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挂春联让人了解历史、欣赏书法 黄惇:全家参与写联贴联才更有年味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黄惇先生此次在2018“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中书写的是玄武门联:“拥一泓碧水,万顷春光,五洲烟柳撩诗韵;揽十代名都,六朝胜地,千古江山展画图”,书法结体得王羲之之法,笔法袭米芾之意。此联写出六朝气韵,抒发出一种湖畔诗情画意。黄惇老师已是连续三年为南京城门写春联,每次都十分认真,有时写一遍自己不太满意,他还会再写一遍,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书法对联来制作城门春联。黄惇老师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到写春联、贴春联的过程中。
听黄惇聊书法春联:演变过程漫长
黄惇老师在《书法对联之形成》中说,关于春联,今人于春节是常见的民俗形式,亦为二条纸,红色,以毛笔书联语贴于门上,然其在历史上出现时,仅为除岁节令礼仪风俗之用,而非指书法创作之样式之一。今日书家写春联,甚普遍,然不应以今日之眼光观察历史上之春联,从春联到书家写对联,用以悬挂厅堂,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书法和春联,到底是何时被关联在了一起呢?对此黄惇告诉记者,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春帖都会在春节期间在民间使用。“桃符成对,而非红色,春帖不成对但色彩为大红。二者使用功能上的交混,渐使以春帖写桃符、桃符写春帖不作严格区分。于是,纸质、大红的春帖,又书写对联,替代桃符以二条贴于门上,便产生了春联。时间大约是明初。”黄惇论述道。对联乃至春联作为民俗文化,书法家的介入较晚,“所以明朝书法家的对联流传下来的很稀少,至清朝时,书法对联才蔚然成风。”
自己写、自己贴春联才更有年味
黄惇老师每年都会带着外孙一起写春联、贴春联。他说,贴春联,在民俗当中,一直有非常大的生命力,现在鞭炮不能放了,老百姓贴春联、贴福字也越来越讲究了,他经常看见小区里贴一些印刷的春联,其实大家不如自己写、自己贴,贴春联,要全家参与才有趣,才有年味。
黄惇老师说,有时候在带着小朋友一起写春联的过程中,也许就会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孩子因此喜欢上书法。而每年的城门挂春联活动,也是在无形中,给游人、观众带来很大影响,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甚至要把12个城门一个一个看过来,不仅了解历史、欣赏书法,也了解到中国文字的趣味。
■ 相关链接
书法对联之形成
纵览当代关于对联的著述,追溯“楹联”(对联)之历史者甚多。如以对偶句为对联之萌芽,则追溯至先秦。以对对子为对联之始则追溯至西晋,称“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为“嵌名联”之始。又将梁刘孝绰(481-539)“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称为门联之始。主张对联为桃符演化而来者,则多以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联之最古者。争论无休止,似各有其理。然细分析这些不同的观点,并非仅仅是年代久远之争,实乃立场不同之争。前引文提到的“明代无对联”说,关注在书法对联作品,立场在书法;先秦、汉、西晋为对联起始说,关注对仗的修辞手法,其立场在文学;五代孟昶说,关注书于春节桃符上的联句,其立场在民俗。虽三者间互有关联,甚至不可分,但我们还是能找到不同起源说的基本立场。——黄 惇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仲敏 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