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也有支撑自身的“四梁八柱”。为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系统掌握、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新论”版自本期起新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问答”专栏,邀请原求是杂志社社长,现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教授系统解读,敬请关注。

  问:为什么说“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智慧、人类思想精华的独创性理论,用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民财富的认识,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人民需要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正在彻底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在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开启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个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在到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是中华文明孕育的生态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各种文明形态相适应,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独有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早在《易经》中,就曾这样说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通过观察天地间的各种现象征候,来感知时节的变化;通过观察人世间的各种现象征候,将教化推广于天下。说明早在那时,古人已经把“天文”与“人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希望像顺应时变那样来化成天下。

  《易经》中还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的“财”通“裁”,含有治理的意思。整段话是对国家的治理者说的,意思是一定要使天与地相通(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使人与天地和谐共处。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中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受地的制约,地又受天的制约,而天又受道的制约,道则是天地万物的规律所在。这里面,包含着天、地、人受着同一客观规律支配的朴素认识。

  《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只要不耽误农家耕种的时令,就会有吃不完的五谷;只要不把过密的渔网投入池塘,就会有吃不完的鱼鳖;只要依照时令进入山林采伐,就会有用不完的木材。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对大自然的物产,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只顾索取享用、不管养护生息的道理。

  这以后,关于天地人相统一,社会文明(人文)与自然生态(天文)相适应、相和谐,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对天地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的思想,在中华文献典籍中发展光大、绵延不绝。例如,南北朝时期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这同样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古人不仅认识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且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职官,掌管相关的政策法令。据《周礼》记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这就是虞衡制度。

  秦汉时期,执掌这方面职责的职官为少府,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一直延续到清代。

  我国也是世界上比较早地对保护自然环境立法的国家。我国不少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比如,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以上这些思想与实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从今天厉行的河长制、湖长制以及践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的深远影响。

  热点思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素,从多重维度设计其实现路径。

  紧扣党的全面领导新要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我们过去也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但今天的提法和过去的提法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党的领导的要求不同。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深刻变革,决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严的要求标准、更好的实践效果。新要点体现在“全面”二字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必须是领导一切的。新要点体现在“坚持”和“加强”的结合上,既要坚持一直以来的优势,又要强化党的领导的短板,党员干部要分清是非曲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找准党的全面领导落脚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了,才能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找准人民这个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抓住党的全面领导关键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部门各领域层层落实、坚决贯彻,取得了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是如此,保证政策贯彻执行才是最大的关键,绝不能把党的全面领导挂在嘴上,留在纸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做表面文章。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配套措施,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强化监督问责,严肃对待敷衍了事、执行不力的情况。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政治建设,就要把准政治方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服从中央。要夯实政治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涵养政治生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打造良好政治文化,形成海晏河清的政治局面。要防范政治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政治风险意识,提高化解风险能力。全党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必须理清组织脉络,完善组织结构,建设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高效运转,确保全党能够凝神聚力谋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标准,打造一支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要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困惑,既要严格管理,也要热情关心,把敢作敢为、以身作则的党员干部同消极懈怠、腐化堕落的党员干部区分开来,让真正干实事、干好事的党员干部挺直腰杆。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就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意蕴和理论内涵,正确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在头脑中形成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觉悟。要组织开展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扩大教育范围,让思想的红利惠及全民。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优势,继续拓展思想宣传的新渠道、新方法、新形式,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奠定思想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灵活调配各种资源力量,协调推进重大工作,确保党始终牢牢把握大局方向和全局稳定。要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新时代要把继续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健全具体性制度安排,理顺各领导主体之间关系。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循民主集中制,上行下效,将这一根本组织制度真正落实到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专家视点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其实践的指导力。

  2003年,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即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这一理解超越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具体论断的教条化思维路径,对其理论品质和使命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作了全新概括,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和发展的理论,并对各自所包含的内容作了精辟的阐述。这一概括既简洁,又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前两条是讲其内容,第三条讲其内容产生的基础,最后一条讲它的品质。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解放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基础、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理论,它与其它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它超越于其它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点,在于它首次实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而二者之所以能够自觉统一,就是因为它以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它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同向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站在科学与道义的制高点上,这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逻辑依据。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三大理论贡献,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解题功能和指导意义。一是剩余价值规律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由自发达到自觉。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使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迷惑都豁然开朗,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非劳动的报酬,无偿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是其发财的秘诀。无产阶级从这一理论中第一次明白了自己苦难命运的真正原因,其阶级意识便开始觉醒,正如马克思所说:“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二是唯物史观为人类未来远景树立乐观情怀,奠定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人类世界本质上是实践的和有规律地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能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就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结论,既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也为我们创造新世界增强了信心。世界会越来越美好,这就为克服未来社会发展悲观主义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三是人性发展观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信仰,为人们修身养性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引航。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人的本质,人性自私是人性在私有制阶段的异化表现,未来人性将在劳动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人性会越来越美好,人只有在超越自我利益中才能由渺小变得伟大,超越自己的有限性而趋向无限。这就为克服人性怀疑论、创造“大写的人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合理的价值引领。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公民道德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教授)

