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优势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位优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能够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赢得人民衷心拥护提供了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和建构者,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融为一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事业和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套制度体系的辉煌成就和光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地位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各方面优势,要么是党的领导优势的集中体现,要么是党的领导优势的结果,离开了党的领导,优势均无从谈起。从国家治理的运行实效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优势的发挥,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提供了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集中体现和真正表达了制度的人民属性。也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始终将维护人民利益、顺应人民期待、体现人民意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做出了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必须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优势和能力,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更加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发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根本政治方向的优势,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把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正确航向。

汇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合力,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经验、有基础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各项改革进行系统谋划、科学设计和整体推进,既从思想认识上凝聚扩大改革共识、也从实际行动上推动改革集成联动,汇聚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改革合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落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项任务部署,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和各项任务部署,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首先,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严格对标对表执行,特别是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其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要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具体方案和工作机制,又要调动各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性,更要加强党的领导协调作用,防止一哄而上、不守章法、草率行事。最后,遵守和执行制度,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强化制度意识、加强执行监督、开展宣传教育,统筹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方面面,既要强化党的领导制度约束力,也要健全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把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全面落到实处。

首先,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其一,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落实“两个维护”,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以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等。其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最后,健全党自身建设的各项制度,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

其次,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必须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坚持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改进党领导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立法工作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进程,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将法治要求贯穿到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提高党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能力。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党自身在宪法法律范围内依法进行治国理政。

最后,以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为中心,提高党的国家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导的重要举措。要全面推动广大干部的制度履职尽责,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在用人方面的导向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用人标准,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选贤任能、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执笔:朱菊生,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广银,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真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本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科学回答了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以什么样的方略与措施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对指导我国民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价值理念、发展方略、主要措施等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质的飞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是对以往长期强调要坚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调整,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也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实质性地明确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的核心使命。在民生发展方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它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现实民生问题和促进民生发展的根本方略。在这一根本方略指导下,他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将之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这些新理念、新方略、新思路、新举措的提出,不仅完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建构,而且为解决中国新时代的民生发展问题和引领全体人民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这一重要论述为指导中国的民生发展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但同时也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但人民群众对民生的诉求还未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不断出现并持续升级的民生新诉求更是需要加快民生建设发展步伐才能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包括理念、目标、行动方案在内的强大理论指引,只要将这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到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与国家发展行动之中,就必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

这一重要论述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建设实际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要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与评价标准,不断在发展中满足民生需求,要努力挖掘蕴藏其中的新的经济增长,以促进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和韧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从实际出发,把民生工作做实办好,促进民生改善更加可持续。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将其真正落实于民生领域,主要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守住底线民生、构建幸福民生、推进公平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要努力践行这一重要论述,将其不断落实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百姓生活更富足、更精彩,持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重要论述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谁”是必须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全方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以人民是否真正认可、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衡量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倾听人民心声,积极汲取人民智慧,紧密依靠人民力量,从而加快推进覆盖领域、人口、区域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全民小康、人人小康。

这一重要论述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社会矛盾与发展难题,这就需要全党上下把人民作为中国梦的建设主体,把人民的幸福梦熔铸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携手人民共创美好生活。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想实现这一梦想,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给予人民对于解决中国难题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扎根人民以获得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圆梦的队伍中,共同助力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党一直坚持不懈追求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就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造福。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担大义,危难显身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是党员,我先上”“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随时听从命令,绝不退缩”等一封封来自各地的联名请战书,一声声来自冲向一线的嘶声呐喊,一句句来自各地党员的庄严承诺,吹响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冲锋号”。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把稳思想引领,严守防控阵地,在坚守初心、关心群众的自觉行动中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疫情就像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把干部的工作能力、态度都照得一清二楚,把党员的党性修为、担当意识也衡量得明明白白。疫情防控工作信息量大,错综复杂,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的各种表格统计、信息上报等,工作琐碎繁杂,但却尤为关键重要,每一条消息的不及时、不准确都有可能对疫情防控工作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地认真负责,特别地关心群众,更需在工作中特别细心、特别上心和特别耐心,要多一点思考和疑问,多一点对比和求证。要自觉当好排头兵、倾力守好责任田,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去,彰显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增强担当意识,压实防控责任,在勇于担责、敢挑重担的点滴行动中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疫情防控是一场特殊的“大考”。“大考”面前能不能担责、敢不敢担责,考验的不仅是能力,还考验着人心,更考验着每一名党员的党性修为。每一名党员在入党的那一刻都曾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是党员,我先上”,是一份承诺,更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危急时刻,党员应该主动站出来,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从活跃在全国各地社区疫情防控的党员志愿者,到舍生忘死、奔赴一线的白衣逆行勇士,从每日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研究人员,再到不辞辛劳、不舍昼夜为疫情防控工作而忙碌的后勤保障人员……有太多的党员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战场冲锋陷阵,有太多的党员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阵地将责任扛稳在肩,鲜红的党旗飘扬在阻击疫情的每一个角落!

