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镇江焦山、苏州沧浪亭、连云港花果山、南京煦园
走进扬州大明寺,平远楼前一个安静的院子内,陈列着一块体型硕大的卧碑。从右向左是四个红色大字——“印心石屋”,上款为“道光乙未秋日”,下款为“御笔”,字体浑厚刚劲。第一次来到扬州大明寺的文史爱好者黄伟看了后却觉得奇怪,“这‘印心石屋’碑怎么看上去如此面熟?”
黄伟曾遍访江苏各大风景名胜地,踏勘很多文物胜迹,打开电脑硬盘里的相册,他吃惊地发现,“印心石屋”碑不单扬州有,苏州沧浪亭、南京煦园、镇江焦山碑林、常熟兴福寺等江苏著名景点都有此碑,且相似度极高。
同一块清代御碑,为何会有多个“克隆”版本藏身于江苏多地呢?
“印心石屋”碑藏身假山中
“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景观,记录着一位清代名臣的‘江苏情缘’!”南京文史学者陈宁骏对“印心石屋”碑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南京煦园内也“藏”着一通“印心石屋”碑,和大明寺“印心石屋”碑几乎完全一样。
煦园,位于南京“总统府”景区内,前身是清代两江总督署西花园。园内桐音馆后面有一大片假山,走入其中记者发现奥妙:“印心石屋”碑就放置在假山之中,正中为“印心石屋”四字。上下款分别为“道光乙未秋日”和“御书”。碑上还镌刻“清虚静泰”“慎德堂御书宝”“道光之宝”等几枚印章。陈宁骏说,“道光乙未”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距今将近两百年,“御书”则显示此碑的书写者是清道光皇帝旻宁。
苏州“印心石屋” 碑位于苏州最老园林沧浪亭中。看山楼下有一假山石室,内有石桌石凳,冬暖夏凉。石洞入口处上方有一方门额,也是“印心石屋”四字,和扬州、南京“印心石屋”碑不同的是,此门额上款为“道光乙未嘉平月”,下款为“御笔赐之”,另刻“道光宸翰”“虚心实行”印章。
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的镇江焦山碑林中,也能找到“印心石屋”的身影。在镶满了历代碑刻的碑廊上,记者看到,这里收藏的“印心石屋”系列碑刻竟多达三十余方(原为七十二方)。第一方“印心石屋”碑与沧浪亭“印心石屋”碑完全一样,左下角还镌刻着“臣陶澍谨领恭勒”几个小字。
“这几个字能解开‘印心石屋’碑的谜团,它们都是道光年间的名臣、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所刻!”陈宁骏说。
宦海生涯中,他忘不了“印心石”
以写历史小说而闻名的中国台湾作家高阳的代表作中,有一本名为《印心石》,讲的正是陶澍的故事。“印心石,是陶澍传奇人生的象征!”陈宁骏说。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小淹镇陶家湾人。他出身贫苦,但从小聪明好学。陶用舒著《陶澍评传》介绍,陶家湾在资江北岸,地沃物丰。陶澍年幼时在资江边的水月庵读书,陶澍后来回忆,“庵俯石门潭,距居宅三里许,两岸石壁,插江如门,水绿净,窈然而深,渔歌榜曲,有濠梁间意”。资江中有一块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的方石,陶澍称其为“印心石”,常躺在印心石上读书,他还将自己在水月庵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以印心石为中心,两岸塔、庵、潭、崖隔江相望,景色秀美宜人。据考证,“印心”出自《景德传灯录》中的“衣以表信,法乃印心”,有“心心相印”之意,后来陶澍在自己宦海生涯中,总忘不了家乡的“印心石”。
陶澍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二十五岁时中进士,二十八岁时授翰林编修,此后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川东兵备道、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道光十年(1830),陶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前后长达十年,后卒于任上。
