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在新开的便利店排长队。万程鹏摄
食客在点都德环宇城店排队。 王 颖摄
排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城市习以为常的景观,也意味着文明秩序的养成已经从“被要求”到公众自觉的遵从。与此同时,各种“新排队”现象书写着现代人的新生活:为获得更独特的体验感,小巷深处的一家烧饼店、一个网红展览也能掀起令人惊诧的排队景象;而在互联网时代,排队有时不必蜿蜒成龙,也许你还在南京一家商场兴致勃勃地购物,几公里外的点都德粤菜馆已帮你排着号了。今天,排队不仅折射出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呈现出网络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对生活的多元选择。
文明排队
已成为一种社会自觉
10月8日上午8:30,国庆假期后第一个早高峰成了刷屏的新闻——南京地铁客流量最大的站点之一柳洲东路站,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庞大人流,在进站口前快速“收束”成几条队伍,进站、过安检、刷票,条条“长龙”并头移动,并迅速在每扇地铁车门前分散为更多的队伍……
家住南京江北的90后女孩王乃一就在这支队伍中。她低头看手机屏幕,时间已到了8点20分,再快速估算了下排队时间,十有八九上班要迟到了。“如果挤上去,还是有机会按时打卡的。但对我来说,插队太令人羞愧了。再说,一早上班,哪个人没有事、哪个人不着急呢!”尽管会被公司扣钱,王乃一依然选择了排队。
先下后上,车门左右两侧排队上车,已成为地铁候车的新景观。连平时不太习惯排队的爷爷奶奶们,也被年轻人带着,加入了排队队伍。王乃一妈妈对记者说,“以前坐公交那都叫挤公交,一辆车来了,大家一窝蜂地拥到车门口,谁有劲儿,谁就能先挤上车。有时即使等车的没几个人,大家也习惯性地去挤,你就是想排队,也没人跟你排呀!”
60后李冬月老师每天赶地铁上下班,对此她特别有感触。“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几代人。现在的80后、90后,受到很好的文明教育,排队、不闯红灯、在公共场合为后面的人扶门等等已成为他们自觉的习惯。有时我带孙女出去,看到有人不排队,孩子会直接指出来,叔叔你不文明!在文明习惯的养成上,这可以称为一种反哺。”除了习惯的养成,她也认为,“以前的资源太少,大家只能靠拼命去抢,你赶不上这班车,下班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而现在,地铁三五分钟来一辆,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下一班公交车什么时候到,每个人内心都很从容。”
而“一米线”外排队,不仅成为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无锡已经退休的李秀香女士,在银行服务了大半辈子,年轻时在服务窗口,见多了各种鸡飞狗跳的插队纠纷:一个小小的窗口常挤着几张互不服输的脑袋,一个人办事,几个人围观,账户、存折、密码等个人隐私一览无余。如今的“一米线”,才真正让每一个顾客的隐私都得到充分保护。李秀香感慨,“现在回银行义务维持秩序,也就是为顾客拿拿号。没人会插队,也没人会在别的顾客办业务时站在一米线内,文明多了。”
对南京80后媒体人杨肖来说,文明排队最大的感受是,在剧院看剧,临近终场时,再也不会被无端打扰了。“前些年,明明舞台上还在演出,不少观众会选择提前退场,黑暗中接二连三冒出好几个突兀的人影,座椅回弹的‘啪啪啪’声此起彼伏,唯恐晚了会拥挤,现在这种情况少了。”杨肖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演员谢幕后再排队离开,这不仅是对公共秩序的遵守,更是一种对文化艺术的尊敬和致敬。”
线上队伍
让人成为时间的主人
来到自己喜欢的餐厅,却被告知前面排着几十桌,要原地等上一个多小时。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很沮丧。然而,近几年网上预约、智能排号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等待不复无聊和窘迫。
90后大学生彭琪浩、石颖磊是发小,也是电影发烧友,还特别喜欢去网红餐厅吃饭。以往,对两人来说,晚上出门吃饭和看电影大多时候只能二选一,去喜欢的店吃饭很可能要排队等上一个多小时,除了玩手机什么也干不了。而如今,只要稍有名气的服务场所,就会引进取号系统并投放各类大众评测APP,顾客只要先在大众点评上选择适合的时间,再取号,在约定的时间前赶到就行。“看完喜欢的电影再去吃喜欢的食物,一个开心的晚上能保证几天的好心情!”彭琪浩说。
类似的还有网约车排位、高铁候补买票等各种网络智慧排队。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出差的职业经理人陈晓妍对此特别有心得。有次她从苏州坐高铁去北京出差,走出车站时突遇大雨,排队打出租车的人群拐成了“贪吃蛇”,而陈晓妍的手机上,预先叫号的网约车软件显示“订单已被接”,排队进度、等候时间、司机距离等详细信息一览无余。“那天我还随身带着两大件行李,要是没有网上预约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其实,网上排队大大缓解了干等的焦虑,年轻人也可以通过网上排队,把现实中的位置让给还不熟悉网络操作的老年人。” 陈晓妍说。
