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前沿丨“宅经济”如何行稳致远
2020-03-31 07: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丽 魏晓敏 陈立民  
1
听新闻

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宅生活”催热“宅经济”。从购物到休闲,从学习到办公,“宅经济”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如何推动“宅经济”行稳致远引发热议。

服务数字化是未来趋势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冲击,其中餐饮、旅游、影院、酒店等服务行业尤为明显。然而,危中有机,不少服务企业积极应变,线下向线上“迁徙”,发力“宅经济”,实现“逆势上扬”。

简言之,“宅经济”服务于“宅生活”,包括居家消费和居家工作。为应对疫情,人们选择减少外出、“宅”在家中,这让线上服务需求暴涨。数据显示,自1月底以来,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娱乐等行业整体热度环比增长超100%。“宅经济”在众多城市升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实,“宅经济”算不得一个新鲜词。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购物、医疗、教育在线化已是大势所趋,快递、外卖、电商、直播各个业态早已有之。只不过在疫情影响下,生鲜配送、远程办公等市场需求短期内激增,使得“宅经济”驶上快车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宅经济”实际上是服务数字化的一种形态、一个衍生品。无论是在线购物、网上问诊,还是疫情信息传递、健康码的申领等,数字化平台服务都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日前,国家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疫情期间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新趋势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建设”。

“宅经济”未来或许还会产生不少衍生概念,但布局服务数字化已成商家的共识。尤其是,此前没有发展服务数字化的商家,疫情期间“步履维艰”——虽然消费者有需求,但有货送不到消费者手中,导致有商家“颗粒无收”。而一些原本只在线下提供服务的商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上线“云服务”,则可能迎来转机。服务数字化,成为企业“谋长远”的价值追求和必然选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仍有80%的服务业没有数字化。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服务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宅经济”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相互渗透与融合,为公众描绘高品质、多样化服务的新图景。

热潮中更应补齐“短板”

来势汹汹的疫情,为“宅经济”发展添了一把火,使其成为消费市场新热潮。但是,“宅经济”在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买菜成“抢菜”,多个平台需要预约配送名额;海鲜照片拍得很好,但运过来已经解冻甚至发臭;“云办公”出现掉线、杂音等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参加商场的“直播销售”活动时发现流程繁琐……疫情防控期间,“宅经济”在产品质量、物流设施、商家信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些消费者的“烦恼”。

方便的远程联系、透明的性价比较,“宅经济”更新着人们的消费体验,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扁平化,也让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消费图景在“云端”无限美好,但不能“落地”的过程中被不断消耗。总体来看,“宅经济”本质是“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只有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达成对商品和商家的信任,才能从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并在不断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过程中促进“宅经济”的良性发展。若“宅经济”只瞄准“宅”字,忽视了产品和服务,难免会走不长远,成为“一锤子买卖”。

发展“宅经济”,除了厚植互联网的良好基因,更需提高用户意识,以更周到的服务增强用户黏性。比如,面对可能出现的配送延迟、课程效果因人而异等问题,平台可以事先做好类似说明,避免对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侵害。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发力。这些问题,有些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些是企业只顾竞争、抛却责任的伴生现象,还有一些是炒作概念、贪图利益的恶劣行为。对此,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采取既具规范又有弹性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宅经济”虽然由疫情带热,但已描绘出发展的无限可能。不断探索创新服务内容,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宅经济”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契机。

“借梯登高”才能更上一层楼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社会秩序恢复,“足不出户”不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宅经济”又该如何留住用户,拥抱行业的“春天”?

“宅经济”作为由众多平台+用户社群共同构建的一个商业生态,并非是应疫情而生的新业态,但疫情无疑是引爆涨势的“催化剂”。一些在线平台凭借平日在累积中成熟的供应链与服务能力,让之前不温不火的生鲜配送、在线教育等市场需求在短期内暴涨,一方面展现了用户市场的强劲活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其消费场景的高度集中,“隔离经济”一说,或许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这一特质。

疫情为“宅经济”提供了特定的消费场景,也培塑和加固了用户习惯。疫情过去后,“足不出户”的消费场景将发生剧变。留住宅经济的“长远红利期”,就要主动出击、顺势而变,比如依靠网红导购策略,与“直播带货”加速融合,或与社交媒体联合打造“社交型购物”,增强用户黏性。归根结底,要抓住人们最细微、最急迫、最现实的心理需求,加速沉淀、深度渗透用户消费习惯,提升购物品质和用户体验;还要适应海量用户多样性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用户、创造新的需求,使得“不打烊”式服务能够持续为人们带来独特的消费快乐。

技术进阶与其催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宅经济”发展的长期助推力。借助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驱动,逐渐解决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痛点,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是“宅经济”自我革命、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点。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技术助力下,线上线下融合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未来,线下消费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线上模式向实体体验延伸的大趋势不可避免,更将借由这次“疫考”加速“跨界”和“融合”的脚步。“宅经济”要想再度站上风口,或许需要开拓视野、提前布局,在重构供应链、服务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为未来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可能。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