  学习漫笔

  党支部书记是党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带头人,其人格塑造对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既包括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也蕴含人格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对现阶段党支部书记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启示。

  在为民服务、无私奉献中修炼高尚人格。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终其一生,马克思都在找寻为人类福利服务的正确道路,直至《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并为此奋斗终身。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的公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于人民利益,要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党支部书记作为党联结和凝聚群众的直接载体和桥梁,必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关心爱护群众。在工作岗位上,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忘我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个人的职责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的支持和肯定。

  在真抓实干、实事求是中练就高尚人格。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要立足本职,明确任务清单,恪尽职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实,即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反对“得过且过”“差不多”等错误思想,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支部工作都同时重视工作的质和效,以“零失误”标准完成各项工作,将自己塑造成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工巧匠”。二是举措实。注重对现实的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任务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可行且可操作的方法步骤。三是作风实,以实际行动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的口号和宣传,以会议落实工作,应该根据支部人员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和具体举措促进上级文件精神的落地生根。在联系和服务群众过程中,更加强调关注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困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在勇于创新、奋发图强中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理想人格。“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社会、时势的瞬息万变,对党支部书记的个人信仰以及工作提出挑战,党支部书记只有做到信仰和工作职业相符合,才能不为困难吓倒,勇于迎接挑战,坚决抵抗种种诱惑。革命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流血牺牲是共产党人崇高人格的体现,和平发展时期,则体现在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在困难、复杂形势面前勇往直前,对一切迷惘迟疑、及时行乐、贪图私利等行为反对到底,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在一切困难、诱惑面前,绝不做对党不利的事情;始终保持敬畏心理,心中有戒,提防各种利益诱惑的侵蚀;将人民和国家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工作的标准,敢于创新、尝试,杜绝“懒和庸”,修好新时期共产党人必备的心学课,不断提升党性,升华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常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就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的发展奇迹。然而,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当发展速度减慢、传统优势产业持续面临挑战时,常州未来的路怎么走?近年来,常州以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为突破口,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和“千企上云”工程,加快建设和发展面向实体经济应用的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力争实现“双联双智双提升”,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

  在全球坐标系中找准发展路径。如果把常州放在全球坐标系中,研究、对比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南京、苏州、无锡等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常州的工业优势在于制造业基础扎实、制造门类众多,缺点在于门类“小而散”、没有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集群。为此,常州坚持“科技长征”,连续14年“走出去”招引大院大所资源,增强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常州积极寻求工业发展新动能,尤其是想方设法把原本小而散的“配套产业”“配套企业”串联成线、成网、成一个有机系统。

  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将对常州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常州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具有迫切需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1万亿元,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6家,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超2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超60家。面广量大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亟需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提振效能、增强实力。常州发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基础较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近几年智能制造名城的打造已经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奠定了基础。在能源互联网领域,2018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接近600亿元,智能电网产值规模超过400亿元。常州是国内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变压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常州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光伏技术世界领先,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等一批上市公司。同时,这几年动力锂电池在常州也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先后引进了中航锂电、宁德时代等一批重量级项目。依托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天合光能、苏文电能、万帮新能源等一批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向能源互联网产业进军。

  盘活产业家底实现“双联双智双提升”。常州基于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把智能制造、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和“千企上云”工程,加快建设和发展面向实体经济应用的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力争实现“双联双智双提升”。

  抓重点促“双联”。以“互联网+工业”和“互联网+能源”为重点,以企业上云为抓手,大力促进“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搭台,为广大中小企业赋能,加快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盘活产业资源,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目前,常州市上云触网企业4161家,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72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常州已有航天云网、天正工业、数码大方等一批探索者、推动者,并且正在加速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以“双联”促“双智”,努力把“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塑造成为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重要标识。2014年起,常州加快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在硬件上推动机器换人,在软件上推动企业上云,率先打造出“一横多纵,五星上云”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天合光能的综合能源管理“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星星充电的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及运营模式创新(常州地区)示范项目等,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名单,成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试点工程。今年6月,常州还举办了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双智”促“双提升”,通过打造“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品牌,努力提升常州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提升常州新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链和产业链。2018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万亿元。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2.8%,对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4%。