深化组织建设,筑牢防控之基,在众志成城、凝心聚力的战斗精神中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这一严明号令、有力动员,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党员同志冲锋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疫情在哪里,党组织就要在哪里;疫情在哪里,党员同志就要冲向哪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疫情之下,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要深化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士气鼓舞,确保每一名党员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要豁得出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过,在灾难面前也从未害怕过。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奋进在时代前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作为千万党员的一员,我们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勇气和决心,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彰显一名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只有每一个支部的党旗飘起来、党员站出来、合力聚起来,才能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铸就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这场“硬仗”。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谋划的重要时期,江苏要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突出“四个聚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在长期持续着力上谋思路、求举措、下功夫,为确保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兼顾确保产能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疫情防控中,全省上下各级各部门高效协作、共同推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产能稳定是应有之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也不能忽视,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长效机制,并化为常态化制度。近期来看,要抢抓农时,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和春种夏管,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支持保障,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乡村产业尤其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谋划“五一”、农民丰收节、“十一”等重点时期,发展农村赏花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等重点产业复苏方案,实现错峰错季大发展,扭转春节及一季度期间农村经济受疫情冲击短期影响的局面。聚焦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出台务实管用的举措,确保农产品畅流,有效供应市场。长远来看,要总结在应对这次疫情中探索形成的稳产保供、促农增收的实践创新、特色经验、有效政策,谋划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谋划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期政策,从资金需求、用工保障、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增强抗风险能力,推进已搭建的直供直销、产地直销等产销衔接平台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常态长效,更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谋划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航母级”的、能扛风浪的、经受得住市场考验的农业大企业、大产业、大品牌,带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谋划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如农业生产“托管”、农资供应、农机作业、营销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销衔接平台搭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期盼。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兼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疫情是对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仅是厕所、垃圾、污水、废弃物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包括农村人文环境改善、卫生等公共服务提升等长效机制。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重建轻管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决补实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及废弃物治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逐步改善农村人文环境,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构建农村环境管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提升等技术标准体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法治化轨道,通过多方位、立体化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推动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聚焦加强乡村基层治理,兼顾提升治理能力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农村地区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形成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防控合力,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网格化管理派上了大用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乡村基层治理,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共同治理,多级联动推动服务要素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坚持县乡村多级联动,用更多资源要素带动乡村,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实现各方利益制度化表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总结推广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效做法,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本地化、通俗化的治理模式,建立起主动及时的问题发现、快速高效的问题解决、公开公正的效能评价等方面长效机制,真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焦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兼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先进设施装备研发。全民抗击疫情带火了“宅”经济、“云”生活,“无接触服务”成为发展趋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必不可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长远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一方面,持续加大互联网+农民、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村、智慧农机、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网络化、数字化工具的研发、应用、培训和普及,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先进设施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形成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为农业农村精准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作者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动脑子、想办法,拿出真招实招来,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一项一项抓好。总书记这段重要指示,是对中央政治局说的,也是对全党的要求。

着眼落实定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面前,我们都是落实者,没有特殊,没有例外。这种落实就是对党的忠诚。忠诚不是凭空喊口号来彰显的,而是靠积极地无条件地践行党的决策部署、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来体现的。多年来,在不少机关和单位回响着这样一句话:“中央有号召,我们有行动,落实见成效”。短短数言,显示的是这些机关和单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狠抓善抓落实的生动写照。这种落实就是履职尽责。相对于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我们所有岗位都是为落实而设置的。虽然各级还有各级的工作部署与要求,但无不统一于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总棋盘”之中,无论哪一级、无论什么单位、无论什么人,包括“关键少数”,必须明确,就是为着落实而工作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仅是指落实的占比要大,还昭示不能都来部署决策,必须统一由党和国家决策部署。作为党的干部要认清自己身份,摆正自己位置,按照抓落实的要求来思考谋划工作、推进事业发展。

围绕落实破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显然不是照搬照抄、大来大去、直不笼统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而是要坚持从单位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破题切入的文章。各级有各级的职能定位、履职区别。因此,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不能简单化、机械化,要紧密结合单位与部门实际,进行细化深化,通过细化求具体,通过深化来切入。比如,不久前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循着这个指挥棒,正视历史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摆脱思维上的惯性和束缚、不畏前进中的风险和挑战,等等。这就抓住了工作的突破口、切入点,找准选好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命门。

