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寻找劳劳亭,告别是一种重要仪式
2018-09-28 07: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于 锋  
1
听新闻
 
长亭送别 高马得绘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唐诗则是诗歌中的诗歌。在9月16日的交汇点公开课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莫砺锋教授妙语连珠,与唐诗爱好者交流自己对唐诗的经典解读。演讲中,莫砺锋教授提到了在唐诗中频频出现的南京劳劳亭。这座南京城外的古亭,是中国最著名的送别处之一,曾寄托了多少古人的感怀与离愁,留下了无数经典诗句,那么,这座历史坐标如今又在南京何处呢?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在莫砺锋看来,唐诗是向导,能将当代人带到长安、广陵、金陵、白帝城,带上黄山、庐山、终南山,带入春晓、斜阳、塞下,带你去夜泊、怀古、长相思。在浩如烟海的唐诗诗篇中,也能见到古都金陵的身影,“唐诗三百首中,和南京直接相关的有10首,仅次于长安。”莫砺锋说,南京很多地名和名胜频频出现在唐诗中,如秦淮河、台城、乌衣巷、凤凰台、长干里、劳劳亭等。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是李白《劳劳亭》中的诗句。古代城郭外的大路边都建有亭子,供人惜别和休息,“相隔5里修一座亭,称为短亭;相隔10里修一座亭,称为长亭。劳劳亭就是南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送别之亭。”莫砺锋说。

  金陵劳劳亭算得上是唐诗中的“明星”,相当于人们常说的长亭。它是古代南京被诗人写得最多的亭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李白、皎然,宋代苏泂、胡仲弓、马之纯、杨备,明代黄哲、张羽、皇甫涍、柳应芳、汤珍、费元禄、张献翼,清代郑板桥、王友亮等诗人,都有和劳劳亭有关的诗篇流传。其中最为知名的,当数李白的《劳劳亭》和《劳劳亭歌》。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的《劳劳亭》将春风人格化,真切写出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李白为了强调离别的痛苦,联系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意写出春风不让柳条发青,希望送别之事不要频繁上演;另一首古诗“劳劳亭畔柳苍苍,万缕千丝拂地长。阅尽人间离别苦,一生都为送人忙”,角度新颖,通过写劳劳亭边的柳树阅尽人们的离别之苦,寄托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柳”,谐音“留”,柳枝生命力顽强,随地可活。“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也有期盼友人到异地后能随遇而安的愿望。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送别的民俗。绝大部分的离别诗都会写到“柳”。比如,家喻户晓的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中,就特别强调“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王维劝即将远行的友人再喝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再无故人。

  今天地图上,劳劳亭在哪

  千年之后,作为建筑实体的南京劳劳亭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通过古诗文,南京文史专家朱向东向记者描绘了劳劳亭可能的模样:这是一座不大的亭子,建在南京城外南郊的高山上,不远处就是通往远方的官道。劳劳亭内可摆放桌几,放置饯行的酒杯。亭外种满了柳树,柳枝在风中飘荡。

  宋代《景定建康志》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为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舆地志》:“新亭陇上有望远亭,宋元嘉改名临沧观,又改名劳劳亭。”由此可梳理,劳劳亭最早为东吴时所建,南朝刘宋时曾改为临沧观,站在亭上可以俯瞰长江。劳劳亭也叫做望远楼、望远亭、远望楼、劳劳楼等,历来是古人送别的场所,文人骚客多以其为题写作赋诗。

  “劳劳亭”的“劳劳”二字是什么意思?朱向东说,古汉语中,“劳”通“辽”,“劳劳”是“广阔辽远”的意思。从这个名字可推断,“劳劳亭”肯定建在一个“站得高、望得远”的地方。

  关于劳劳亭的位置,目前无法通过考古发掘来定位,只能根据史料来推断。朱向东说,“劳劳亭”的位置,《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正德江宁县志》《万历应天府志》《康熙江南通志》认为在“劳劳山上”;《至大金陵新志》《舆地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景定建康志》等认为劳劳亭在“新亭垒上”或“新亭陇上”。其实,“劳劳亭”建在“新亭垒上”或“新亭陇上”之说,与建在劳劳山上并不矛盾,因为劳劳山、新亭垒(陇)本就一脉相承,只不过“新亭垒上”之说笼统一些,建在“劳劳山”之说精确一点。

  此外,宋代史料透露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清代史料中也多次提到劳劳亭“在江宁县治西南八里”。清代江宁县县衙在今南京城南长乐路一带。这些为推理劳劳亭的位置提供线索。

  有趣的是,劳劳亭虽然在宋代时就已经废弃,但到了清代,又有人在原址上建驿亭,依然是官员们迎送的场所。野史中说,曾国藩就曾在劳劳亭旧址上送别名臣苏赓堂,送走人后,曾国藩稍微休息了一会,竟忽然得病,回去七天就去世了。

  为了确认劳劳亭的位置,朱向东不但查找史料,还结合清末和民国的地图进行考察,并多次实地探访。他认为,历史上的劳劳亭位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贾家东村境内,建在劳劳山中部陇上,与新亭陇相接,此处视线通透,西南为三山、西面为长江,是古代送别友人的佳处。沧海桑田,当年的劳劳山已经发生很大的变迁,如今这里附近是一个名为“琥珀森林”的住宅小区。

  重建劳劳亭,留住唐诗中的意境

  和“劳劳亭”一起消失的,还有“折柳送别”的风雅传统。莫砺锋教授说,在被碎片化的生活挤压之后,习惯了高速度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只能从唐诗中回味古人曾有的动人瞬间。“古人有专门的送别场所,有动人的送别场景,但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还写诗折柳送别吗?恐怕是没有了。”

  互联网时代的离别,没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友人离开一座城市,也不用“长亭”更“短亭”的郊外相送,登上高铁、飞机,随时可以离去,想念了,一两个小时就能飞过来。于是,我们不再珍视生命中的离别时刻,甚至不再懂得告别的意义。

  文化学者戴珩认为,人生无非是相见和告别,但现代人告别,发个短信或一声拜拜就轻松走人,没有了踮脚眺望,没有了极目远送,没有了无语凝噎,更没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其实告别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生命的怜惜、对爱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痛楚,它背后蕴藏的是中国人的审美、伦理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现代人不妨脚步放慢一些,多去体会人类复杂而又温暖的感情,包括离愁。

  劳劳亭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特殊的送别地,对今天可以日行万里的人们来说,它的价值不再仅仅是送别,还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仪式,是对一份情感的珍重。有学者建议,应重建劳劳亭,或者在原地设置标志碑,以留住唐诗中那些惜别的离情别意和美好意境。

  记者 于 锋

  链 接 >>>

  劳劳亭歌

  唐李 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劳劳亭

  唐李 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塞下曲二首(其一)

  唐皎 然

  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

  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

  金陵杂兴劳劳亭

  宋苏 泂

  一派娇波入翠溟,垂杨只似古来青。

  未能草草归家去,怕上劳劳送别亭。

标签:送别;长亭;高马得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