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得出的一个历史性结论是,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第二章,以“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为题,专门阐述了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思想观点,必须深入理解领会。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并使二者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是内涵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趋势,是克服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发展要求,是社会主义实践开拓自己发展道路的理论表现。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凝聚力量和生命活力,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追求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又包含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内涵,因此成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规律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理论逻辑透视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社会实践的思维产物、历史逻辑的理论表现。历史逻辑印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为理论逻辑提供论证支持。三是实践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也深深渗入和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道路没有背离社会主义,始终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其本质特征。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石。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全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形式,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主义,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支持。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石。社会主义的灵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观念渗透于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各项制度、各种政策之中。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就要受到在一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价值理念支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从价值基础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基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是在先进政党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认识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表明了党全局在握、统筹各方的视野和胸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鲜明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性增强的有力证明。社会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其中包括自觉运用社会领域全面发展的规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立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保障系统。“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又构成一个更为系统的布局,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没有这一坚固基础,“四个全面”就难以实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为总体布局提供战略支持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并且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功能、源流传承、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强基固本、引领激励的作用,达到了文化自觉的新境界。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应势而出。“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成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重要位置。“四个自信”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高度耦合、相互支持,构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框架。道路关系民族前途命运,引领国家发展未来,决定人民地位福祉。理论揭示“三大规律”,反映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科学创造,流通于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认识理解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就要深入认识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定位,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承这两个维度,来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传播者是交替转移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担起了传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实践,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厚土壤。所以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意义,本身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新时代理论创新,是在更为宏观的视野、更为根本的问题上全面展开的,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将这一理论成果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表明这一思想不是仅仅从某个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发,以此作为理论的基石、标识和名称,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和全局出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理论的方位、基石和标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还可以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央全会和党代会的主题中得到证明,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开和深化。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开栏的话: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为更好推动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新论版从即日起开设“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专栏,敬请关注。

  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根本在于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社会,到清王朝灭亡,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过上好日子,发生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农民起义,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却被北洋政府、各路军阀以及蒋介石反动统治折腾得面目全非。改变中国社会制度、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苏联十月革命为借鉴,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上百年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国度里,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推翻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人吃人的黑暗统治,就是要使广大老百姓从封建统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准了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病根,那就是必须砸烂一个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解放全中国、解放中国人民的口号,就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改朝换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一个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新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使中国老百姓亘古未有地站起来、富起来、身体健壮起来、头脑丰富起来、生活安定起来,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改革开放前,通过对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为集体所有,广大老百姓第一次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通过兴办教育、扫除文盲,老百姓的识字率大大提高。制定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政策导向,基本消灭了长期危害老百姓的诸如疟疾、天花、麻疯等病疾,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去。外敌不敢觊觎,匪盗无处藏身,老百姓得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更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质上就是代表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集体,既不代表社会某一方面的利益,也没有自己任何私利;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探索真理、改正错误,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更要看到,正如宋庆龄先生曾经说到的,“人民”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农村改革为发端,全面推进多个领域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尊严。如果说在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没有这么近,那么完全可以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作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把人民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又依靠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使人民大众一步步富裕起来。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所谓初心、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句话,就是要使全体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作者为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

  今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行”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内在理论品质决定的。1920年12月、1921年1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两封信中探讨了改造中国的计划和方案,重点解开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疑问,阐明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五四运动前后,改良主义、工团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涌入中国。选择革命道路还是改良道路,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论战的焦点之一。192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指出改良主义、工团主义等主张温和的变革,试图用教育手段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这些主义“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在信中,毛泽东首先指出,“共产党人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其次,毛泽东认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翻,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因此反动力量是不能凭教育之力推翻的。第三,毛泽东认为,即使用和平手段能实现共产主义,那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教育手段决不能完成这项紧迫的任务。在批判改良方式的同时,毛泽东十分赞同蔡和森“组织共产党”“用俄国式的方法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主张,提出用革命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唯一可行的。

  在明确改造中国的方式之后,毛泽东在信中继而探讨了“极为紧要”的“同志联络问题”,分析改造中国的依靠力量。自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八十年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给予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革命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些革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92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提出,要不分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只要人格光明、思想向上都应该与之联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断不是少数人可以包办的。”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中国要依靠大多数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阐述唯物史观和唯理观的区别。蔡和森认为人和社会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而唯理论“重理想轻生活,重精神轻物质”,是有产阶级的思想。毛泽东对蔡和森的来信“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他们都充分认识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指出唯物史观是能够被客观事物证实的科学理论。1921年1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象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从而实现了认识社会方法上的变革。唯物史观揭示社会生产方式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一次使人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社会历史,不会“被人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人民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人民探索奋斗的伟大实践之中。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真学真懂,就是要明确学习目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提升自身觉悟,正确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学习培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本能。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着力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下功夫,学深学透学懂,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政策水平。

