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港城音乐人江红莲创作的歌曲《我在连云港过大年》走红网络,这首原创歌曲建议市民就地过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也唱出了留在港城过春节的异乡人的心声。
春节的主题就是团圆和喜庆,过年该有的祥和与欢乐,一样都不能少。留在港城过年的这些外地劳动者,他们是否保持着自己家乡的别样年俗?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就地过年 晒出老家年俗”系列报道,聆听就地过年的外地劳动者的过年故事,感受别样风俗,体味着同样的精彩。
“面终于发好了,可以做‘油香’啦!”昨日午饭后,家住海州区的闫玉梅看着发好的面,高兴地说,每次做这道点心,她就会想起自己幼年在新疆过春节的情景,妈妈做的“油香”非常美味,总是让人期待。
闫玉梅所说的“油香”,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油饼的新疆点心,这是新疆人每年过年都会准备的点心。今年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老家在新疆的闫玉梅主动选择留在港城过年,这几天,她开始陆续准备年货,大部分都是具有新疆特色的年货。
“‘油香’与油饼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区别很大!”闫玉梅一边揉面一边说,这个面不是普通的面,揉面的时候不能用水,而是用南瓜泥和花椒水和成的,还要打入鸡蛋,放入只有新疆当地有的一种叫“香草”的香料,这些特殊的材料加进去后,能够让“油香”炸出来后,好吃又不油腻。
一切准备就绪后,闫玉梅开始揉面,在此过程中,她还要不停地在面和面板上滴上一些油,让油融入面中,揉一会儿面后,继续将面放在面板上醒着,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行了三四次。醒好面后,她将面切成许多小块,并擀成圆形,开始烧油炸“油香”。一会儿的工夫,香喷喷的“油香”就出锅了。
闻着香味,闫玉梅没有忍住,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块。“味道还不错,外酥里嫩、入口绵甜,这样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闫玉梅激动地说,不过她感觉还是妈妈做的“油香”最好吃,从小到大,每年春节前,她都会陪着妈妈一起忙年,因为经常看妈妈做“油香”,她也学会了。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她每次过年都会做几次“油香”,否则就会感觉缺了点年味。
今年44岁的闫玉梅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老家在新疆伊宁市,2010年因为爱人工作调动,她和爱人带着孩子来到港城定居。以往每年过春节,她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去年因为疫情防控,她没能回家陪父母,今年她也响应政府号召,留在连云港过年。只是2年多没见父母,她十分想念和牵挂。
“做一些家乡美食,也算是缓解一些思乡之情吧!”闫玉梅说,家乡过年时,会做很多美食,人们都是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了。好吃的点心也会准备很多种,“油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还有很多点心因为难度比较大,需要用新疆当地的材料,她在港城无法做。
除了点心,在新疆过年的时候,家乡的人们还会做扣肉,这几天闫玉梅也开始忙着准备做扣肉的材料,希望能做出老家的美味。
“今年不回老家,我准备多做一些新疆美食,分一些给朋友们品尝一下,推广一下我们新疆的美食。”闫玉梅说,虽然不能回老家与父母团聚,但是她寄了一些港城特产给父母,父母也都很喜欢。父母还给她寄了一些馕过来,也寄了一些做“油香”和扣肉的材料,看到这些熟悉的物品,她感到很亲切。
“年货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家乡的味道永远也忘不了,吃的不光是美食,还是记忆和情怀。”闫玉梅说,接下来一直到春节,她会抽空准备一些家乡过年的年货,在港城过一个有家乡味道的春节。(记者 徐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