“陶澍怀经世济民之志,致力革除弊政,在两江总督任上政绩卓著,被道光皇帝誉为‘干国良臣’。”陈宁骏介绍,陶澍改良漕政、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整肃吏治、禁绝鸦片。他整顿了两淮盐政,主持修复了海州云台山海曙楼、苏州宝带桥、江宁(南京)北极阁等名迹,疏浚整治了吴淞江、练湖、孟渎、操港、浏河、白茆河。
道光六年、十一年、十三年,江苏发生水灾,哀鸿遍野,灾民流离失所,陶澍和林则徐、梁章钜等江苏官员通力合作,主持赈务,救济灾民。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时刚刚出现的鸦片问题,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并没有忽视,而是积极主张禁绝鸦片,打击走私贩运鸦片,并加强海防。
“印心石屋”碑出现在江苏各地
陶澍才德兼备,清正廉洁,勇于任事,为朝野所倚重,也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信任。道光十五年十一月,陶澍赴北京述职,前后竟然被道光召见了十四次,“天子嘉其劳,召对十四次,垂问所学及家世甚详”,在得知陶澍家乡有一方神奇的“印心石”,以及陶澍幼年在“印心石屋”读书的往事后,道光欣然命笔,为他题写“印心石屋”四个大字。在当时,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耀。
陈宁骏说,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印心石屋”御笔共有两幅。一幅较小,字高宽约六寸,前款为“道光乙未嘉平月”,后书“御书赐之”;另一幅长九尺多,字高各约一尺六寸,前款写“道光乙未秋月”,后书“御书”。
回到江宁(南京)后,陶澍将“印心石屋”四字摩刻于家乡御书崖,并在全国各风景名胜地立碑,江苏省外,长沙岳麓山、江西庐山、武汉琴台、洞庭君山也有“印心石屋”碑。江苏省内,陶澍任职或者游历之处,如南京煦园、镇江焦山、扬州大明寺、常熟兴福寺、苏州沧浪亭、连云港花果山、无锡惠山、徐州云龙山等地均有“印心石屋”碑或者摩崖题刻,形成一道有趣的文化风景。
他和林则徐“和衷共济,志同道合”
江苏各地“印心石屋”碑还蕴藏着诸多掌故。南京“印心石屋”碑本不在煦园内,而是设在陶澍创办的龙蟠里惜阴书院中。后搬至煦园桐音馆后面假山中,煦园正是当年陶澍总督两江时的官署西花园。煦园西南角望亭内还有一块“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碑,此碑也是陶澍所立,描绘的是陶澍老家的山水,同样也来自惜阴书院。
连云港花果山“印心石屋”摩崖很是特殊,并非陶澍主动命人所刻。道光十二年,陶澍到海州改革盐政,“讲武察吏,经画新鹾”,成效卓著。道光皇帝给陶澍赐字后,当地官绅主动将“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上,以纪念陶澍功绩。
苏州沧浪亭中,“印心石屋”不远处即为“五百名贤祠”,祠中供奉与苏州有渊源的五百九十余位杰出人物,为文人追崇古贤仁人之处。五百名贤祠的建造者也是陶澍,他重视先贤对后人的示范作用。他也知人善任,积极选拔人才,魏源、包世臣、林则徐、贺长龄、胡林翼等都曾得到他的培养或引荐。
比陶澍小6岁的林则徐在担任江苏巡抚时,系陶澍的下属。陶澍很是欣赏林则徐,他在给道光的奏折中称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二人的关系被后来的左宗棠形容为“彼此和衷共济,志同道合”。
苏州沧浪亭内印心石屋留存有林则徐所书“圆灵证盟”四字,“证盟”即“佛教徒传法”之意,寄托着林则徐对陶澍的敬佩感激之情。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在南京恭建陶林二公祠,合祠祭祀陶澍与林则徐,以纪念他们在江苏任职期间精诚合作,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遗爱在民”的突出政绩。陶林二公祠原位于南京长江东街4号,2007年迁建于“总统府”景区内。 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