  真学真懂,就是要学做结合,确保学习卓有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与时俱进,又契合中国实际。在学习理论时,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能力和本领,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因此,既要广泛涉猎、坚持学习,更要立足岗位、结合实际,做到勤于善思,刻苦钻研,在学习中凝练和丰富解决新问题、新挑战的新办法、新思路。

  真学真懂,就是要持之以恒,把整改贯穿始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只有以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滴水穿石的毅力久久为功、坚毅笃行,方能在学习上真正取得实效。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注定是不可能有收获的。要认真对照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具体目标,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自觉找准不足,查摆问题。同时要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精准施策发力,才能一步一步缩小差距、解决问题,不断锻造继承优良传统和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精神品格,提升干事创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能力。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终身学习,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面对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才不致“本领恐慌”。主题教育能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能不能让群众满意,关键要看整改落实是否到位,必须以不折不扣的整改落实推动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理论学习有收获,就能使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就会对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起到打基础、明方向、找差距、促整改、抓落实、见行动的作用,使主题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防止返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提出了防止处于扶贫标准以上的“边缘”群体滑入贫困的重大课题,反复强调了全面小康“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底线标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全面小康成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我和省扶贫办有关同志在省内及湖北、青海等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感到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实施精准方略,强化措施落实,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建档立卡户经过帮扶收入已超过贫困线,但脱贫基础不牢存在返贫现象;有的原来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的农户,因缺乏政策支持发展缓慢,或因特殊原因而滑入贫困线以下。这些问题在东、中、西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一是自我造血能力不强。有的没有融入现代产业布局,抵御市场、自然等风险能力较弱;有的缺乏职业技能,就业渠道偏窄,家庭收入长期徘徊,逐步致富的基础不牢。二是“支出型”特征明显。在返贫人口中,因病因残所占比例较大,收入减少,支出增多。2018年江苏省2932人返贫,因病、因残分别占到53%、17%。从新发生贫困看,“略高于”群体在就医、教育、住房改善等方面支出较多,很容易导致贫困。三是存在一定的“悬崖效应”。有的地方低收入农户脱贫后,未能继续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个人费用代缴等扶贫政策,或帮扶责任人脱钩,出现“政策断崖”;有的地方集中力量帮扶建档立卡户,“略高于”群体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策,存在“政策悬崖”。脱贫攻坚既要攻城拔寨,最大力度不断减少存量、直至清零;又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千方百计降低动态增量。刚跨过贫困线的已脱贫农户和未纳入建档立卡的“略高于”农户,分别是脱贫攻坚中返贫和新发生贫困的重点,必须因户精准施策,落实过硬举措,确保他们和全体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

  建立帮扶“缓冲期”,切实防止已脱贫农户返贫。在时间上设置脱贫“缓冲期”,让已脱贫农户1-3年之内继续得到扶持,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科学制度安排。严格执行脱贫退出标准和程序。对申请脱贫农户的认定,既要看收入有没有稳定达到当年当地的脱贫标准线,更要看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四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不达标的都不能认定退出,确保脱贫质量过硬,打牢防止返贫的根基。稳定帮扶政策。对经考核脱贫的农户,持续跟踪帮扶,保持政策稳定一定时间,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监测,“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对已脱贫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之间,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等方式,将他们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更加注重发挥资产收益扶贫在防止返贫中的作用,开展扶贫资产确权登记,依法依约明确扶贫资产主体、保值增值责任,健全资产收益扶贫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户长期稳定受益。加强返贫监测预警。强化建档立卡数据在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扶贫对象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机制,采用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部门数据比对等办法,对返贫农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

  建立防贫“缓冲区”,精准支持“略高于”群体。“略高于”农户是脱贫攻坚中防止滑入贫困的主要群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在空间上设定“略高于”群体的“缓冲区”,按照积极稳妥、不随意提高标准的原则,以家庭收入与支出为综合参考依据,由各地合理确定“略高于”群体的认定标准和识别办法,比如建档立卡标准线上3%-5%之内,不能再简单地划定一条新的标准线。在精确识别基础上,不断强化普惠政策,适当延伸特惠政策,采取增收减支的综合措施,使“略高于”群体加快远离贫困线。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前景和潜力的特色高效产业、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新型服务业,并将“略高于”群体纳入有关产业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小额扶贫信贷支持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产业发展轨道,实现稳定增收致富。适当延伸“兜底”保障政策。探索建立“略高于”群体的综合保障机制,将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及报销比例提高,危房改造资金补助、补充医疗保险等政策,适当向“略高于”群体拓展;对遇到重大困难的,可通过“一事一议”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多措并举预防“支出型”贫困。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打好政策“组合拳”,用好农村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改革成果,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配置形式和收益分配机制,更好发挥农业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作用,增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激发内生发展活力。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扶志扶智教育,引导“略高于”群体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理念,消除与建档立卡农户攀比的心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加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防止“略高于”群体滑入贫困线以下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点内容,发挥好“两个缓冲”机制的作用,在实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过程中,推动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群众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为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坚持稳中求进,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赋予开发区的新使命。开发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政治导向、系统导向和创新导向,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践行新使命下的新担当。