  积极构建系统生态。尽管常州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缺资金、缺标准、缺安全和缺人才等痛点,高端信息服务业相对欠缺、本土服务商发展还不充分、信息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为了突破这些制约,常州尝试与航天科工、机械总院等央企及华为、百度等ICT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合作,把他们的生态合作伙伴和资源引入常州;与阿里共建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培养发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急需人才;今年4月成立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旨在突破应用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作者为常州市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新时代企业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既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的内在要求。强化企业党建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利于推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南钢党委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混改企业党建工作新内涵,深度融合中央精神、方针政策和公司战略、文化以及党建工作总要求,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核心引领,打造党建品牌,让企业的发展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南钢党委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地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以党建为统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中心,以“改善创新、价值创造”为主线,为完成公司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提供组织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让企业的发展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确保政治合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好中高层党员骨干延安专题培训;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召开两级班子民主生活会,“红红脸、出出汗”,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开展好两级中心组学习和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加强全体党员教育,确保党员队伍的政治性和先进性。围绕生产经营,系统构建南钢“钢铁先锋”工程,以客户驱动、创新驱动为主线,统筹开展好党员责任区竞赛、“党员活动日”、党员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围绕生产经营的岗位建功活动。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务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岗位“亮身份、树标杆”,营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发展氛围。创新党建载体,力求高效务实。结合双主业发展战略,公司党委加强新产业领域子公司党建工作,构建南钢党建双主业生态系统;开展基层党建创新试点,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建创新中的作用,形成亮点纷呈的南钢党建品牌矩阵;以敏捷型组织建设创新“三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打造混改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

  聚焦战略愿景,强化文化赋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围绕公司愿景及发展战略,在“两创”精神、“合创”文化基础上,加强党建促进企业文化升级再造,把优秀的文化基因融入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赋能。发挥优势,建立机制,以企业文化提升创新力。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民营及国有两个优势,强调沟通配合、创新创造、合力创效,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共同打造企业“智慧生命体”。持续提升,不断超越,以企业文化提升竞争力。以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发展,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文化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强品牌文化、创新文化、合伙人文化等子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落地深植,增强对子公司的文化辐射和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凝聚和深度融合。以人为本,共创共享,以企业文化提升凝聚力。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利益、事业和命运三个共同体为支撑,实施万人全员合伙制,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的共创共享机制,努力建设新时代共创共享、感恩社会的企业文化新高地。

  聚焦社会责任,加强凝聚力建设,助力构建南钢幸福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价值、回报社会是南钢的社会责任。公司党委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由党委工作部牵头构建南钢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规划和工作机制;制订《南钢股份三年精准扶贫规划》,持续推进乡村医生健康暖心项目及南钢股份对口扶贫武山县生态环保项目等后续工作,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积极履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推进共创共享实践,提升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客户、股东和社会,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凝聚力建设,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拓展“互联网+服务”功能。运营好“职工在线”网上平台,进一步发挥好平台的“减压阀”“直通车”作用;协同工会组织好“职工面对面”活动,通过公司领导与基层员工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沟通交流,提升职工的满意度;不断优化提升“南钢e家”手机客户端功能,为职工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以“让领导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为目标,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服务协同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思想问题,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致力于打造职工爱戴、客户忠诚、股东认可、社会尊重的企业“智慧生命体”,助力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家园。

  (作者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内容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系列访谈

  记者:启东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省级试点,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晓斌(启东市委书记、启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我们既注重接续传承,更注重创新突破。2014年以来,启东以村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休闲文化广场、网格健身点等阵地为依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先后建成“正能量加油站”2018个,实现了所有村居全覆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正能量加油站”获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启东是全省唯一获奖的县级市。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丰富形式,拓展内涵,将2018个“正能量加油站”承转为2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我们按照“六有”标准打造了“1+5+X”实践承载平台,即1个市级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和体育服务5大平台;“X”是指在区镇(街道)、村(居)、行业等建立的实践站所,基本实现了城乡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经过前期探索,目前形成了三大特色品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三个特色品牌。

  王晓斌:我们开展“三堂汇学”教育。培育形成“启吾大讲堂、启吾巡讲堂、启吾微课堂”“三堂汇学”工作机制,选取了近千名“百姓名嘴”,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在群众最常集聚、最方便听讲的地方,用接地气的乡音传递新时代的声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启吾微课堂”获评了省新媒体运用创新奖,启东是全省唯一获奖的县级市。

  我们推进“共乐东疆”活动。“共乐东疆”已成为启东文体活动的重要品牌,每年有近百项读书教育、公益慈善、文化娱乐等活动项目,通过“村村乐”“百姓自助舞台”等载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丰盛、优质、便捷的“文化大餐”,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聚人气。2018年,启东市共举办活动120余项7000多场次,参与人数超70万人次。“共乐东疆”荣获了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

