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寻访抗美援朝老兵|黄凯:狙击手子弹下,下山冒死拎回“救命水”
2020-10-19 11: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志愿军指战员以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为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华日报、“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与江苏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向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致敬!

黄凯,四川省梓潼县人,1932年12月出生,1949年9月入伍。1952年8月,黄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9军137师410团一员,抱着保家卫国的决心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连云港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记者见到了88岁的黄凯老人。黄老身着绿色的衬衫,胸佩勋章,精神矍铄。谈起近70年前经历的战事,老人眼神坚毅,言谈举止充满了老一辈军人的风采。

“当时我们都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和美国佬拼命去的。那段历史,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故事。”

冒着炮火踏上抗美援朝路

1949年,红色的旗帜插遍中国大地,17岁的黄凯的心澎湃了。

“我要当兵去!”黄凯告别家人,毅然离家寻找部队。那年9月,黄凯穿上了神圣的军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8岁的黄凯摩拳擦掌,想要跨过鸭绿江,到抗美援朝第一线,但第一批参战部队没有自己的部队,这让黄凯和战友们十分懊恼。

1952年,黄凯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奔赴朝鲜战场的火车。“那时候我们一整车的人都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打算。”黄凯清楚地记得赴朝火车上,满车战士慷慨激昂的样子。

和以前的战斗截然不同,朝鲜战场难分前后方。“入朝那天是晚上,白天不能走。美国飞机的空中封锁很厉害。”黄凯回忆,即使1952年,志愿军空军参战后,空中优势仍在敌人一方。白天不能行军,晚上开车也不能开大灯,只能开防空灯,即使这样,也经常被美国飞机发现。

除了猛烈炮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也时时刻刻威胁着战士们。“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每天都有美国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很多战友还没有打上一仗就牺牲了。”

狙击手子弹下,冒死下山找“救命水”

入朝后,黄凯被编入手枪班,主要负责保卫首长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离危险,惊心动魄的生死之间时刻在身边发生着。

“敌人的炮弹不长眼,经常会打到指挥所前落下,有时候弹片直接就飞进了指挥所,我的一个战友就是被流弹片击中牺牲的。”

1953年2月,黄凯随部队来到38线中线,进入130阵地。作为410团指挥所,他们一直坚守着阵地,直到停战。

“我们手枪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抓舌头,每天晚上潜伏出去,摸到对面敌人的阵地上抓人,有一次我们抓了一个美国排长,审讯后获知他们的阵地、人员、武器装备情况。”

由于敌人炮火封锁严密,给养供应面临巨大的困难。大家都把棉被披在身上当大衣,饿了就抓一把炒面。“没有粮食还可以,但没有水是很难生存下去的。首长就命令要求我们和战友一起穿越炮火去山下取水。”黄凯回忆说。

为了控制志愿军水源,敌机一遍遍飞来扫射,炮弹将山坡炸了数遍,狙击手、机枪手更是防不胜防。为了一桶水,不少战友就牺牲在短短几十米路上。

“我第一次刚刚提着桶爬出坑道,狙击手就射穿了我的水桶。如果不是桶挡着,我的身体就被射穿了。”黄凯回忆道,“后来,我终于爬过了几十米的生死线,提了满满的一桶水回来,在回来的途中,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开,我瞬间就躺在血泊中。醒来后,摸摸自己的脸全是血,弹片应该击中了头部,但还好水桶还在。”

“这是战士们的救命水,是首长交给我的任务,即使是死,我也要把水带回去。我爬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把那桶水带回了坑道,然后因失血太多昏死过去了。”

如今,那块弹片至今还在黄凯的头部,也由此,他的耳朵几乎失聪。

不忘初心,坚守老兵本色

带着“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纪念章”等参战荣誉,1955年黄凯回到了祖国怀抱。归国后,他默默地在一线辛勤耕耘,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情怀熏陶和影响着身边的村民。

烽火连天的战争给黄凯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但黄凯却说,抗美援朝的经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是他一辈子最美的故事,让他一直保持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作风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1986年他来到连云港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先后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管委会委员。他经常在农忙时节回原部队义务修理农机,利用自己人缘好、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化解工休矛盾和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做好军休干部及遗属的思想稳定工作。2011年黄凯被评为全省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

黄凯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带头为扶贫联系点赣榆黑岭困难儿童捐资助学,为《苍梧晚报》小记者讲诉革命故事,宣传国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双拥教育。

“每次国家遇到困难,黄老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大家捐款捐物,做好表率。如今年近九十,始终不忘老兵本色。”军休中心戴海昌介绍。

“我每天都要看新闻,看到中国不断强大,我自豪骄傲啊!”老人挥着拳头说道。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董洪旺 刘聪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