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如何为“特色小镇”建设“做加法”?来看江苏高校的答卷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蒋廷玉 杨频萍   2017-12-20 22:48:00

  中国江苏网12月20日讯特色小镇现实模样如何?发展路径怎样?有何难题待解?12月20日下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联办的首届江苏省MBA特色小镇案例大赛获奖成果交流会暨高等教育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管理硕士及特色小镇负责人等聚集一堂,共同为特色小镇建设做“加法”。

 
研讨会现场

  16所高校MBA学子聚焦特色小镇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首届江苏省MBA案例大赛以特色小镇为案例主题,要求各参赛高校积极组织MBA学生到特色小镇实地调研,拿出接“地气”的参赛方案。

  “头桥镇要突破传统专业镇的发展困境,实现向特色小镇的跨越,首要任务是在传统特色产业及其产业链条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创新生态融合区‘头桥医疗创谷’,升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扬州大学MBA团队参赛案例《头桥医械特色小镇:创新生态融合区的探索之路》,夺得此次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团队指导老师连远强副教授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大赛宣告启动以来,8名参赛学生队员和两名指导老师,先后多次深入头桥镇进行实地调研,仅调研的医疗器械企业就有6家,最终写出了近1.5万字的参赛案例调研报告,提出以“促创新、共生长”的丛林模式来引领特色小镇发展,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调研中,我们与企业高管、属地党政负责人多次进行交流,大大拓宽了眼界和思路,非常有利于我们毕业后将个人事业融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扬大参赛的MBA研究生吴靖说。

  南京理工大学9名参赛队员则历时90天,5次深入常州智能传感小镇,走访了10家智能传感器龙头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后,才因地制宜给出了小镇发展受空间制约的破解之道,描绘出到2020年小镇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的蓝图。

  未来网络小镇、太湖影视小镇、基金小镇……大赛期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等16所高校的23个MBA学生团队参与角逐,深刻解读和解剖江苏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模式、卓越实践及发展瓶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一批高校与特色小镇共建签约

  特色小镇需要得到“智力支持”

  特色小镇何以会成为首届江苏省MBA案例大赛聚焦的主题?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江苏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江苏要落实好三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2015年12月底,习总书记就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曾做过专门指示。他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无论是特色小镇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高校都应做好对接、提供支持,凸显高校的应有价值和本质功能。”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首届江苏省MBA案例大赛聚焦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新江苏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推动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特色小镇发展的指示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李君良介绍,2016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明确江苏特色小镇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今年5月,我省公布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目前正组织第二批创建申报工作。“我们计划用3-5年时间,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地处常州高新区龙虎塘街道的智能传感小镇,今年5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龙虎塘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文忠坦言,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新兴战略,正因为“新”,工作中存在着大量需要探索和创新的部分,需要各方专家团队给以方向性的指导,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助力特色小镇,高校大有可为

  首届江苏省MBA案例大赛上“晒”出的一个个“硕士视角”的特色小镇调研案例,让人们看到了高校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的潜力。研讨会上,高校“如何释放更多能量”也格外受到关注。

  在葛道凯看来,高校在服务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着眼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社区特征,把握小镇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多学科全方位支撑。“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小镇的规划设计,让小镇能够一镇一面,一镇一景,真正拥有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底蕴、个性特色、设计美感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要深度参与特色小镇创新驱动发展,成为解决特色小镇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战略支撑。”

  河海大学校长徐辉表示,未来高校可以通过安排科技人才到特色小镇挂职,与特色小镇共建研究平台,建立专家交流机制,通过提供人才培训、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等方式,服务特色小镇发展。如河海大学与江苏企业共建了114家研究生工作站,69家研究生培养基地,聘用了45名江苏省产业教授,可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李君良建言,各特色小镇可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改善高校输出和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状况,培养产业急需人才。“通过建立专业型硕士实习基地等形式,搭建校企联合培养新平台,使特色小镇不仅是人才集聚的高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持续不断地为特色小镇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研讨会上,一批高校与特色小镇签订了共建协议。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是签约校之一,与南京汤山温泉小镇“牵手”。南师大商学院院长潘镇表示,特色小镇建设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商学院要发挥专业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当地规划和重构产业方向,搭建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将学科链、人才链和社会产业链连接起来,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