  我们培育“启东好人”文化。我们全力打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善行启东”,创新道德典型帮扶礼遇制度,建立美德基金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让“好人有好报、有德者有得”,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充分发挥“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十佳道德模范”“感动启东人物”“启东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群众身边的道德典型。比如,在湖北房县经营电动工具的启东籍个体经营户朱新,收留流浪人员达13年之久,并想方设法助其找回失散的亲人。最近,启东的“中国好人”施汉冲、吴勇等也纷纷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在“好人”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文明实践之中,初步形成“好人带动文明、文明孕育好人”的良好风尚。

  记者:请介绍一下启东爱心人士参与文明实践的情况。

  王晓斌:启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汇聚了2万多名志愿者,8个民间公益社团、52个文体协会汇聚了1万多名志愿者,共同参加情暖夕阳、平安巡逻、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比如,针对启东困境儿童,志愿者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结对帮扶模式,精准提供心理关爱、学业辅导、生活资助等“四位一体”关爱志愿服务。再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发展3000多名志愿者,每天利用早、晚健步走的时间,开展无死角环境巡查志愿服务,共同助力“美丽启东”建设。此外,不少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也陆续加入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列。 记者 袁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其关键在人。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的社会主义学院,政治责任重大,必须强化政治担当,把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团结到党的周围,厚植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不忘凝心聚力的统一战线初心。统一战线的初心,就是为党的事业发展凝聚人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使命任务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复杂性前所未有,凝聚人心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凝聚力量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凝聚智慧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凝聚共识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这对统一战线扩大覆盖面、增强包容性提出了新要求,对加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社会主义学院拓展培训领域,在更大范围争取人心、凝聚共识提出了新要求。

  牢记社会主义学院强化共识使命。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基础,是统一战线“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学院的职责使命就是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代表性强、品行良好、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不断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统战干部队伍,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必须坚持社院姓“社”,以政治培训为首要任务,以凝聚政治共识为根本要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必须坚持共识教育主课主业地位不动摇、不放松、不淡化,推动共识教育课程向广、深发展。“广”就是广覆盖,帮助学员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共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学习统战理论政策结合起来,与继承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提升党外干部履职能力结合起来。“深”就是深挖掘,帮助学员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采用“以史鉴今”“中外对比”的方式,让学员了解历史演变的主流与内在规律,使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增强广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四个自信”。

  树立政治大局意识,建好“政治学院”。聚焦“培养过硬人才、形成过硬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进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始终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树立联合开放意识,建好“联合党校”。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着力构建联合开放的办学新格局,以“小社院”成就“大作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务求实效,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特点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树立精品意识,建好“统一战线工作重要部门”。根据统一战线具体情况,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培育社会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更多的具有江苏和统战特色的品牌项目、品牌课程和品牌刊物,办出江苏特色,形成江苏风格。树立效率效益意识,建好“干部教育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按照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要求,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行政、后勤管理队伍,为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提供坚实的工作保障。

  (作者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对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作出安排,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守初心担使命,万众一心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以高质量发展丰硕成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上一期“智库”版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江苏作为作专题策划,本期则以“盘点”和“展望”为主题词,邀请三位专家纵论江苏经济发展。

  2019年的经济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回顾过去半年的经济运行,有不少“亮点”值得总结,更要在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当下,准确研判形势,重点做好下半年的工作。

  2019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加趋紧的外部环境,江苏仍然交出了一份颇有亮点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江苏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高于全国增速,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不仅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而且经济结构继续得到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呈现加速态势,发展效益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增速达到了8.2%,说明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地位在发展中进一步得以体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也达到6.4%,快于一般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逐步上扬,逐渐摆脱“谷底”徘徊态势,上半年实现4.1%的增速,而且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的贡献逐渐加大。最能呈现“亮点”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3%和8.6%,上半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2.16万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逆势呈上升式增长,充分说明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成色”以及聚焦民生的发展导向。

  就经济运行而言,无论是全国还是江苏,2019年下半年依旧会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遇到的困难并不会比上半年少,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更多,压力可能会更大,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应对新形势的能力。

  首先是经济下行“通道”的惯性作用将会累积加大,对增长的合理区间形成较大的挤压。从全国情况看,有部分省份地区经济增速落在合理区间以下,江苏也有少数地区经济增速不尽理想。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确保全省全年经济增速实现预期目标仍要付出艰辛努力。其次是投资、消费等市场发生新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一个过程,要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历来可作为一个先期指标观察经济运行情况,理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该是略高于GDP的增速。尽管经过努力,但无论是全国还是江苏,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处于较低区间,落后于经济增速。从江苏的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要加以高度重视,只有充分的投资才能确保一定速度的增长。此外,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有增无减,外部需求总的来说是继续乏力,并且程度有所加大,对经济运行也会造成不小冲击。