聚焦落实出招。“招”者,策略、举措。每一个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都需要通过一些具体实在的招数和办法加以落实。这些招数和办法包括计划、方案、步骤,以及人、财、物的投入等,就是瞄着大的战略和目标,解决好怎么开展、怎么推进、怎么实现的问题。出招离不开开会、发文,但这种开会、发文,是包含思路办法的会和文,而不是从“一般号召到一般号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看起来光鲜,事实上搞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落实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懒政怠政的表现,骨子里是指导思想不端正,没有抓落实之心,唯有糊弄忽悠之实,不仅于事无补,还有损形象。

紧扣落实求为。讲作为、求大为,是党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工作应有的追求。但这个“为”怎么来?显然还是要奔着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来。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和关键,显然就认错了目标、跑偏了路子、使错了劲儿。比如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现在冲锋号已经吹响。要开展好今年的工作,就要上下同欲,瞄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目标进军,抓好党中央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高质量落实。特别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的那样,“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扭住落实问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确后,落实得怎么样?这不仅是上头关注的事,也应是我们的分内事。虽然我们的落实经过了与自身实际的结合,有着特殊性、个性,上下有别,但维系在全局之上、相融于大局之中,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分目录、子目录。正是一层一级的衔接落实、接力落实、有效落实,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此,要强化对落实的检查考核,常问落实之效。这种问效,就是看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在我们单位和部门,有没有落地生根,有没有开花结果。譬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从出台“八项规定”到整治“四风”,从思想建党到制度治党,党的建设不断压紧压实。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很多单位岁末年初加强党建工作考核,光对照中央要求的内容就达30项。这种对标中央要求的考核,对于检验我们党建工作成效,促进从严管党治党大有裨益。问落实之效,就是为党负责、替党分忧,就是用行动来捍卫和维护党的权威和领导,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向前。

(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江苏省保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主动担当,积极履责,坚守一线,协同奋战,坚决打好战“疫”仗,绷紧保密“弦”,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

坚持“一盘棋”,布好战“疫”阵。对面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向省级机关、单位及时发出《战“疫”保密工作提醒》,对战“疫”中的大数据信息等涉密工作提出要求,确保非常时期既严守国家秘密不泄露,又便利各项防疫工作推进不添乱。对机关,通过电话、微信视频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战“疫”和保密工作形势,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树牢“一盘棋”理念,增强战“疫”信心。对人员,集中采购、接受捐赠并发放防护物资,及时印发《加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指南》,从人员防护常识、进出登记、监测体温,到办文、办事、办会,层层都有管控,事事都有跟踪。通过一套“组合拳”,把“棋盘”走活,保证战“疫”不间断、工作不耽误、保密不松懈。

铆足“一股劲”,擎好战“疫”旗。战“疫”之初,局党总支就向全体党员发出号召,要求党员挺身而出,当好榜样。不少同志铆足“一股劲”,连续数日战斗在战“疫”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保密工作者的忠诚本色;有的同志针对极少数群众的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松劲心态,以笔战“疫”,在媒体上发表时评、短评,建言献策,引导舆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的号召,组织保密人捐款、捐物,向疫区人民表达爱心,汇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突出“一线抓”,打好战“疫”仗。“一把手”指挥在一线。局主要领导坚持动员部署、值班值守、督导检查,通过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推动全省保密系统战“疫”形成良好态势。“一班人”战斗在一线。局班子成员每天坚持值班值守,督促战“疫”情况,汇总战“疫”日报,检查战“疫”中的保密工作。各处(室)领导每天坚持与下属保持通信联系,通过电话咨询、微信专访等多种形式,对人员的身体状况实施每日一通报,一周一汇总。“一家人”奉献在一线。全省保密系统犹如一个大家庭,守土有责,有令必行,一方面积极响应号召,以“宅”为战,守“宅”为荣;另一方面服从组织调遣,向险而行,下社区、到一线、值卡口,有的同志深入居民家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有的同志和社区联防员一起“站岗”“放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积极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统筹“一揽子”,用好战“疫”果。随着战“疫”形势不断向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断复工复产,我们必须做好从防控疫情斗争转入日常工作轨道的准备,推动全省保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好局”。按照全国保密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和省两级保密委领导要求,立足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及时研究印发年度保密工作要点、保密工作规则等指导性文件,为全省保密工作导向立标,把脉求新。“擂战鼓”。由于战“疫”持续时间长,有些同志负荷较重、身心疲惫。为此,我们加强引导,正向激励,动员和带领全省保密战线广大同仁,以“坐不住”的使命感和“等不起”的紧迫感,擂起战鼓千方百计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奔征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跳出疫情看保密,着眼长远抓保密,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即:坚持高效顺畅,加快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坚持厚学笃行,及时掌握应用前沿高端的信息技术;坚持平战结合,充足储备特殊紧急状态的物资设备;坚持系统思维,把保密工作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坚持从严治“军”,锻造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硬核队伍。

