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作为我省前瞻性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在南京市第一中学发布,与会专家与教师共同助力高中生认识自我,让高考填报志愿不再“抓瞎”。
生涯教育是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社会和人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发展性教育活动。前期,项目组已研发出专业科学的测评系统、创设技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引进国际前沿的师资培训体系,并在我省十余所学校进行两轮实验,取得显著成效。
遇见自己,遇见未来
如何避免高中生与大学脱节、与社会脱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顾雪英认为,高中生应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
根据顾雪英项目团队的调查,有五六成高中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比较迷茫。顾雪英说,曾有一个学生在课后追问她:“我的兴趣是什么?”不少老师也遇到这样的问题。顾雪英团队研发“自我整合——星座图”,根据星星的分布,学生能一目了然认识自己,找到契合自己的专业。同时,根据学生测评结果作出实际性的活动安排。她说:“可以让艺术型的学生参加学校的艺术性活动,自己体验一下,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比别人做得好还是做得慢一点。”
除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外,师资培训也是重要一环。顾雪英说:“首先老师得有正能量,能鼓励学生,其次老师要对生命有思考,对学生有启迪。老师的背景不限,愿意来我们就提供技术和教学方面的培训,我们追求的是群体智慧。”
学校的助推也是关键一步。顾雪英认为,可以把学生请到高校去看一看,如果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景,那么就会激发他的潜在力量。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王思峰也认为,全方位的生涯辅导要以学生为本位,老师为辅助,双管齐下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不唯分数,做起来不容易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前几年家长们对于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容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在前两轮实验中,通过教授们精心设计的测评,南京一中的同学们了解自己的爱好,大家开展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班会,学校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同学们在比赛中沟通交流。尤小平说:“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
尤小平认为,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和学生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观念不容易,但这个项目刚起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这样的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真实的自己,让更多家长更注重素质的培养。
把高中办得更像大学
生涯教室、生涯长廊、生涯阅览室、生涯体验室、技术生涯探索室、生涯咨询室、生涯团辅室、生涯启蒙画廊……这么多“生涯”全是浙江省丽水中学的累累硕果。丽水中学老师梅进德自豪地介绍,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涯规划实体中心,全天候开放,像这样的功能区建了11个。丽水中学还举办大学专业嘉年华、大学院校嘉年华、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让高中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梅进德总结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三层次:“学业规划,学会学习;职业规划,学会选择;人生规划,学会做人。”
把高中办得像大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个要求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无锡一中校长韦燕平告诉记者,很多毕业生回校都会提到,无锡一中是最像大学的一所中学。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一直以来,我们都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现在社会更需要多元化复合人才,学生也该有多元的渠道去发展,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生命体验。”韦燕平说。
在和顾雪英合作后,韦燕平感觉到生涯规划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管理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发展作出一个全面引领,激发学生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和主动发展的意识。
谈到项目未来,顾雪英说,接下来会研发更多活动,将原来的技术平台升级为智慧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有更多沟通交流,协同进步。
本报记者 王 拓
本报实习生 许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