  坚持政治导向,践行“两个维护”。纪委监委是政治机关,政治导向是根本导向。镇江经开区是镇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经开区监察工委是全省开发区监察体制改革的先行兵,政治导向是确保两者发展并肩同行、同频共振的“定海神针”。提升政治站位,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把政治监督作为首要工作,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优化营商环境等全局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开展专项治理,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经开区党工委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严守政治纪律,上接天线,对违背上级的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一律及时查纠,严肃处理。下接地气,对违反经开区严管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双八条”制度规矩的行为,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格问责,坚决通报。紧盯政治生态,督促对账省市联动巡察整改任务清单,逐项销号,建章立制,同时在省委巡视过程中边巡边改,推进以巡促建、以巡促改。运用履责记实平台坚持“不见面”动态掌握基层政治生态状况,做到精准研判、精准画像,对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履行不力的,动真碰硬通报警示,严格兑现绩效考核。

  坚持系统导向,统筹主责主业。围绕开发区聚焦为要、效率为先、规矩为基、诚信为本的工作理念,运用系统化思维,不断深化“三转”,做到主责主业决不缺位,服务保障决不错位,打好监督执纪问责组合拳。日常抓早抓小,在主责主业上聚焦再聚焦,紧紧抓住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将其作为政治巡察、日常督查的重要内容,督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主动运用“第一种形态”做实日常监督,推动主体责任的履行像呼吸一样自然。过程从严从紧,严查严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重点查办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及时查纠营商环境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对拆迁安置、工程建设、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涉嫌职务违法和犯罪的公职人员坚决采取留置措施,不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立意治病救人,坚持不懈做好查办案件的“后半篇文章”,实施容错纠错、通报典型案例、印发制度汇编、开展警示教育、发放纪律检查意见书和监察建议书、督促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力争查处一个案件、完善一批制度、净化一个单位。

  坚持创新导向,提升治理效能。改革创新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经开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关键一招。去年年底以来,以开发区监察工委成立为契机,以“打铁必须自身硬”12388专项行动为抓手,将“三个以上为主”落细落实,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强化双重领导,在案件查办、干部提名以上级纪委为主的基础上,探索落实“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的要求,打通镇、街道纪(工)委履行监督职责的“最后一公里”,打消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顾虑,压实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履职之基。探索机制创新,整合派驻纪检组和镇(街道)纪(工)委人员,探索派驻纪检组增挂纪检监察室牌子,在机构、编制、人员“三个不增加”的基础上,尝试破解监察权“二次授权”的制度堵点,在派驻机构监察职能缺失和开发区无法设置监察员办公室的情况下,将监察职能的触角有效覆盖到开发区的每一名公职人员。补齐履职短板,着力破解开发区纪检监察组织内设机构偏少,人手资源偏紧的问题,条分缕析科室职能,打破层级,实行扁平化集约化管理,开展信访件二次研判,实施交叉审理,闭环管理线索,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促进纪检监察职能的全面履行。

  (作者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监察工委主任)

  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工作,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近年来,我们整合和改进素质教育内容,提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树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树干”,现代企业文化为“树枝”,为人处事道理为“树叶”,心理健康调适为“叶茎”,职业行为养成为“果实”,创新构建了“树形”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政治性和学理性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结合点”,坚持国家、社会、个体三层面的思政教育,以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说服教育,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育教学中,学院注重线上学习和线下体验的有机结合,在“线上”发起活动邀请、竞赛、讨论交流等,在“线下”要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制作融合型微课等数字化资源,真正把思政教育的价值性、知识性统一在网络平台主流引导上。同时将线上学习浏览与线下活动体验积分排名与促学上进联合起来,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知识培育和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产教融合是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在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学院创新了全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的校企育才方式。学院创办了“训练营”教学实训模式,让学生具有了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让专任教师既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也承担合作企业的技能提升培训等任务,并依托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活动,把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统一在产教融合中,实现了学校、企业、市场三要素融合。