(作者为省委保密委办公室副主任、省国家保密局副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铜山区在全区探索推行的“党员中心户”在战“疫”工作中显现出强大组织力和过硬战斗力,“党员中心户”带动广大党员群众构筑起最前沿防控阻击战坚固堡垒。

“党员中心户”,就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推选党员先进骨干担任“中心户”,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网格员、瞭望哨、连心桥。每个党小组至少有1个中心户,每户就近联系10-15名党员,组内党员分别联系若干群众,构建起严密的“村(社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五位一体组织网格架构,充分发挥“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的中心户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一线的“党员中心户”真正挑起了大梁、走在了前列。拾屯街道杨西村69岁的“党员中心户”周廷章,在防疫前期组织村内老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张贴公告、喇叭宣传、入户排查,还到卡口值班,后期卡口不需要老年人值班,他又加入“送菜小分队”,把村里给老百姓购买的平价菜、给困难群众购买的免费菜送到群众家门口。像周廷章老人这样的“党员中心户”,铜山有很多,他们在非常时期勇当排头兵。

战“疫”期间,铜山“党员中心户”纷纷“争当战‘疫’四员”,即宣传员、巡查员、守护员和保障员。宣传员,保证防疫宣传入眼入耳入心。房村镇“党员中心户”编排防疫顺口溜;柳泉镇“党员中心户”带头做表率,签订不参加集会聚餐承诺书;黄集镇“党员中心户”带动户内党员群众,疫情防控期间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推送防疫短信10万余条。巡查员,开通“党员中心户”24小时服务热线,第一时间掌握户内联系党员群众状况并进行预判、预防、预控。守护员,“党员中心户”充分利用对村内路熟、户内人熟的优势,与镇村有关人员组成党员先锋岗,24小时轮流值守卡口。茅村镇13个村设立40个卡口,每个卡口均有“党员中心户”值守;该镇留武村“党员中心户”宗兴涛不仅始终坚守卡口一线,还主动布排线路、安装射灯。保障员,及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帮助解决困难,让群众在严密的硬核防控下,感受到“党员中心户”的温情守护。棠张镇20名“党员中心户”当起“代购员”,实行群众线上点单、线下服务,在自家门口设立了“代买点”。我们全区319个行政村(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中心户”为引领,组织带领全区2万多名党员冲锋带头、辐射带动50多万群众群策群力,筑牢党群同心、众志成城,打不散、冲不垮的红色堡垒,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自我们推行党员中心户工作以来,真正让基层党员群众深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家门口”“党员就在我身边”,架起了党群连心桥,画出了发展“同心圆”。我们完善联系指导机制,形成区四套班子党员领导联镇、区直单位党组织联村、镇(街道)包村班子联户、村党组织联责的责任体系,统筹解决好中心户推进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各镇(街道)把党员中心户培训列入每年的基层干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党员中心户每月向村支部“报到”,支部书记及时调度掌握党员中心户上月开展学习、工作职能落实情况及本月工作安排,对于党员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随时直报或定期汇总上报。完善督查评议机制,抽调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运行良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一批区级优秀党员中心户,从区级层面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

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员中心户职能发挥,将服务延伸到每一名群众家中,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党旗在铜山大地高高飘扬。

(作者为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外贸带来的冲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主要是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影响主要表现在供给端。正在汹涌而来的海外疫情是第二次冲击,这轮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端。企业虽然复工复产了,但是一些海外订单被取消,没有市场,复工复产也难以持续。江苏一些外贸企业反映,订单被取消,或者推迟交货。东西生产出来了,但是货物出不去。我省传统出口市场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受到疫情影响,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导致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为防控疫情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封城”“封国”措施,也导致了进口贸易无法正常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进一步就“稳住外贸基本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大省,外贸总额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第二,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稳住外贸基本盘,做到“国际市场份额不下降、全球供应链不间断、进口支撑作用不减弱、外贸高质量发展不停步”。