  江苏融入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较深,尤其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加强预警、及时应对,有效抗御风险。对中美经贸摩擦负面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定要充分估计,尽早和有力度地加强应对,尤其是在促进市场多元化、优化营商环境、指导企业抵御风险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在充分估计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新的机遇正在孕育形成,要增强发展的信心。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内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升级带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改,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热土等,这些都是新机遇。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新机遇,还要善于“转危为机”。从当前时代背景看,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机遇,并善于创造机遇。

  2019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既是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时刻,也是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要保持充分的定力,把握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平稳健康发展当作一个整体任务,及时应对,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影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制度障碍,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增长动能、要发展质量。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既要千方百计实现一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也要推进改革不动摇,不放松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这方面一定要有充分的定力,摆脱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是“箭在弦上”、没有退路,千万不能为保一时的经济增速又把旧动能重新拾上。假如经济增速和转型升级一时难以兼顾“鱼和熊掌”的话,要有足够定力和气度,不为一两个百分点而放弃对新动能的追求。当前尤其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有效供给和优化供给体系方面做足高质量发展的文章。

  其次,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高水平开放格局中抗击风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大省,越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越是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尽早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格局,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提升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质量。要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机遇,充分结合江苏省情,着重在优化规则等制度性开放上做文章,按照国际一流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加快南京、苏州国际化城市建设,把江苏打造成带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的门户和国际先进产业集聚的高地。

  第三,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江苏是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省份,历史上国土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保护有“欠账”,瓶颈制约效应更加明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丝毫不能以放弃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速。即使是在相对落后、开发物理空间相对充足的苏北地区,也坚决不能为接受外来转移项目而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上,增强部分落后地区的发展后劲,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接近收官的历史关口,发展中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必须加快补上增强。要防止区域间发展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研究少数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不强的个性与共性原因,切实找出有效发展路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目标,至今已快5年。过去4年来,江苏把“强富美高”作为引领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持续推进落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质量上发挥标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深入,也必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江苏特点,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

  在政府职能的总体框架中,民生服务类职能始终是占比最高、份额最大的工作,对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坚持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一个覆盖城乡、普惠均衡、“兜住底”“保基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江苏初步建成。民生服务基本实现了“六有”:有政策、有标准、有预算、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责任主体明确,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相应地,人民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升。

  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生领域也出现了诸多新需求、新期待和新特征;按照“强富美高”新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亦需持续跟进、不断提优补缺,可持续地增进民生福祉。为此,需更加专注于建设一个政策体系更完善、资源配置更精准、服务扩容更主动、服务系统更智能的民生发展体系。

  推动政策体系更完善,着力补齐一些新近出现的突出短板。江苏近年来的民生发展,总体上围绕2017年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所列举的各个项目不断推进。这份清单涵盖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基本项目,高于国家水平,总体上江苏的民生体系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但也需看到,一些短板依然突出,仍然严重困扰百姓生活,典型的如“一老一小”两大民生痛点。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学前儿童的幼教,虽然在管理上较为成熟,但近年来二孩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幼儿园“一位难求”。江苏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养老服务体系也在不断探索中,部分城市、部分社区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总体上,人民群众急需的、服务质量有保障、政策支持有力度可持续、服务价格可承受的养老服务依然极为短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小”问题困扰着无数年轻父母,“一老”问题则成为若干中年儿女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在江苏各地已经基本落实了《清单》要求的前提下,亟待以补“一老一小”民生短板为重点,多视角分析各种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新的政策着力点,积极推动“亲幼型”和“适老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民生服务政策体系。

  推动资源配置更精准,使有限而宝贵的公共服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民生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资源配置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导致设施不足与设施闲置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典型的如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农村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不少乡镇的环保设施,建成之后出现了大面积闲置,特别是污水厂的设置,未按照农村实际的污水产生量,而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配置,对具体的技术方案缺少系统考虑和精准选用,建成后浪费严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类似情况。此外,由于江苏农村进行过多轮乡镇撤并和村庄合并,也使很多被撤并乡镇的民生服务半径过大、可及性不足。因此,民生服务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应以精准化、有效性为原则,对相关的技术方案进行充分预研和评估,以适应城镇化后半程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更为精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动服务扩容更主动,使民生保障更具动感更有温度。人民群众对民生服务的需求是动态的,民生事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在不断扩容,江苏的民生实事工程既有延续性也有时代感。今后,民生服务的扩容应更为主动,应不断完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项目列举→可行评估→项目确立→分类落实”的全系列工作流程。更好运用大数据以及多种公众参与机制,及时捕捉和汇总分析各类新生的民生痛点难点,基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群众的所急所盼、重点短板,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并结合财力保障的可行性,确立民生服务的当年、中期和长期任务清单,分步推进。