  在思政教育中,学院通过三个课堂的全方位教育,创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汇总积分银行的有效形式,把主导性和主体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了多项趣味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第二课堂的治理改革中,学院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以活动为载体,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能力、提升了学生素养;在第三课堂的实习改革中,倡导志愿者服务,着力引入社会和企业评价机制,把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实际要求融入教学工作中,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还根据教师云平台上的个人作品贡献度及有效引用量进行公开课认定和业绩奖励,根据学生三个课堂上的综合表现,形成的素质积分报告分别送到生源所在地的基层单位组织和家长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灌输是基础,启发加引导,两者相统一,才能让学生在灌输中掌握必要够用的知识,在生动启发引导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院利用云课堂,通过情景汇演、激情演讲和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知识灌输,还利用慕课、微课、讲坛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交流。特别是在教室的功能上,学校按照主题分类、采用“U”形桌椅摆放等空间形式将教室改造成思政体验室,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同时强化师生互动,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实现启发教育、自我教育的最高效应。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屡屡出现许多有主见、有个性的独特见解,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学院还利用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思政教育方式,为每个学生建立知识点、德育点的可视化的学情分析与档案库,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空间。

  (作者为扬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目前,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已全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江苏所属市县局已全部完成挂牌,设区市局“三定方案”已全部印发、班子配备到位,部分县(市、区)级分局(以下简称县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已完成人员关系划转、档案交接,完全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运行。

  垂改前,县(市、区)纪委监委对县级生态环境局党风廉政建设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在县级生态环境局有派驻的纪检监察组长。垂改后,县(市、区)纪委监委对县生态环境局已没有监管职责,原派驻人员大都已撤离,虽然有部分县局原派驻人员留了下来,但人员性质、职责已发生变化,其不再是县纪委监委人员,县纪委监委也不再给他们下达指示、任务。这种专职监督机构(纪委监委)对县级生态环境局的监管处于近乎真空状态的状况,绝不能持久。垂改后,市县局党建工作实行设区市和省厅双重领导,为开展好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巡察工作,江苏省委巡视办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最近进行专门研究。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在征求设区市委意见的基础上,请示中央巡视办,形成《关于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巡察工作问答》印发实施,对巡察主体、巡察方式、巡察整改等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范。

  在巡察主体方面,设区市委承担对市局党组巡察工作主体责任,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配合。设区市委应与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建立巡前、巡中、巡后沟通协作机制。设区市委巡察前向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巡察时可商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派员参加。对县局巡察职能由设区市委承担。在巡察方式方面,设区市委根据需要,可直接对县局巡察,巡察情况统一向市局党组反馈;也可采取市局带县局的方式开展巡察,巡察反馈以市局为单位出具一份巡察综合报告,附所属各县(市、区)局问题清单。巡察反馈意见同步抄送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在巡察整改方面,市局及县局党组织承担整改主体责任。市局党组及时向设区市委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报告整改进展情况。设区市委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督促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抓好整改。市局党组督促驻县局分党组抓好整改。设区市委派驻市局的纪检监察组做好市县生态环境局整改日常监督工作。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处理,按照干部任免权限和组织程序办理。在单一管理主体情况下,这句话很好理解和执行,但在市县生态环境局人事任免与组织关系由设区市委和省厅党组双重管理的情况下,市县生态环境局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主体与程序就需要予以具体明确。

  垂管后,市局党组书记、副书记、成员和相当处级职务的领导干部由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征求设区市委意见后任免,其中局长作为行政职务,其任免还须经同级人大程序;县局领导班子职务由市局党组任免,其中局主要领导须报省厅党组备案。按照任免主体、权限一致的原则,设区市委巡察办在对市县生态环境局巡察中发现的问题(问责)线索,应移交设区市纪检监察机关分类处置。其中,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同级非领导职务及其他相当职务党员干部的问题(问责)线索,移交省纪委监委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处置,需作出党纪政纪处理的,由省厅党组作出;科以下干部的问题(问责)线索,移交市局纪检监察组,需作出党纪政纪处理的,由市局党组作出。若发现触犯刑律,需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属地检察机关提起诉讼。

  (作者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江苏自贸区正式挂牌设立,标志着江苏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里程碑,必将对江苏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已有18个自贸区,客观上形成竞争态势。作为新设立的江苏自贸区,如何从一开始建设就具备竞争优势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如同当年国家建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不同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来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力一样,各自贸区之间也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江苏虽然不是最早设立自贸区的省份,但完全可以用高标准来建设自贸区,并自始至终保持一种竞争优势。