稳住外贸基本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外贸发展的传统出口市场“基本盘”不能丢。诸如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省出口的重要国际市场,如果这些传统市场缺失或份额减少,不仅在短期内会对我省外贸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市场一旦丢失再想捡回来就变得更加困难。二是外贸发展的产业链“基本盘”不能丢。贸易是流,产业是源,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外贸发展的实质建立在本土承接和构建的产业链基础之上。稳住产业链地位不动摇,产业链重点企业、关键环节不转移,才能够稳住外贸基本盘。三是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口功能“基本盘”不能丢。目前,我省经济已经发展到进出口并重的阶段,要进一步发挥好主动扩大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不仅是确保价值链分工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的需要。四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能停。在传统优势逐步弱化条件下,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既是增创新优势的需要,也是提高开放发展层次和开放发展效益的需要。当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抵御外生冲击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对我省外贸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至少短期来看,其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但是“危”中有“机”,稳住外贸基本盘同样也面临一定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对服务业冲击程度更高,而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从比较角度看,受到的冲击程度要小一些。这无疑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二是本次新冠疫情暴发的国内外时间错位。由于我国率先取得了“战疫”的初步进展以及生产的逐步恢复,而中国以外国家还处于疫情暴发升级期,从疫情影响尤其是对市场环境等影响看,不仅不会导致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产业链外迁,处置得当还会成为外资的“避风港”,带来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的冲击,尽可能稳住外贸基本盘,采取有效的对策举措,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具体而言,需要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发力点。

更加聚焦重点市场。从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市场角度看,在大力拓展和实现外部市场多元化的同时,更加聚焦和巩固我省传统出口市场。尤其要发挥我省已经恢复产能和制造业方面的基本优势,一方面要根据传统市场在疫情防控期间需求点的变化,比如对防疫物资需求的增长,做好出口安排。另一方面,要在出口便利化以及给予出口合理合规的支持方面做好工作。比如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贷投放、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通过简化通关手续,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

更加聚焦重点产业。稳住外贸发展的产业链“基本盘”不能丢,不仅仅是指要留住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阶段,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价值链的中低端,从而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实际上,产业发展有其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国制造业目前虽然未能登上全球产业链高端,但在全球市场上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产业配套体系齐全。这也是“产业链”的根本意义所在。越是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越是具有竞争力。因此,稳住外贸发展的产业链“基本盘”不能丢,在聚焦重点产业上,不仅要继续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增创新的竞争优势,也要进一步巩固好我们的传统出口行业如钢铁、纺织、家电、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优势,不仅要努力迈向产业高端,也要尽可能延缓中低端环节的外迁。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实现促增量和稳存量并举,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一步借助引进外资引进产业链,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

更加聚焦扩大进口。在全球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扩大进口不仅能够展示江苏以更大开放应对疫情的决心,而且也有助于拉动出口国(地区)经济恢复,从而强化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满足本土市场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聚焦扩大进口方面,一方面要扩大关系民生的消费品进口,另一方面要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特别是要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升我省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

更加聚焦技术创新。外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无论是我省传统出口行业优势的进一步巩固,还是战略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引领。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传统行业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需要通过进口先进技术实现转型升级。而诸如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在疫情冲击期间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作者张二震为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基地首席专家,倪海清为江苏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戴翔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采取有力有效的行动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当前,我们既要高度重视此番疫情直接产生的短期冲击风险,迅速应对;也要倍加警惕疫情可能引致的连锁效应及潜在中长期风险,未雨绸缪。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必须在危机中聚力稳住“江苏制造”,才能在高质量发展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树立“江苏样板”、做出“江苏贡献”。

高度重视疫情对“江苏制造”产生的短期冲击风险。一是持续停工停产下的出口急剧下降。江苏是制造业大省,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43%;同时也是出口大省,工业制成品中仅机电产品出口就占出口总额的66%。受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仅为35.7%,且分类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之下。这表明,疫情冲击已经使得制造业生产活动放缓、市场需求回落、原材料供给不足、用工水平降低以及供应商交货时间放缓。而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已有出口订单的顺利完成,从而对出口增长带来较大的冲击。

二是主要进口来源国疫情和技术壁垒日益严峻严苛下的产业链断裂风险。美、日、韩是包括江苏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中间品进口来源国,近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有加剧蔓延之势,可能影响到从这些国家的进口渠道。近期美国商务部又开始部署修改“长臂管辖”原则,将管控范围从25%的美国技术占比降至10%,这意味着大量日韩零部件也包括在进口限制范围内。对于高度依赖国外关键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的我国及江苏代工制造业来说,一旦来自这些国家的进口因疫情防控或技术贸易壁垒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大范围受限,那么随时可能面临因产业链断裂而瘫痪的巨大风险。

警惕疫情对“江苏制造”带来的潜在中长期风险。一是临时增产及报复性反弹下的传统行业产能增长与过剩风险。随着“复工潮”和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很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反弹。这不仅会直接引致相关产能扩张,而且还会间接带来用工、融资、能源(供水供电)、原材料(如木材、钢材)、零部件等要素供给方面的巨大压力。

