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靠美丽乡村建设下活发展“全盘棋”

街镇分类考核浦口永宁获现代农业主导型综合奖一等奖
来源:南京日报   2017-02-22 09:44:00

 

  三合圩高标准农田。 本报通讯员 浦轩摄

  南京日报讯 清晨,冬日的村庄还在沉睡中,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的大桥社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从一排排白色大棚里采摘出新鲜的青菜、四季豆等蔬菜,一筐筐地过称,汽车喇叭声、菜贩子的还价声此起彼伏。 

  以联合、侯冲两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点,万亩蔬菜基地、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万亩青虾养殖基地等规模农业为面,永宁街道通过全域打造美丽乡村,下活了街道发展“全盘棋”。在2016年度郊区街镇分类考核中,荣获现代农业主导型综合奖一等奖。 

  管溉系统埋地下,轻触手机便可灌溉农田

  在位于永宁街道西北部的三合圩片区,3000多亩的农田一眼望不到尽头,在水稻秸秆的黄色调中,绿油油的冬小麦刚刚冒出了头。令人讶异的是,除了在整片农田的外围可以看见沟渠外,一块块平整的田地之间却不见纵横交错的水渠。 

  “这一片农田是全省最大、全国技术领先的高标准粮田水利装配现代化示范基地,采用管溉方式,灌溉用的管道埋在地下。”永宁街道副主任姚志刚介绍,该示范区规划面积6100亩,总投资约7000万元,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建设完毕。项目调整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水系,对所有田块进行整治,新增耕地150亩,并配套建设灌溉、排涝、道路等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 

  “两年前这里每亩的租金是600元,现在涨到了每亩1160元。虽然地租涨了,但自动化的灌溉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亩产也提高了100公斤,算下来我们还是赚了。”种粮大户余有林打开手机App,向记者演示了灌溉软件,上面灌溉的地块、用水的参数一目了然,“我在家就可以用手机给农田浇水。” 

  截至去年,永宁街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达标率比重达93.77%,位列全市第一,高效设施农业和高效设施渔业比重明显,分别达39.24%、36.4%,高于全市目标平均值一倍,并获评江苏省“电商强镇”。

  发展规模化种养殖,沿滁河打造大地景观

  去年,位于滁河北岸堤坝的油菜花田“笑脸”图刷爆朋友圈。这里以前是地势低洼的圩区,10年9涝,粮食收成低。街道根据圩区特殊的土壤条件,因地制宜种植了油菜,打造了这一处呈现大地景观的山河田园风光,引来了10万游客,实现旅游收入700多万元。 

  在“珍珠村”西埂莲乡,街道按照特色景观农业发展思路,将原本分布凌乱的荷塘整合,打造了万亩集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模式,成为南京市民夏日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同时,西埂莲乡也成为我市水生蔬菜最大供应基地之一,并由此催生出莲藕休闲食品深加工产业,自创品牌“半瓶摇”莲藕汁供不应求。 

  春游万亩油菜花,夏观万亩荷塘、秋赏万亩水稻……2016年,永宁街道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19.2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综合收入40000多万元,游客接待数和综合收入位列全市第一方阵。 

  “永宁街道是离南京主城最近的农业主导型街道,距离河西只有15分钟车程,背靠郁郁葱葱的老山,中部有滁河穿境而过,拥有‘山河田园’般的生态环境。街道以全域打造美丽乡村为理念,以知青故里、西埂莲乡、水墨大埝3颗‘珍珠’为点,滁河风光带为轴,两岸规模农业种植形成的大地景观为面,形成了点、线、面的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格局。”永宁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杰说,街道将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融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了环境生态、农业生产、农民获得感的共同提升。 

  5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共建共享 

  如今,永宁街道的农民已享受到街道发展带来的红利。在打造联合、侯冲、大埝3个美丽乡村时,对于选择留下或是搬迁,街道完全尊重村民的意愿。对于愿意留下的村民,街道不但改造了整个村庄的硬件设施,还统一为他们出新了房屋,建设了污水处理微循坏系统,并鼓励扶持农户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或是民宿。姚徐老街建成后,所有的商铺都交给了当地村民经营。 

  侯冲社区成立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吸纳了120多位本地村民就业,他们每个月的收入约有3000元;在旺季,西埂莲乡的农家乐每天的营业额都能有三四千元;水产养殖户张思洋通过电商销售龙虾去年实现产值600多万元……据街道劳动部门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5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90”后村民闻翔曾经辗转在“北上广”打工,去年回到家乡侯冲社区创业。他将自家闲置的农房装饰一新,打造的“三婶家”客栈已小有名气。“家里目前有4个房间,两个饭厅,从去年6月到现在已接待了近3000名客人,收入达30万元。”闻翔说。 

  赵杰表示,永宁在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要维护好、保障好农民的应有利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农民自觉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做到共建共享。  

  本报记者 朱晓露

  

标签:

责任编辑: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