  要形成自贸区的竞争优势,就要努力创建江苏自贸区的显著特色,避免与其他自贸区过度同质化的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有优势、有高度的江苏自贸区发展道路。寻求特色不是不要自贸区的基本功能,而是在保证自贸区基本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力求在发展定位、要素结构配置、主导产业选择以及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上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以特色构筑竞争优势。如果江苏的自贸区建成和上海自贸区同一个模式,就很难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也失去了国家在不同省市布局自贸区的意义。

  江苏自贸区建设的特色,还是要从江苏自身经济主要特色这一大的背景中去努力发现。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江苏自身优势,也能尽快构筑有高度的竞争力,并为服务全国作出贡献。什么是江苏经济的主要特色?一是实体经济发达,尤其是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二是开放型经济规模巨大,融入世界经济程度较深,发展水平较高;三是创新发展牵引力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潜力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迫在眉睫。建设有显著江苏特色的自贸区,就是要充分考虑和兼顾江苏经济的三大主要特色,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入手,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尽快转型升级,聚焦发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要把江苏自贸区建设成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平台。自贸区本来就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产物,代表着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层次。江苏长期以来就是开放型经济大省,有了自贸区,就应该把自贸区建设成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不是一般的对外开放,眼睛只盯住一些外资项目数、地区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而是要真正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视野和胸怀,重点聚焦高端要素汇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提升先进生产力水平为标准确立对外开放内容,与世界经济先进要素脉动同步,形成构筑全球资源配置重要节点的气派,推动江苏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跃上一个大台阶。江苏在开发区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自贸区建设则要有质的飞跃。如果说开发区建设比较关注项目数、投资额、产能的话,自贸区建设就要多关注国际高端要素、国际先进规则、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等。一句话,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开放水平更高。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上,要聚焦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基本定位,紧密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前沿方向,以构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全面打造更多依靠新动能发展的新型实体经济,使江苏逐渐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凸显世界经济维度中的江苏地位。总的来说,江苏自贸区要把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发展新动能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高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国际一流制造业、融入全球中高端价值链来体现自贸区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在当前新形势下,自贸区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面向省内和国内需求,利用好中国独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好示范,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重大突破。

  自贸区建设要高度重视投入强度和发展层次,不宜以产能规模、项目数量、厂房大小为标准,除了布局一些必要的高科技产业外,应把重点放在吸纳高端要素,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的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创新空间,形成全球高端价值链的策源之地。一是要打造高端技术研发基地,紧紧围绕部分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汇聚全球相关创新资源,力争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基础向高级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二是要大力打造总部经济平台,使自贸区成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高度国际化企业经营总部的聚集之地,形成国际化高端商务区。三是要高标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真正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建成体制创新高地。四是要借自贸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南京、苏州、连云港的国际化城市建设,三个城市应紧紧围绕各自定位,提升城市国际化内涵。南京应着重在自主创新的国际水平和国际影响上下功夫,苏州应着重聚焦高科技产业的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和国际化治理高地建设,连云港应围绕对接“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国际交通枢纽型的开放门户。

  建设有竞争优势的自贸区,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把打造高水平产业研发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和提高境外投资合作水平加以系统集成考虑和安排,不断创造条件,让有实力、有潜能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勇挑重任,既在自贸区内建设高水平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研发基地,又在自贸区内建设具有总部经济功能的业务板块,同时利用自贸区的制度优势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由企业牵头在境外建立更多的经济合作区。当前要特别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攻克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在自贸区内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高水平、国际化的研发基地,力争在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

  要建设有显著江苏特色的自贸区,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以一流的制度保障为自贸区提供坚实的基础。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改革深化的产物,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也只有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才能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自贸区内,一切新事物都可以大胆地去闯去试,一切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障碍都应该去破除,最终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框架和体制条件。例如,在创新资源配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公共创新资源只能在国有主体中进行分配的格局,应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高效机制,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企业)联合其他主体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创新资源的分配,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道路,效率上胜过高校科研院所占用公共创新资源在体制内循环的结果。

  建设一流的自贸区、深化制度改革,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没有锐意创新、追求一流的有为意识,没有崇尚真理、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制度建设,不可能有一流的自贸区建设成效。当前尤其要鼓励基层善于发挥首创精神,勇于对一切先进的东西先行先试,不要先等上面的文件、一切按上面的文件办事。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先等上面的文件再做考虑,一切工作都根据文件办事,那就失去了探索性创新型引领性。要通过自贸区自身的大胆试、不怕错、自主改,为全省积累和总结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和新成果。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