“线下”排队转移到“线上”,既有效释放了公共场所的空间,也让一些宝贵的核心资源得到了更加灵活的调配。南京一直以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著称,各大三甲医院常年吸引着省内和安徽等地的患者。但对于路途较远的患者来说,在不能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之前,来省城大医院看病是一件难事。家住宜兴的朱向南今年30岁,他还记得少年时和父亲一起来南京看病,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赶到医院来挂号,旅途劳顿,还要排一整天的队。下午看病晚了,耽搁了班车,又得在南京住上一宿。如今,网络预约挂号,在朱向南看来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便利,更重要的意义是节约了时间成本。“上个月,我为了咨询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提前在省人民医院预约挂号,一周后坐几十分钟高铁来南京,在预定时间内取号看病,当天就能赶回去。”
让人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正在精益求精。每逢节假日,博物场馆都成为热门景点,一旦有大展,参观的队伍更是排成长龙。南京大学生顾蓉说,春节期间,她去南博看了“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主题特展,欣赏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68幅精美作品。不过,因为在春节期间,博物院活动多,当天进馆人流量达到三万人次,观众甚至能从展厅一直排到馆院门口,观展体验并不好。如今,针对排队拥挤这一难题,南博已启用全新参观预约机制,而苏博通过网上预约,可以让观众入馆时间精确到一个小时之内。虽然顾蓉没能约上苏博最近的观展预约,但她还是很满意:“人挤人的观展是对时间的浪费,我愿意晚几天来,在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中享受文物之美。”
体验为王
细品排队中的生活滋味
周末下午4:30。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慵懒的休息日,在南京一家银行工作的80后白领王静和她的朋友们却在南京“点都德”门前的长队里尽心尽力地排了一个多小时。这条令人咂舌的队伍呈“圆形”,熙熙攘攘环绕了环宇城4楼整层。近期,这家广州老字号早茶店火爆南京,王静和朋友们都想去瞧瞧。工作日太忙没空,而“点都德”不支持周末线上取号,她们最终下定决心,周末一早来集体排队。没想到被“点都德”吸引的人都想到一块儿去了,仍然没能逃脱排长队的命运。
“兜兜转转等到下午叫号,又排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手机都快被我刷爆了。”然而,随着叫号越来越近,女孩们的疲惫也一扫而光。“说来奇怪,等的时间越久,心情就越兴奋,似乎等待能让吃美食的幸福感来得更加丰盈。”王静调皮地说。
在“点都德”究竟吃了什么,王静说,要是不翻看当天发的朋友圈,都记不得了。“说到底,再美味的食物也会被淡忘,如果非要问为什么喜欢排队凑这个热闹,只能说动力来源于内心里想去体验的好奇:圈粉如此多人的网红店到底卖的是什么名堂?”
星巴克粉红猫爪杯引发抢购战;“喜茶”排队3小时喝完10分钟;Lady M一片抹茶千层蛋糕火到店内聚集人员过多,产生安全隐患而不得不停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经不起精打细算的时间成本与区区口腹之欲的交锋,但年轻人却愿意为此排队而乐此不疲,背后是什么?
“很多排队其实是一种体验感。”重品质,更重消费场景,这是品牌测评师朱迪对当下“体验时代”的解读。“近几年不断有网红店引起现象级排队,我们看到的是,店家想尽办法让商品变得特别,富有噱头的商品和长到不可思议的队伍,目的就是为了贴近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的心理特点:比起物美价廉,他们更愿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话题的谈资、个性的表达,从而形成‘跟风’潮流。”而拍照发朋友圈、发微博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用户诉求:“在路人的注视下意志坚定地站上数小时,拿到成品后拍照、修图发社交平台,整套仪式才算圆满,年轻人对自己的社交身份也因此有更强的认同。”
王静的父亲对女儿的这种消费观很不以为然,斥之为幼稚,女儿的回答也针锋相对:“您去‘金味’排栗子,不也是一样!”金味栗子是南京一家老店的炒货,每年秋天一到,这家蛰伏一方而闻名市井的小店就打出“每人限购60元,只收现金”的土味告示,门口排起的长队打了几个弯,覆盖了街道又延续到拐角,王静的父亲每年总要在这支队伍中排上几回,每次排个把小时是常事。60元也就够买两斤多栗子,回家亲戚朋友不够分,咋办?从头再排……现在,退休了的王静父亲经常把排队当遛弯儿,他慢悠悠地排,慢悠悠地看大香炉巷子买栗子的形形色色的人,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烟火。
在南京升州路排队买鸭子,在镇江老字号排队打酱醋……无锡爱旅游的70后医生苏晴晴,喜欢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体验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她看来,不惜排队也要做成的事情,是源于对生活对自身的一种重视,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在排队的过程中,听几句地道俏皮的当地土话,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能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民俗民风和市井文化的魅力。
记者 吴雨阳
实习生 葛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