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他出身贫苦,却一直怀揣文学梦;他身残志坚,开办裁缝铺帮助200多名学员再就业;他自强不息,将多年的文化积累变成了飘着墨香的文字,成为一名农民作家。他就是海州区浦南镇汪新村村民张连喜。
今年52岁的张连喜,从小就喜欢读书。因身患小儿麻痹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张连喜迫不得已离开了校园。张连喜说:“辍学后的我,仍然怀揣文学梦。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我自学了文化课,没有书就偷偷地抄弟弟的课本。那时候,只要一有空便去逛书摊或是向同龄人借书看。”
迫于生计,步上社会的张连喜自学服装裁剪与缝纫技术,并在村里开了一家裁缝铺。“一开始,裁缝铺里的生意并不好,一年忙到头才2000多元收入,也让我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张连喜感慨道,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从最初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裁缝,坚持到现在,不仅证明了自己,也给家人带来了保障。
时光追溯到1990年,张连喜裁缝铺来料加工的生意突然红火起来。张连喜说道:“生意太好了,大大小小的订单一个接一个,我为了赶工,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就又爬起来工作。本以为就这样平稳地经营下去,由于那个年代工价太低,加上老式机器工作效率低,即使我这么努力,收入依旧微薄。”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连喜听说服装厂非常缺熟练操作工。“我突发奇想,想办个服装裁剪培训班,并为学员推荐进厂工作,随着消息越传越远,学员们纷纷前来……”张连喜说,“虽然钱挣得不多,但我却找到了成就感,特别是当听说学员领到工资时,我就很激动。”
2005年,张连喜和妻子到镇上租了两间店铺,把店里的老设备更换成六台高速平车、一台高速五线包缝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开始转型,开始小批量自产自销儿童棉衣、毛呢服装、羽绒服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逐渐打开了市场,一些网店慕名前来找我做皮裤、风衣、毛呢流行时装的加工,还有一些加油站、敬老院、大酒店来找我订做工作服……”张连喜觉得,“尽管自己是残疾人,但也能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家人操心。”
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张连喜又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伤残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让心情沉淀下来。那段时间,张连喜相继有作品发表,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生存的价值。张连喜的作品在中文在线一起看文学网签约,先后在《参花》《连云港文学》《17K小说网》《中国诗歌网》《中国残疾人服务网》等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论文等40多万字。
张连喜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残联以及来自社会大家庭给了我温暖。”谈及未来,张连喜说:“他对文学的梦想将永无止境,他会一直听从内心的声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张晶晶 曾庆才 刘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