  推动服务系统更智慧,提升各类民生服务平台的集成水平,提高民生服务的效率效能。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力求“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同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政务系统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南京市开设的客户端“我的南京”,高度集成了数十项民生服务事项,成为市民民生服务便利化、智慧化的重要技术平台。江阴市2017年起实施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对各类政务系统特别是民生服务系统进行了“智慧化升级重组”,将庞杂的民生服务,集中于“新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社会救助中心”等几个集成性的共享服务平台,链接了不同条口、不同层级之间的服务节点,打通了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各个空间网格之间的服务网络,使地域广阔、居住相对分散的县域居民,能够享受足不出户、手持一部手机即可办事的“智慧民生”红利。当下,需重点突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供各类基础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水平。可适时跟踪并汲取南京、江阴等地“智慧民生”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快提升民生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智慧民生”红利。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当前,江苏发展转型进入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重要关口。江苏锚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坚如磐石的高度定力推进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经济答卷。尤为可贵的是,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关键指标的增速跑赢GDP增速,反映出江苏经济增速的背后凝结着结构趋优、效益提升的积极信号。做好下半年工作,江苏将以四个“极大的定力”推动重点工作,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构筑更加强劲的高质量动能。

  改革向深处走,为高质量发展破壁清障。过去,江苏靠改革“先行一步”塑造的改革先发效应,在发展乡镇企业、园区经济、外向型经济中率先抓住机遇、率先破解难题、率先取得成效、率先形成经验,成就了江苏在高速增长时期的领先优势。在从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增长机制下的发展空间日益狭窄,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打破体制坚冰,破除深层次障碍,释放高质量发展内在动能。一是加快推进已经启动的各项改革举措,尽快释放其改革效能,并围绕下一步自贸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等重大改革试验,抓好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改革探索,塑造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地标性改革品牌。二是在厘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前提下,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抓手构建“有效市场”,以“放管服”改革为主抓手打造“有为政府”,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强引擎”。三是把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硬指标”“金指标”,更加着力保护知识产权,对标世界一流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最优制度生态。

  扩大双向开放,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开放型发展。只有充分开放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只有经受开放市场的严苛考验才能让高质量成果具备真正竞争力。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特别是中美战略博弈加深的挑战,江苏不可能置身其外,唯有以进制变、以进促稳,以更高层次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动能。一是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挑战,探索将其负面影响有效管控、降至最低的江苏之策。同时,积极谋划对美资重大项目突破,根据形势需要,可灵活选择正面突破、侧翼突破、联动突破、连锁突破等方式,关键看实际效果,为夯实中美经贸压舱石做出江苏新的贡献。二是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重点开拓欧盟、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提升江苏在全球新型分工体系中的位势和参与度。三是把实施好三大国家战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度参与区域市场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区域分工协作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做强创新第一动力,壮大高质量核心动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传统后发追赶型发展路径中,既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业已成熟的技术路径可供学习,各地区发展的主要挑战在于能否强化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大规模招商引资中形成产业规模,并通过嵌入全球分工体系获得出口市场。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传统跟随型、模仿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创新前沿领域进入“无人区”,发展不确定性大大增强。面对更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江苏必须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的新成果、新优势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把握全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边界日益模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周期缩短的趋势,强化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推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突破。二是强化政策集成性、引导性和支撑力,积极培育创建江苏版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江苏预备队,支持南京筹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提升江苏创新平台能级。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关键性作用,构建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为主导的正向激励机制,保护好、激发好、服务好民营企业家、草根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精神,夯实市场创新的主体结构和微观基础。

  把握结构转换节奏,优化高质量动力结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凭空产生,必然建立在传统动能的提质增效和新兴动能的生长扩展之上。江苏在全国较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衔接平稳有序,为经济转向高质量轨道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转型难度不断增加,江苏更要以极大的定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是念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诀”,统筹推进全省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重点推进沿江、沿太湖与沿海地区之间重化工业的空间重组,切实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优化空间。二是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家底子”,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建成一批在全球产业版图中拥有话语权、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干产业和细分行业,形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主引擎。三是以更大力度为新经济能量的集聚释放创造条件,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涵养制胜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以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图为重建军部之后的五位领导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左起)。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劲旅,虽身处险境、历尽艰险、屡遭劫难,却屡建奇功,牵制和消耗了数十万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创建横跨七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这就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2018年11月,在中央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新四军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

