燕中扩建多花5000万元“买安全”

燕子矶中学校区挡墙老化出现裂痕。 本报记者 王聪摄
南京日报讯(通讯员 郜健 记者 于洁尘 王聪)“在燕子矶中学校园扩建工地上,耗资近5000万元的地质灾害消险治理工程,月底就要进场了。”昨日,栖霞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与建筑施工同时展开,有时甚至先于建筑施工进行,是栖霞区推出的“三同时”地质消险创新举措。目前,这一模式已运用在栖霞山佛学院、仙林大学城创新创业园二期等多处民生和基建项目上。
栖霞区地处宁镇山脉西侧,濒临长江,境内低山、岗地等众多,是我市地质灾害重点易发区。今年初,该区排查并确定了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龙潭、燕子矶、尧化、西岗等7个街道和幕燕、栖霞山2个风景区。大大小小的隐患点总威胁人口约1435人,威胁财产约为1.39亿元。
每年汛期,我市降雨较多时,极易出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栖霞区针对境内众多“险区”,专门实施四级网格联动“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确保及时监测和抢险。同时在全市率先推出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模式,确保新建项目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竣工,要与主体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同时进行。该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除了严格执行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里的地质灾害消险与建筑施工同时开展外,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在建筑主体项目尚未施工时,即前置实施地质灾害消险。
近日,记者来到燕子矶中学校区增容扩建工地。该校区周围有幕府山三面环绕,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历史上校区曾多次遇到滑坡等地质灾害险情。工地负责人陈振中介绍,行政楼还没施工,前置的地质灾害防治已经启动施工——重建该楼北面挡墙,确保山体在行政楼建设过程中不会滑坡。此外,防治工程还将环绕校园,在山体与校园之前建一条4至5米宽的消防应急通道,进一步减少山体滑坡对校园带来的危险。
据悉,燕中校区的这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多花了近5000万元,占了项目5亿元总资金的十分之一,但换来的是放心和安全。在栖霞山佛学院、仙林大学城创新创业园二期、红枫路改造等多处民生、基础建设项目上,栖霞区都将地质灾害消险纳入项目实施规划。该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栖霞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较多,已占到全市四分之一以上,全区除了将防治工程前置外,还将先进技术用于地质灾害防治。2015年汛期,该区在栖霞街道高家村安装了无线报警装置,去年汛期,则在长江龙潭马渡段大堤上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江堤裂缝,该技术的运用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