  近来美方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不仅严重威胁中美双边经贸关系,而且极大地危害全球经贸秩序,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何认识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应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即日起,智库版推出“保持定力 积极作为”专栏,欢迎专家学者予以诠释解读、提出真知灼见。

  美方一些人发起和升级中美经贸摩擦,违背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违背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违背经济学理论揭示的分工贸易互利双赢的常识,违反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在内的国际法规则,破坏国际法治和国际贸易秩序,害人害己,危及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对于美方的贸易霸凌主义,中国政府进行了必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希望能够“以战止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升级摩擦解决不了经贸问题。期待美方一些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着眼中美双方共同利益,理性冷静对待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与行动。磋商与合作,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但美方“一意孤行”怎么办?如何应对?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之策。

  加快构建开放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断供”中兴通讯到从全球价值链上“围堵”华为,再到威胁让美国公司撤出中国、切断与中国的产业联系、使中国经济与美国“脱钩”,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努力保护产业链的完整性是多么重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多么的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关乎国家安全。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加快构建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自主创新体系基础之上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创新,而是在吸引、整合全球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基础上,以我为主导的创新。要坚决反对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把扩大开放、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和自主研发结合起来,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属于“边境开放”,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重点在市场准入;而制度型开放是“边境内”开放,重点在规则和制度开放,涉及诸如法治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立、环保标准、劳工标准以及营商环境建设等。制度型开放,既是开放,更是改革。日前包括江苏在内的自贸区“扩容”,就是制度型开放的重大举措。营造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商在华投资兴业与国内企业合作竞争,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举措。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首席专家)

  

  

黄贤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记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从目前来看,筹集资金有哪几种渠道?

  黄贤金:资金是前提,也是保障。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创新思路、激发活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在农村住房改善中加强探索,把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要做好整合的文章。国土部门在增减挂钩指标流转使用和分解上,要向苏北地区倾斜,推动结余指标按照合理价格跨区域调剂使用。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获得的土地收益,也要优先用于苏北农村住房改善。

  做好金融支持的文章。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贷款、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有效方式。农户要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财政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

  记者:请谈谈您所了解的我省各市对于落实这项工作的相关进展情况。

  黄贤金: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各地各有关部门都从实际出发,充分解放思想,系统谋划、整合使用。比如,连云港在依托县区国有平台解决资金运作和规范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试行政府发债、政银合作、政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破解资金难题。淮安在资金来源上既依靠内力,也借助外力。用好上级支持的钱、条线整合的钱、财政投入的钱和社会资本投资的钱等“四笔钱”,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盐城在争取13.2亿金融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争取更多专门金融支持。用好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资金,加大土地指标交易力度。宿迁多渠道加强资金筹措,省预拨资金已全部下拨各县(区),市级已安排发行专项债11亿元。

  记者:对解决“钱从哪里来”,确保“钱用在实处”,请您给出一些建议。

  黄贤金:一是任务量与资金量相互平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进农房改造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也有一些地区重拆迁轻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减得多,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得少,以致农户预期时间内难以实现任务量与资金量的平衡,影响了农房改造的进展。建议坚持需求导向、双量平衡,即根据城镇建设用地空间需求,适度、合理推进农房拆迁改造;坚持规划引导、空间优化,即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建设用地增、减空间,积极引导城乡国土空间优化;坚持市场决定、资金平衡,即依据土地市场的建设用地供给关系,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平衡农房建设与土地出让的资金关系为基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平稳推进。

  二是补实物与补权股相互结合。农房改造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与农户生产生活空间相互协调的较高水平的住房需求,但农户却丧失了由于农村集体宅基地空间置换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机会。随着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农村集体宅基地权能也将有更多价值实现的机会。建议坚持两补结合、持续生计,即在满足农户农房建设需求同时,用一定土地权益给予农户固定股息或分红补偿,从而让农户可以持续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坚持自愿增股、共建共享,即对一些愿意让渡更多土地权益而换取股份的农户,应给予优先考虑,包括城市工商业、高速公路、政府基金、乡村旅游等有关事业经营的红利共享。

  三是改造农村与改善农村相互推进。农房改造,不仅是改造农村的过程,也是改善农村的过程。例如,日本针对农村大量农房闲置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与人口回流,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空屋银行”。这个组织不是金融机构,而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匹配服务,为农民提供空屋买卖租赁以及翻新补贴等服务。日本长野县政府所提供的补贴,城市地区无人居住的房屋装修上限为50万日元,而农村地区则高达100万日元。再如,2018年5月,爱尔兰政府安排10亿欧元用于2018年—2027年的农村发展基金,支持人口不足1万人的城镇、村庄以及偏远农村小区的就业、人口减少后的改善,并提高小区生活质量、增强农村生活与就业的吸引力。建议既做减法,也做加法,即结合乡村发展以及农民意愿,在改造农村的同时,合理开展农村空间的填补,增强乡村发展的新活力;坚持科学规划、规划引导,即依据村庄规划或乡村振兴规划,根据耕种半径或农业生产、服务半径,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适度保留农村住房的“密度”,使农村有农业、有农民、有农房。