  荣光背后是初心。自1937年10月诞生,到1947年1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十年间,新四军坚持民族大义,为光复国土浴血奋战,不惜付出最大牺牲,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近日,记者来到盐城,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祭扫革命烈士陵园,从革命老区群众的深情讲述中,追寻这支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所铸就的“铁军精神”。

  跟党举旗、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军歌》

  在盐城市中心,解放路和建军路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矗立着一座被盐城市民亲切地称为“大铜马”的雕像。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骑在战马上的雕像,与其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共同挺立起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精神脊梁:铁军精神。

  信仰如灯,指引航程。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经过同国民党政府艰难曲折的谈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继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展开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时,遭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奋起自卫,除2000多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牺牲。

  面对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毛泽东亲自起草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命令。

  “砥柱江淮抗日善战,伟绩丰功永垂文献。”走进盐城泰山庙重建军部旧址大殿,陈毅、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五位新四军主要将领的雕像,还原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时的情形: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1个独立旅,连同抗大第5分校,共9万多人。

  “党在本军的领导,就是本军特质的表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代军长陈毅提出“把新四军建设成强大的正规化的党军”的目标,而正规化党军的要求就是:“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共产党赋予的任务。”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入狱,他在囚牢里写下了《囚语》《囚歌》,愿把牢底坐穿,也不苟且偷生,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屈的精神和斗争到底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叶挺一出狱即电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四军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是靠共产主义武装起来的“铁军”。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红军游击队听从党的召唤,走出深山老林,团结抗战,虽然部队番号变了,但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跟党举旗、听党指挥,成为新四军战胜困难、走向光明的制胜法宝。

  忠贞爱国、英勇顽强的“铁的担当”

  “一二一!你听军号响,雄壮又嘹亮,挺起胸膛勇敢上战场!动作要敏捷,战斗更顽强,猛打猛冲才能打胜仗。”

  ——新四军战地之歌《上战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面战场两军对峙,敌后战场转为抗战主战场,新四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主力军之一。在无遮无挡的水乡湖荡,新四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最简陋的武器,以血肉之躯,在日、伪、顽军内外夹击中纵横驰骋。

  1943年3月16日,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与敌人1000余人激战,先后打退敌人5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最后,弹尽援绝,与敌方白刃格斗,全连82名壮士全部壮烈牺牲。“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获得朱德、陈毅如此赞誉的,正是英雄的“刘老庄连”。次日,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

  宿南战役中,新四军第4师一个连抗击敌人一个团,全连106人参战仅16人生还。淮阴攻城战中,新四军战士徐佳标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舍身堵住敌人暗堡的枪眼……

  八年全面抗战,新四军同日伪军进行着激烈的浴血奋战。总共作战2.46万余次,击毙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2.42万余名,还有5.4万余名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新四军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共伤亡指战员8.2万人,其中团级或相当于团级以上干部328人: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彭雪枫……还有许多英雄团体,如刘老庄连、老虎团、铁锤子团、大胡庄连、朱家岗英雄小鬼班、沙家浜连、浙东海防大队等等。

  “壮士在心中,精神永留存”。新四军彰显出的像钢铁一般坚硬、坚韧、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大无畏气魄,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压倒的英雄气概,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精神风貌,被毛泽东高度评价:“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

  “水没有挑满缸,我们一不走;地没有扫干净,我们二不走;东西未还清呀,三不走,群众才说我们纪律真不错。三不走,真不错,群众才说我们纪律真不错。”

  ——新四军战地之歌《三不走》

  铁的纪律是军队胜利之本。新四军从建立之初就把巩固纪律、反对腐败、纯洁队伍、勤政为民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1943年初春,日军对盐阜地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黄克诚师长率领主力撤到外围作战。一天,他率领三师部队趁黑夜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挺进益林大东庄。刚进村,黄克诚就下令:“一不准敲群众家门,二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三不准大声喧哗、惊醒群众。”战士们就分散到群众房前屋后和草堆宿营。当时,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黄克诚的妻子还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他也不敲群众家的门,就在草堆旁过了大半夜。第二天,战士们的衣帽上全是霜花,村民们开门出来一见这样的情景,十分感动。

  1944年春,一师师长粟裕在东台三仓南址小街陈昌柏家中召集作战会议。警卫员将粟裕的战马拴在了院内一棵枇杷树下,会议结束时,枇杷树的树皮被战马啃得精光。粟裕立即向陈昌柏大爷做检讨,并掏钱赔偿。由于当时买不到枇杷树苗,粟裕十分愧疚。他特意托人从外地买来一棵黄杨树苗,当他再次来到陈昌柏家时,亲手将树苗种下,才了却一桩心事。

