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300多张珍贵照片串起《运河两岸有人家》 她用镜头记录66载运河变迁
2019-10-25 07: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于 锋  
1
听新闻

  

  

扬州江都段大运河上的拖带船队(1964)

  

苏州郊区运河风景(1959)

  在江苏大地上,大运河已经静静流淌了2500年。在古老的大运河面前,有着180年历史的摄影术当然还很“年轻”,但相较于文字、图画,照相机在记录大运河时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我国著名女摄影家晓庄,运河研究学者丁宏、干有成、姚乐合作完成的《运河两岸有人家》(江苏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从黑白到彩色,晓庄用影像记录了江苏段大运河的点滴过往,勾勒了近70年大运河的沧桑变迁。

  66年,她用镜头记录大运河

  “我的摄影事业几乎与新中国同步,大运河我已拍摄了60多年。”提起大运河,满头银发的晓庄有太多的话要说。生于浙江宁波的她与运河很是有缘,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正是西起杭州,东流至宁波入海。1952年,晓庄从部队转业,进入《新华日报》工作,成为一名女摄影记者。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她奔走于江苏大江南北的城市和农村,拍摄了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京杭大运河从徐州进入江苏省境,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座城市,全长690公里。而在大运河的重要支流两岸,还分布着南通、泰州、南京3座城市。因此,在江苏各地采访时,大运河总会不知不觉地“闯入”晓庄的镜头。“大运河江苏沿线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城镇、乡村,也是我重点采访、采风的区域。”在对自己拍摄的海量新闻照片进行梳理后,晓庄发现,她积累的“江苏运河图片”已有万余张。

  历经一年时间,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干有成、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姚乐,三位青年学者组成了学术团队,与晓庄密切合作,从万余张照片中挑选出300多张,以“运河景观与水利建设”“运河两岸的农副业生产”“运河两岸的工业和工艺”“运河两岸的人民生活”为脉络,从学术角度对这些珍贵影像进行解读,催生了这本《运河两岸有人家》。

  苏州市郊农民摇船从运河进城、淮阴段大运河上的水上人家、邳县运河公社渔民在大运河中捕鱼、宝应县广洋湖公社社员挖淤泥筑堤抗洪……《运河两岸有人家》中的300多张珍贵照片涉及运河景观、运河建设、运河生活、运河遗产等方方面面,拍摄时间从1953年延续到2019年,跨度长达66年。

  用黑白影象定格运河变迁

  书中,晓庄特意安排了两张照片作对比,一张是1953年7月25日,她在三河闸采访时的工作照;另一张是2011年,她重返三河闸的留影。

  姚乐介绍,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的前期工作就是治理淮河。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三河闸是导淮入江的口门,是洪泽湖控制工程中最大的建筑物,对治淮工程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晓庄对三河闸工程进行了全面记录,她的镜头中有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建造三河活动坝没建成而留下的遗迹,有三河闸工地上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也有1953年7月25日三河闸竣工典礼时的欢庆场面。建成后的三河闸工程宏大,科学而有效地控制了淮河入江水道。如今的三河闸依然发挥防洪泄洪、蓄水灌溉的功能,并成为风光秀美的水利风景区。

  对于大运河来说,近70年的时光并不算长,但变化却翻天覆地,晓庄用影像保留了很多已消失的运河风景。

  苏州人在运河边淘米洗菜,从河床上取泥积肥;无锡运河“水弄堂”,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天冷的时候,里运河封冻了,淮阴人在水上破冰护航……对运河人家来说,运河不仅装点了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水面上帆影如织,桅樯林立,半世纪前的运河航运以借助风力的帆船和人力小舢板为主。让木排顺运河而下,通过水路运送竹材木料,则是当年运河上另一种司空见惯的运输方式。如今,运河航运大大提速,往来不绝的是速度更快的机动船。京杭大运河80%的全年通航里程在江苏,通行2000吨船只的航道全部在江苏,每年货运量约4亿吨,占全省综合运输总量约20%。

  在运河上养鸭,这样的景象见过没?1959年,晓庄在吴县唯亭公社记录下运河上的鸭群,一艘帆船驶近,被惊吓的鸭子们向两边让出水道。另一种和运河密切相关的动物是鸬鹚,在徐州、苏州、无锡等地,渔民驾驶着轻便的小船捕鱼,船头停满了身形灵巧、随时准备出动的鸬鹚。

  拍摄大运河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丁宏、干有成、姚乐这些运河学者看来,晓庄的运河影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三位作者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展开,需要向历史探寻的内容大体有三,一是文化遗产,二是运河文献,三是运河记忆。而现当代运河记忆的萃取,仅仅关注公共和私人文献颇显不够,必须向两个方向探寻,其中之一就是照片和视频所保存的运河图像。最早的大运河图像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的绘画和清末民初杭州外籍人士所拍摄的照片。而这70年来,随着摄影器材的广泛普及,大运河图像日益丰富,对这些图像进行整理,将大大有益于当代运河史的研究。

  《运河两岸有人家》是一部基于个人视角的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发展史,“全面彰显了大运河江苏段及其沿线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深刻反映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事实上,在大运河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河治理成果、沿岸城镇与乡村的发展成就,特别值得大力宣扬。三位作者认为,今天谈运河文化,绝对不能只谈古代而忽视了现当代,唤起社会对新中国大运河及沿线地区建设成就的重视,也是编纂本书的用意之一。

  对于86岁的晓庄来说,她拍摄运河的脚步从未停止,1994年离休以来,她利用一切机会,拍摄了大量反映运河新貌的作品。最新的一组作品完成于今年春天,在大运河边的镇江新区大路镇,晓庄记录了运河居民制作虎头鞋的情景,“我还将继续用手中的镜头记录大运河,这条江苏人民的母亲河。”晓庄说。

  记者 于 锋

标签:大运河;运河;扬州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