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首届扬剧本科生汇报演出亮相江苏大剧院:十年磨一剑,扬剧新生代“青春飞扬”
2018-06-13 23: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星欣  
1
听新闻

  锣鼓声中,“青春飞扬”——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汇报演出今晚在江苏大剧院热烈上演。这出《百岁挂帅》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班13名首批扬剧本科生,历经四年寒暑学成归来,向江苏观众汇报表演的一台大戏。作为扬剧这一地方剧种历史上的首届本科生,这群扬剧新人用一场满台生辉的精彩演出,集中展现了在京四年的学习成果,也体现了江苏地方戏人才传承培养的新成绩。

  青春范儿演绎传统经典

  《百岁挂帅》是扬剧经典传统剧目,场面宏大、行当齐全、文武并重,曾于1959年进京演出引发轰动。在今晚江苏大剧院演出现场,这出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青年演员全新演绎的经典戏,“刀光剑影”间洋溢着一派青春气息。英俊俏丽的形象、声情并茂的演唱、英姿飒爽的身姿,扬剧新人风采尽显,赢得了戏剧同行和戏迷的阵阵喝彩。

  这批扬剧有史以来的首届本科生是如何诞生的?记者从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了解到,2007年,为解决扬剧后备人才匮乏断层的问题,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时隔十五年再次开班招收扬剧学员,被录取的扬剧学员全部免费入学。为使学员早日成才,校方特意聘请戏曲名家裴艳玲担任名誉校长,并邀请李政成等扬剧名家和多名外剧种“梅花奖”名家共同传教授课。2012年,这批孩子中的30名学员被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择优进编录用。2014年,这批学员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多剧种班,最终13人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深造,成为首批扬剧本科生。

  台上精彩亮相的背后,是这帮孩子6年中专、4年大学的沉潜学习,可谓“十年磨一剑”。“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让人们看到了扬剧未来的希望。”知名戏曲评论家汪人元激动地说。

  创新培养催生“90后”新人

  《百岁挂帅》对这些本科生和青年演员来说并不陌生。2012年,他们在扬州艺校扬剧班的毕业大戏便是这部《百岁挂帅》。不同的是,经过几年来的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他们的演艺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普遍提升。

  记者了解到,这批学生进入国戏后,接受的是“2+1+1”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体教学在北京,完成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第三年回到扬州,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扬剧剧种进行剧目学习;第四年准备毕业论文和汇报演出。

  短短几年间的“学院派”科班学习,让这帮青年演员迅速地成长起来。这次在《百岁挂帅》中扮演“八贤王”一角的是今年22岁的演员徐梦雪,她在数月前的第八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上表现抢眼,一举摘得金奖。她说,科班学习,让自己渐渐地完成了从模仿到表演的转变。例如,同样一出《芦花荡》,小时候学戏时只顾记动作、模仿老师,而现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则会深入思考怎么去刻画人物、展现人物的情绪。

  “这几年的本科学习,让我们的眼界和理论水平都提升了!”谈及在国戏的学习经历,扮演《百岁挂帅》中佘太君一角的年轻演员赵倩告诉记者,走在国戏校园之中,到处都能听到全国各剧种的旋律,各位名家大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艺术素养,其中有不少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运用到舞台演出之后,让自己的演出更加细腻传神了。

  “这帮年轻人最大的提高,就是理论上的提升。”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李政成总结说,这帮年轻人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很好的锻炼,为扬剧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如今,各个剧种拼的是什么?一定是文化在支撑着它的发展。”

  给青年演员更多阶梯式发展机会

  对于戏曲传承来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高质量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戏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树立新理念,按照戏曲的传统规律来培养人才。”李政成说,除了科班教学的整体提高之外,扬剧同时还在进行以师带徒的传统“传帮带”,比如通过“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对于扬剧传承来说,京昆打底、剧种立身,必须先打好唱念做打的底子,同时将本剧种的特色传承好、继承好,然后有所创新。”

  李政成介绍,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现在共有百余名演员,其中20来岁的青年演员有30人左右,这批青年演员基础好、功夫好、潜力足,是扬剧未来的希望。“但是对标扬剧的标杆高秀英、华素琴等老前辈,这些年轻人目前还没有达到经典、精品的高度,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我们要为他们筹办个人演出专场、创排新剧目,要给年轻人更多阶梯式发展机会,为他们成才、成角儿铺路搭桥。”

  “江苏是戏曲大省,向来注重戏曲人才培养,扬剧的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知名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说,目前传统戏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于演员来说,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技能养成,显得尤其重要。他说,除了“四功五法”之外,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如梅兰芳先生等,文化修养是非常深厚的。只有精通“戏理”,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刻画人物、传递感情,用与时俱进的美感去感染更多观众。

  “对于戏曲传承来说,人才培养是长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犯短视的毛病。”汪人元提醒说,戏曲教学是相对来说较“冷”的事业,就目前来看,江苏部分地方戏剧种中,确实还存在着师资缺乏、后备人才跟不上的现象,需要我们遵循艺术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只要人才辈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一定能够一代代传承好、发扬好。”

  记者 顾星欣

标签:扬剧;传统经典;扬剧经典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