二是外贸订单锐减和制造业外迁下的全球供应链地位下降风险。根据新新贸易理论,外生冲击不仅会对现有外国采购商的订单配置产生负面影响,即抑制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原有出口产品在原有出口市场上量的扩张);而且会对潜在外国采购商的订单产生消极影响,即抑制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出口新产品、出口到新的市场)。一旦外贸出口订单锐减、出口导向型外资制造业纷纷撤离,就有产业链整体转移及被替代的风险,“江苏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也将随之松动且难以逆转。

三是内需市场受阻下的创新动力不足和产业升级迟滞风险。对制造业而言,可能因产品需求受阻、价值不能及时变现而抑制了“需求引致创新”机制的充分发挥,从而长期内将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特别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因此而降低了创新积极性,而且将面临因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成本刚性支出而破产倒闭的风险。企业层面的创新动力不足加总到产业层面,结果就是阻滞了创新驱动的制造业效率提升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鉴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既有短期冲击,又有中长期风险,因此,我们提出聚力稳住“江苏制造”的分期策略建议。

短期策略:精准有序、有重点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打通供求“任督二脉”。短期内主要是通过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来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工作。在产业选择上,要优先保障医疗抗疫物资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和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从江苏现实来看,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交通运输及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因此,既要重视制造业企业的复工复产,也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复工复产。在企业选择上,遴选上述行业中的领军龙头企业、重点高技术企业、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出口型生产企业。在支持方式上,可根据不同地区实情和企业需求偏好顺序,选择提供阶段性的税费减免、稳岗补贴、房租和用水用电补贴、阶段性灵活薪酬方式、贷款展期或贷款贴息等不同优惠政策来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中期策略:有序组织安排和合理引导产能恢复,促进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优化。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复工情况理性适度扩大产能,并严控质量关。将这次疫情化危为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相关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优化产能,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升级,提高生产率。同时,对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在疫情结束后要落实政府统一收购收储工作。尽快出台专门政策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重组,培育具有“龙头大企业+配套中小企业”产业链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地方要素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跨省跨地区的产业分工网络。

中长期策略:拓展江苏制造产品的海内外市场,打造制度开放型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重视设计开发符合国内消费者偏好的高质量产品,拓展内需市场。同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升级,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海外销售渠道多元化;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拓展延伸江苏供应链,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夯实“江苏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对标外资、民营企业和产业链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经验,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全产业链的制度服务和保障,全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以及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在苏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长期策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抢抓新工业革命机遇,充分依托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徐州等地的机器人产业园为基础和载体,推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通用机械、汽车制造等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应用,加快江苏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还应当抓住创新全球化机遇,立足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制度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孵化和引进国外科技型企业,引进和集聚国外优质资本、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以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链控制力,进而构建自主可控的江苏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和“江苏创造”升级。

(作者章寿荣为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杜宇玮为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创新驱动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各地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样本。

在首批样本建设中,镇江主动作为、系统发力,走出一条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实践之路。一是思想先行、强化政治意识,以超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二是顶层设计、完善实践网络,从中心到所到站到点,县市(区)、镇、村、自然村,各自担当、分工协作、上下联动。三是多管齐下、发挥融媒优势,不仅开通专门的电视频道、重建“农村大喇叭”,还创新搭建互联网平台,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公众号。四是形式多样、丰富实践内容,以“导师宣讲”“名嘴宣讲”“公益宣讲”“文艺宣讲”等多种方式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把教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摆在田间地头,让“富口袋”与“富脑袋”互动互促、和合共生。

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除了经验和成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基层公共服务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农村志愿者数量不足和多头管理问题,志愿服务如何更好“接天线”与“接地气”等。只有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整改完善,才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真正使得文明实践在基层开花结果。

注重资源整合,不断强化建设的实效性。提升线下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应”。盘活县、镇、村的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打破隶属门槛,统筹使用各类公共服务阵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线上平台载体综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数效应”。消解部门壁垒,按照服务类别,对电视大屏、网站、报刊、两微一端等媒体资源和各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推动纵横融合,释放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大化效应”。纵向对人、财、物合理调配,实现中心、所、站的联动;横向对各公共服务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功能整合,资源共享共建。

壮大志愿队伍,不断强化服务的多样性。壮大志愿者队伍。按照县、镇、村三级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和小队,充分挖掘社会各方资源,拓宽基层志愿者选用渠道,从基层干部中定、民间能人中选、返乡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育、德高望重的乡贤中聘、基层退伍军人中引。激活农民志愿者的内生动力。贴近农村基层树立志愿典型,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将那些优秀志愿者、模范集体和个人推举出来,大力宣传,形成全社会尊重、热爱、崇尚志愿者的文化氛围。重视培训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现有志愿者队伍师徒结对传帮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志愿者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发展。