  记者 孙 敏 杨 丽 魏晓敏

  链 接 >>>

  中国台湾地区:

  设置“农村再生基金”与“交换原则”

  按照不涉及产权和涉及产权调整,台湾采取两种不同措施:前者设置“农村再生基金”,该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分年编列预算、受赠收入、基金孳息、其他收入等,并以法律形式明确补助类型;后者采取“使用者付费、财务平衡与作价交换原则”,由受益所有权人以其部分土地共同负担重划实施成本。

  日本:以“空屋银行”促乡村振兴

  为实现乡村振兴与人口回流,日本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空屋银行”。“空屋银行”会依照不同条件设定优惠抵押贷款补贴购买或翻新空屋的买家。以日本长野县为例,“空屋银行”已登记空屋的修理费补贴可由买家、租客或者屋主申请,城市地区无人居住的房屋装修上限为50万日元,农村地区则为100万日元。

  爱尔兰:提供10亿农村发展基金

  2018年5月,爱尔兰政府提出总共40亿欧元资金的“2040爱尔兰项目”,其中有10亿用于2018年—2027年的农村发展基金。该基金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私营部门之间具备公共投资价值的合作项目。其中,非政府部门单位的公共机构或私营部门需要出资至少25%。

  

季爱民摄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无锡市锡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滋养江苏大地的厚重精神谱系中,有一种精神,与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熔铸了江苏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开拓品格,这就是有着鲜明时代印记和浓郁地域特征的“四千四万”精神。

  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总结出的攻坚克难“四千四万”精神,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民生产总值。

  进入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被赋予全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敢为人先、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又求真务实的核心力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价值。

  【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千百年来,古诗词里的江苏,吟唱传颂着鱼米之乡、吴韵汉风、天下文枢、江海奔流的美好意境和博大气象。

  人无精神不立,地区发展同样如此。解放初期,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有苏北老农形象地说,江苏人守的是“鱼米之乡”,吃的却是酱油拌饭,“别说从地里挖不出聚宝盆,就是能挖出来,人家别的地方是一家独享,我们是十户、甚至几十户平分。”地少人多怎么办?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两岸,江苏人穷则思变。

  “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1984年10月,著名学者费孝通首次考察扬中乡镇企业时,即兴吟诵了这一豪迈诗章。扬中,长江中仅次于上海崇明的第二大岛,是江苏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人口密度却是江苏最大的地区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875人,人均耕地不足4分。时光再倒退几年,这个四面环江的岛城,资源短缺,交通闭塞,“如果靠岛吃岛,连酱油拌饭都吃不上。”为摆脱困境,在当地政府“一个月过年,一个月种田,十个月赚钱”的号召下,成千上万的扬中农民走出家乡,闯荡全国,找市场、买材料、引技术、招人才。“在家像花子,出门像公子;白天像孙子,晚上像兔子”,一句苦乐参半的顺口溜,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七千供销大军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推动扬中经济蓬勃发展,乡镇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实现地区综合实力连续1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

  回溯过往,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往往成为定格历史的重要坐标。1990年2月3日,热闹的春节刚刚过完,扬中隆重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表彰700多名优秀供销员。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县长陆朝银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到:走遍千山万水,寻访千家万户,历尽千辛万苦……这,也许就是“四千四万”精神的最早出处。

  在江苏,其实像扬中这样受惠于“四千四万”精神的地方还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破土而出,张家港、江阴、武进等地一大批农民供销员应运而生。面对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科技人才普遍短缺的窘况,他们外出闯荡、联结购销,一边采购原料、推销产品,一边积极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为乡镇企业的崛起立下奇功,为早期“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正是在“四千四万”精神的支撑下,江苏人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江苏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二】

  位于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收藏和展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各时期文史资料和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所在地——春雷造船厂旧址,是目前文献记载的中国乡镇企业第一厂,1956年由无锡县春雷高级社创办。正是这“春雷一声响”,在全国兴起了社队企业的热潮。

  到1984年,原无锡县堰桥乡也就是现在的惠山区堰桥街道实施了一项大胆的改革,在乡镇企业内部实施“一包三改”,即实行厂长经理为主的经营承包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这项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和“干部终身制”,可谓石破天惊,在全国激起巨大反响。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堰桥乡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消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对堰桥农民的首创精神给予高度肯定。

