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的语文”两岸和香港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北小举行
原标题:“用儿童的视角读经典”

研讨会上,北小娃娃们正在进行语文素养节目展演。
本报讯(记者 孙红雨 通讯员 吴欢)老师一堂课可以教几首古诗?学生可以质疑经典吗?昨天上午,第五届“12岁以前的语文”两岸和香港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东路小学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聚集“传统与现代”主题,通过学生素养展示、专家学者报告、名师公开讲课等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探讨如何用儿童的、现代的眼光关照传统与经典,最大限度发掘师生“教”与“学”的张力。
在北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吴玲执教的观摩课上,她以一组儿童形象为主题的组诗教学,在学生对古诗画面的想象与探讨中,展示了孩子们在40分钟内学习多首古诗文的可能性。“6到12岁是孩子语文学习的黄金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就为时晚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小校长孙双金表示,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起点要高、容量要大、思维要深、积累要厚、情趣要浓,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语文。北小的语文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只用三分之二时间学习语文教材,其余时间都用来加量学习校本教材。据学校多年实施的情况表明,参与实验的六年级学生,阅读量远超语文课程规定标准,基本达到人均600万字。
在大容量的教学之下,如何关照现代儿童的身心发展,拉近他们与传统经典的距离,孙双金表示“要用儿童的视角来读经典”。他举了个例子:譬如讲《论语》,书上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孩子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孩子的感受是:朋友来了天天陪他,不亦“烦”乎?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孩子却质疑:那不是傻瓜吗?“这就是现代的儿童,他们在学传统的经典时,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我们就要用孩子的眼光与他们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孙双金说,到底是不是苦、是不是烦、是不是傻瓜呢?孩子们经过探讨后发现不是的。
本次研讨会还吸引了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名师前来交流。香港老师罗一宸在执教《“读绘”课——我的老师是怪兽》后,对此次研讨会赞赏不已。他表示:“香港回归后,学校开始教普通话,但语文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并不像内地这样成系统。现在国内的语文教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香港,希望香港的孩子们能更全面地接触、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找到他们‘文化的根’。”据了解,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研究,“12岁以前的语文”在今年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发展了多达200多所联盟学校共同参与课程研究与实践。与该课题相配套的《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也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进入台湾、香港甚至海外教育专家与名师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