加强内容建设,不断强化实践的针对性。坚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培育基层群众坚定跟党走。理论宣传要针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困惑,从实际出发,运用党的思想理论引导群众科学辩证地看问题,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真正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加强政策法律教育,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全面及时地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向群众进行科普,完备大家的法律常识、提高大家的法治意识,能够有效地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注重文化传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努力营造勤俭节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大力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涵育优秀家风,宣传优秀家规家训,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

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实践的规范性。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形成“需求征集—资源整合—志愿服务—评价反馈”完整链条。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对文明实践重点工作加强财力投入,保证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充足、宣传阵地充分、服务人才充沛。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还要拓宽财力支持路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及个人等积极参与捐赠,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关怀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关怀礼遇志愿者,打造“保障+激励”型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优秀志愿者还可享受就医优惠、子女上学优惠、信贷优惠等政策倾斜。开展志愿者论坛等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热点、难点,及时把握各平台运行、各联盟活动的情况以及群众的反响。建立月报制度,系统掌握文明实践平台、项目、队伍、活动等实时情况。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实践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镇江市社科联联合课题组)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朱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一份周刊创刊号题词,要求尽量用简明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时代的基本思想。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还说,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思想的深刻性、前瞻性、引领性,这引发我们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大学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进行深度思考。

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把思政课讲深刻、讲生动?如何在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活生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带领教学对象一起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伟大力量和道义制高点的强大势能?师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知行合一自觉和行动力?如何通过每个个体和团队不断向上向前向善的努力奋斗,使自己的自由发展为周围人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解答上述疑问,抗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全国四万余名医护人员英勇逆行、驰援湖北,以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以无私奉献彰显医者仁心;而那位到国外看球、辗转归来、先是隐瞒、后被确诊的患者,一人一段冒险旅行的“自由”演变成自己和许多人的不自由。诸多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论断的现实针对性和未来洞察力。

毋庸置疑,疫情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客观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对具体国家、城市和乡村、个人而言因疫情而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们不得不在疫情防控期间适当减少甚至停止部分自由活动,活动时空受到必要的限制,至少得保持警惕并采取与防控相应的活动方式。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限制自身自由,减少或暂停非必要的面对面直接联系——居家隔离,勤洗手、常通风,加强口罩防护、少外出不聚集,一些进出通道实施管制,城乡社区进出口测体温、验身份、交通、健康等信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视频会议、网络购物被广泛使用,全民网络应用频次、能力和水平在主被动中全面提高,等等。人们更加珍惜疫情暴发前正常状态下的自由,在疫情防控中高度克制、普遍自律,身心都经受考验,期盼早日从疫情威胁制约中解放出来,早日恢复原有秩序下正常生活的自由,继续为谋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无论是基于自身安全、社会责任,还是基于法律、道德所设定和倡导规范人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行为准则,抗疫实践都给我们诸多警示,这就是:如何善于运用抗疫案例,讲好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英勇抗疫的生动故事,比较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对疫情的多样性做法及其效果差异。有迎险逆行深入抗疫前线的医护勇士、党员干部、社区群众和城乡志愿者,有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有居家隔离、自我防护、相互声援支持的大众,也有少数或隐瞒旅行史、接触史或防控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或对抗防控规定、摆谱撒野耍横等复杂情形,这些都会刺激我们思考如何树立、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抗疫斗争还促使我们思考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为了确保延迟开学不停学,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纵横谈”这门新生研讨课线上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堂主题研讨课,聚焦“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完善”这一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加深对党中央关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大部署的理解,从每个人都参与疫情防控的实际出发,针对“人人都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士”这一特殊背景和现实体验,通过研讨教学,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把思政课、专业课教师等专家学者、高校思政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博士生、硕士生请到本科生研讨课堂,多学科聚焦,发挥不同专业优势,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化认知增进共识与增强自律知行合一等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师生通过键对键、屏对屏,提问讨论对话,共同研讨疫情防控成效再次彰显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分析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短板,促使青年大学生弘扬抗疫精神并转化为成长成才动力,增强“四个自信”,增进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等。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前备学查资料、制作课件作分析,课中发言当专家,课后拓展求深化,有根有据,谈看法、议做法、说想法,同学间、师生间互相当“沙袋”、互作磨刀石,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中国和世界多国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应对暴发疫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及时隔离救治病症患者,需要国家迅速应对、公民自觉自律、社会协同他律、全球协调合作。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分类分级、精准施策。疫情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认清自身责任和使命担当。总之,疫情防控大考,激发人类思考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思维方式,交出新时代合格答卷。这些问题虽不是几堂课所能解决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正是值得我们为之上下而求索的!

