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流浪地球》:中国硬核科幻电影启程了
2019-02-14 07: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宁 顾星欣  
1
听新闻

  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异军突起,票房一举夺冠,成为一匹超级“黑马”。有人把它的上映看作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标志。2月12日,记者采访《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制片人龚格尔等主创人员,为读者梳理这部大片台前幕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理念。

  谁说观众不喜欢中国科幻? 期待太久

  《流浪地球》是一部大众期待已久的电影,原作者刘慈欣原本就堪称是一块“金字招牌”。因为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的成功,获得“雨果奖”等一系列大奖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目前炙手可热,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实际上,《流浪地球》肩负的还有广大观众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热情期待。中国虽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科幻电影拍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投资、大制作,却一直缺席。早在去年11月,在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上,《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兼监制刘慈欣就表示,随着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一批优秀科幻电影的上映,中国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会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到来。果然,《流浪地球》不负众望,自从1月20日该片在各地开启点映以来,各路好评就纷纷袭来,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电影《流浪地球》营造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上建造了一万个行星发动机,推离地球逃离太阳系,奔向人类新家园……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冒险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观影后有观众称,相对于好莱坞的“太空歌剧”电影,《流浪地球》显得更加严肃沉重,背景广袤,想象宏大,并且蕴含了中国式的人文思考,拥有了“太空史诗”的气质。对此,导演郭帆称,其实不管是“太空史诗”还是“太空歌剧”,国内当代科幻电影才刚刚起步,还不到确立自己风格类型的时候。其实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并没有过多想在类型上作细分。“如果把一部电影形容为一个人的话,主题就是灵魂,类型就是外在的衣服。我们可以经常换衣服,但是灵魂换不了。《流浪地球》最核心的表述就是中国人的情怀,是中国人对于故土家园的热爱,所以中国观众看了《流浪地球》后会有很强烈的亲切感。”

  这部拥有中国灵魂的科幻电影,成为一匹成绩亮眼的黑马。实际上,《流浪地球》刚开始上映的时候,有不少人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一开始只有11%的排片率,而今天的排片是38%。”导演郭帆称,这给了观众新的希望: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了。

  不过,对于《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到来的说法,制片人龚格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提出了较为理性的观点,“科幻元年是一个被压缩过的词组。”他指出,《流浪地球》应该被定义为“第一部国产高投资的硬科幻重视效影片”。“我们没有资格去定义‘科幻元年’,只有几部同体量的电影均获得市场认可才可以。我们谈不上对中国电影的冲击,我们只不过问了一个问题:谁说观众不喜欢中国科幻?”

  为什么选择刘慈欣?小说很“酷”

  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原本是一篇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而电影只截取了原作部分故事,重新加以演绎。原著与改编的关系如何、怎样做出不输原著的影视作品,一直是影视剧背后关注的焦点。在制片人龚格尔看来,“原著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是我们构架电影想象力的宝藏。但改编文学作品,确实需要取舍。电影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文学原著的感染力,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还原,而不是把原著完全照搬上银幕。”

  最初为何选择刘慈欣这部小说?导演郭帆称,一开始大刘老师并没有参与,当时这部小说的版权在中影,对方向自己推荐了三部小说,分别是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与《微纪元》,自己对大刘老师的小说非常熟悉,直觉就是《流浪地球》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我们把整个故事放在离我们最近的五六十年里的未来,会有更多与我们当下的联结。当然,这种联结最核心的是情感联结。”

  提起《流浪地球》小说,郭帆连连称赞它非常“酷”。“这个‘酷’是直观感觉,把整个地球安装上一万个发动机,推离太阳系,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当然,电影的内核部分是主创团队在后续创作中才慢慢摸索得来的,这也是源于机缘巧合。郭帆回忆说,自己2016年去全球最顶级的特效公司美国工业光魔,本来去是想跟对方聊,能不能便宜一点帮我们做特效?后来发现这不行。“但是听完我们讲的这个项目之后,对方的反应特别让人惊讶,因为他们听了这个故事后特别兴奋。”工业光魔已经为300多部电影做过特效,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星球大战”系列。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兴奋?他们说,“你们中国人的想法真有意思,我们美国人拍电影,一旦发生大危机时,我们会放弃地球,寻找一个新地方。但是你们写的这个故事,当发生了一个全球性大灾难时,居然要带着地球离开!”

  “仔细想想,其实这与我们的文化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是一个内陆型文明,几千年来都是依靠土地生活,面朝土地背朝天,对土地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这次经历,触发了郭帆对电影主题的收获,“老外觉得很奇怪的东西,不正好是我们的独特性吗?于是《流浪地球》整部电影都是基于我们对于土地与家园的眷念与热爱而去做的,由此开始了主题延展。”

  这部电影触动了什么?集体共鸣

  在2月12日主创团队的南京见面会现场,主创人员也纷纷分享了拍摄中国科幻电影的骄傲之情。主演Mike隋透露说,“导演用本来不充裕的资金拍了这么一部有情怀的大制作科幻电影,在演出现场,所有演员都特别团结,因为导演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

  特效通常是整部电影最烧钱的地方。《流浪地球》电影中,恢弘的空间站、精密的太空舱等画面,都让观众惊呼国产片特效的巨大进步。导演郭帆透露说,“全片有2003个特效镜头,其中75%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团队完成的。核心制作流程是商业机密,国外公司不会分享这些经验。我们的团队也是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弄,到一点点积累经验,终于蹚出了一条路。真的为我们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

  面对票房的火爆,郭帆坦言,对于创作者而言,对票房的预期是回本就好。“因为只有回本,我们才能够让更多的投资人看到中国科幻的可能性,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敢投进来,让更多的导演敢去尝试不同的风格,中国的电影工业也会因此而不断完善。”

  实际上,现在《流浪地球》已经远远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的讨论,逐渐上升成为热门文化事件。这部电影触动了什么?制片人龚格尔称,《流浪地球》被广泛讨论,迸发活力远远超过预期,话题范畴更是包括了科幻、科学、人文、历史、军事、经济等等。这说明《流浪地球》虚构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的,也说明中国人对科幻是有兴趣的。无论是在虚构的世界,还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对家、对故土的共同情感都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共鸣。

  不过,随着电影的上映,有不少观众也陆续对于片中的部分细节硬伤进行了批评。面对这些挑刺,龚格尔虚心接受,他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观众意见有很多,比如:地球飞出太阳系的过程中,大气早已逸散;点燃木星无法推动地球。其实,电影的科学顾问团队在第一时间已经指出了这些问题,但是科学家是非常宽容的,他们了解科幻的魅力就来自这些近乎真实的幻想。“科幻电影,就像是科学殿堂门口的小伙计,摇旗呐喊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能够引起大家对科学话题的兴趣,我们已经感到很幸福了。”

  “我们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是大家的宽容和厚爱,让我们能够继续在科幻电影的这条路走下去,”龚格尔表示,“我个人给《流浪地球》打7.5分,扣分主要在于剧本上,我们对于人物台词的设计、科幻剧本的长度把握缺乏足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目前,已经有不少观众表示好奇,《流浪地球》会拍摄续集吗?其剧情将如何发展?对此导演郭帆回应称,“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继续往下做。”他说,第二部或许会换一个方向,“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不少观众看了影片之后脑补出来的新片段,觉得很有意思。我们也可以广泛征集观众倾向的方向,然后再去创作续集。”

  记者 徐宁 顾星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