  在张家港,“四千四万”精神更为鲜明的特色是创新求变。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张家港还叫沙洲县。沙洲县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干劲闯劲,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大刀阔斧搞改革,只争朝夕干事业,实现了从沙洲县到张家港、从苏南的“边角料”到“全国明星城市”的伟大跨越。

  在江阴华西村,面对早期的贫穷落后,华西人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在老支书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总结出“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共同富裕后的华西,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的醒目位置,一组主题为“四千四万”的浮雕,昭示着当年父辈们飘蓬万里、久历风尘的奋斗足迹和热血激情。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四千四万”精神不断聚合蒸腾,成为江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力量源泉。纵观中国经济版图,江苏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真理标准大讨论、上塘村“大包干”,到“苏南模式”、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经验;从乡镇经济迅速崛起、县域经济“组团领跑”,到所辖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从首个创新型省份试点省、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荣耀和成绩的背后,正是依靠“四千四万”精神的延续和升华,让江苏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始终领风气之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三】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作为江苏人的群体性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凝聚着江苏人拼搏进取、创新不止的奋斗轨迹。而每当江苏发展遇到关键阶段,大家也会以“四千四万”精神激励鼓舞、坚定信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就提出,过去靠“四千四万”精神打天下,现在要靠它来保增长促发展——

  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在危机中找出条生路;吃尽千辛万苦,为了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决不言苦;说尽千言万语,用真诚的话语与人沟通,达成理解、谅解、信任、支持;历经千难万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靠着“四千四万”精神激励,经过积极主动、有力有效地应对,江苏的发展仍好于其他地区,为全国发展挑了担子、作了贡献。

  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江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江苏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2014年12月,他在江苏调研时,殷切希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为全国发展探路,不仅是中央一贯要求,也是江苏的发展使命。任重而道远,“四千四万”精神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淬炼升华、发扬光大。

  201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一个新表述引起大家关注——新“四千四万”精神。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变化的远不止字面表述。从全球来说,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刻调整期,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从国内来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改革开放正在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任务都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就江苏而言,过去,乡镇企业、传统工业、出口加工制造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撑,而今天,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早已进入“万亿俱乐部”,其中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为提升。过去,江苏人才短缺,不得不求助于“星期天工程师”,而今天,江苏仅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就有近200万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过去,苏南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路径,高能耗、高投入、高出口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今天,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强大引擎。这些变化鲜明昭示人们,必须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姿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不断出现的问题。而这,正是提倡新“四千四万”精神的关键所在。

  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千变万化”,需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头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需要锐意创新、勇于突破,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省份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需要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展现风采、引领时代;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江苏的人才迈向“有高原更有高峰”的新境界。

  东方风来满眼春。如今,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江苏率先在6个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开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路径。日前,江苏又获批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对身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区的江苏来说,政策“篮子”再添新红利,多重机遇正蓄势待发,江苏正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

  新时代的江苏人,在新“四千四万”精神感召下,迸发出强大前进动力,必将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答卷”书写得更加厚实、更有分量!

  记者 孙 敏 陈立民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一个人活着靠的是精气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需要精气神。“四千四万”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是敢于改革。它“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敢于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对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二是勇于创新。它“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克服了农民办企业的先天困难,促进传统农业走向农村工业化,创新发展了乡镇企业。三是善于经营。它“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发展“供销员经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四是不畏艰险。它“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以“为农民致富,为农村发展,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小康”为理念,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而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四千四万”精神发轫于苏南,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江苏企业家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善于经营、不畏艰险的精神,但如今已经成为江苏人的群体性精神,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新“四千四万”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赓续传统,又有着厚重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对江苏提出的新期待和新目标,是江苏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江苏人适应新时代、主动创新、前沿发展、征程奔腾的新精神。

  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是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千变万化”,从国内来讲,就是“三个前所未有”,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从国际来讲,就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开始抬头,“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等。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需要我们立足新时代,把握时代脉搏,使江苏从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员”。

  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是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根本动力。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驱动力,它可以使企业经受住内外部环境的“千锤百炼”,尤其是在当前应对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摩擦中,创新的作用表现得尤其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就无法立于不败之地。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是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瞄准发展的最前沿,要加强高端装备创新、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制造等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通过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形成江苏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各个方面展现“千姿万态”。

  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是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重要保障。实现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一方面需要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另一方面需要江苏各类企业“铺天盖地”,形成“千军万马”的奔腾之势。

  我们一定要把握新时代江苏的新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江苏方案”。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