(作者为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宅生活”催热“宅经济”。从购物到休闲,从学习到办公,“宅经济”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如何推动“宅经济”行稳致远引发热议。

服务数字化是未来趋势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冲击,其中餐饮、旅游、影院、酒店等服务行业尤为明显。然而,危中有机,不少服务企业积极应变,线下向线上“迁徙”,发力“宅经济”,实现“逆势上扬”。

简言之,“宅经济”服务于“宅生活”,包括居家消费和居家工作。为应对疫情,人们选择减少外出、“宅”在家中,这让线上服务需求暴涨。数据显示,自1月底以来,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娱乐等行业整体热度环比增长超100%。“宅经济”在众多城市升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实,“宅经济”算不得一个新鲜词。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购物、医疗、教育在线化已是大势所趋,快递、外卖、电商、直播各个业态早已有之。只不过在疫情影响下,生鲜配送、远程办公等市场需求短期内激增,使得“宅经济”驶上快车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宅经济”实际上是服务数字化的一种形态、一个衍生品。无论是在线购物、网上问诊,还是疫情信息传递、健康码的申领等,数字化平台服务都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日前,国家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疫情期间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新趋势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建设”。

“宅经济”未来或许还会产生不少衍生概念,但布局服务数字化已成商家的共识。尤其是,此前没有发展服务数字化的商家,疫情期间“步履维艰”——虽然消费者有需求,但有货送不到消费者手中,导致有商家“颗粒无收”。而一些原本只在线下提供服务的商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上线“云服务”,则可能迎来转机。服务数字化,成为企业“谋长远”的价值追求和必然选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仍有80%的服务业没有数字化。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服务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宅经济”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相互渗透与融合,为公众描绘高品质、多样化服务的新图景。

热潮中更应补齐“短板”

来势汹汹的疫情,为“宅经济”发展添了一把火,使其成为消费市场新热潮。但是,“宅经济”在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买菜成“抢菜”,多个平台需要预约配送名额;海鲜照片拍得很好,但运过来已经解冻甚至发臭;“云办公”出现掉线、杂音等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参加商场的“直播销售”活动时发现流程繁琐……疫情防控期间,“宅经济”在产品质量、物流设施、商家信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些消费者的“烦恼”。

方便的远程联系、透明的性价比较,“宅经济”更新着人们的消费体验,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扁平化,也让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消费图景在“云端”无限美好,但不能“落地”的过程中被不断消耗。总体来看,“宅经济”本质是“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只有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达成对商品和商家的信任,才能从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并在不断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过程中促进“宅经济”的良性发展。若“宅经济”只瞄准“宅”字,忽视了产品和服务,难免会走不长远,成为“一锤子买卖”。

发展“宅经济”,除了厚植互联网的良好基因,更需提高用户意识,以更周到的服务增强用户黏性。比如,面对可能出现的配送延迟、课程效果因人而异等问题,平台可以事先做好类似说明,避免对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侵害。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发力。这些问题,有些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些是企业只顾竞争、抛却责任的伴生现象,还有一些是炒作概念、贪图利益的恶劣行为。对此,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采取既具规范又有弹性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宅经济”虽然由疫情带热,但已描绘出发展的无限可能。不断探索创新服务内容,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宅经济”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契机。

“借梯登高”才能更上一层楼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社会秩序恢复,“足不出户”不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宅经济”又该如何留住用户,拥抱行业的“春天”?

“宅经济”作为由众多平台+用户社群共同构建的一个商业生态,并非是应疫情而生的新业态,但疫情无疑是引爆涨势的“催化剂”。一些在线平台凭借平日在累积中成熟的供应链与服务能力,让之前不温不火的生鲜配送、在线教育等市场需求在短期内暴涨,一方面展现了用户市场的强劲活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其消费场景的高度集中,“隔离经济”一说,或许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这一特质。

疫情为“宅经济”提供了特定的消费场景,也培塑和加固了用户习惯。疫情过去后,“足不出户”的消费场景将发生剧变。留住宅经济的“长远红利期”,就要主动出击、顺势而变,比如依靠网红导购策略,与“直播带货”加速融合,或与社交媒体联合打造“社交型购物”,增强用户黏性。归根结底,要抓住人们最细微、最急迫、最现实的心理需求,加速沉淀、深度渗透用户消费习惯,提升购物品质和用户体验;还要适应海量用户多样性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用户、创造新的需求,使得“不打烊”式服务能够持续为人们带来独特的消费快乐。

技术进阶与其催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宅经济”发展的长期助推力。借助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驱动,逐渐解决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痛点,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是“宅经济”自我革命、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点。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技术助力下,线上线下融合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未来,线下消费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线上模式向实体体验延伸的大趋势不可避免,更将借由这次“疫考”加速“跨界”和“融合”的脚步。“宅经济”要想再度站上风口,或许需要开拓视野、提前布局,在重构供应链、服务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为未来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