  无规矩不成方圆。早在1938年6月,新四军军部在行军途中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就确定了战时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制度与领导方式等基本问题,要求部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决实行不拉夫、不收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同时,军部还对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了修改,制定新的“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和十项注意”,发布了一系列条例、布告、纪律、军规、制度、守则、公约,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监督、预防、惩处并重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

  1942年,新四军苏中分区交通站长陈新因私卖公家的一条棉裤,被军直党委开除党籍;1943年5月,新四军5师38团的一个连长因贪污6元钱被绳之以法。

  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坚强力量,成为新四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铁的团结”

  “奋斗抵抗,奋斗抵抗,中华民族不会亡!国难当头不分党派齐奋斗,暴日欺凌男女老少齐抵抗,齐心奋斗,合力抵抗,中华民族不会亡!”

  ——新四军战地之歌《中华民族不会亡》

  日本全面侵华后,在中共中央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四军的组建本身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果。凭借坚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新四军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建立各党各派各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人心所向、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1941年4月的苏北,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暖融融的春意已急匆匆走来。对苏北文化工作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苏北文协代表大会”在盐城召开。

  刘少奇在讲话中希望文化人“努力参加整个抗日民主运动……这种参加的具体形式,即是参加到政府工作中,加强它,过问它,督促它”。这番肺腑之言,令在场众人感动不已。

  苏北文协成立后,会员在根据地努力普及大众的文化艺术,组织文化工作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了苏北抗日文化活动的开展。

  事实上,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即在政治部门设立了民运工作机构,专门做群众尤其是上层士绅工作,团结、争取他们共同抗日。“皖南事变”发生后,更加坚定、灵活、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大量知识分子、进步青年纷纷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新四军。邹韬奋、范长江都在盐城具体指导过新四军新闻工作的开展。在文学艺术领域,新四军里走出了作家沈默君、沈西蒙、邱东平,作曲家何士德、贺绿汀,书法家舒同等。在经济战线上,新四军走出了薛暮桥、钱俊瑞等一批知名的经济学家和财经工作者,他们在新四军建立的各种制度许多都被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应用。

  新四军还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动员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在新四军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拍摄于1941年春的盐城。照片上的三个人,陈毅、刘少奇还有一位40多岁的外国人——身材魁梧,头戴新四军军帽,双眼凝视远方……

  这位外国人,是奥地利著名泌尿科、妇科专家罗生特。1938年冬,受法西斯残酷迫害,罗生特辗转来华,决定奔赴苏北敌后。

  陈毅不止一次地赞扬:“罗生特是我们新四军的光荣,是活着的白求恩!”得道多助,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吸引团结了更多的国际友人参与抗战,他们中有来自菲律宾的华侨战士林友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南洋赤子戴英浪和大批朝鲜籍抗日志士……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海纳百川,团结至上。新四军铁的团结,是“铁军精神”的重要力量源泉,成为新四军在血与火、生与死的锤炼中,不断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关键。

  记者 孙敏 魏晓敏

  盐城市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观 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精神为支撑。新四军“铁军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作用,而且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同样发挥着激励人心、增强信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动力。

  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魂。听党指挥,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听党指挥,就是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党领导和掌握军队的工作。”纵观新四军创建、成长和发展的辉煌历程,新四军官兵始终牢记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支军队,始终以党的信仰为信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核心为核心,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环境下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领袖、维护核心,坚决执行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新时代我们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

  英勇善战、顽强拼搏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要。英勇顽强、能打胜仗是人民军队履行职能的根本要求。新四军是在险恶又复杂的环境里磨练出来的,是在残酷的战争中顽强拼搏和英勇善战出来的。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之所以被誉为“铁军”,就是因为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铁的担当而闻名。战争年代,他们无论是在进攻,还是防御,或是穿插迂回,总是能冲在前、战在先、人在阵地在,在大小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我们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必须崇尚实干,敢于担当,努力拼搏奋斗。

  报国为民、无私奉献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本。陈毅同志曾深情地说:“人民乃本军之父母,本军乃人民之卫士。故本军虽临万难,信心坚定,始终如一。”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新四军将士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并从扫地、挑水等一件件小事做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从而深得拥护、爱戴和支持。新时代我们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要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筑牢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统一战线、精诚团结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基。新四军的组建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带有统一战线鲜明特征的人民抗日武装。新四军尽最大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了抗日阵营内部的和谐关系,努力唤起华中人民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形成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景象,最终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新时代我们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就是要继续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民的智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用人民的力量构筑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坚固堡垒。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