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智库丨提优补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019-07-30 07: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琴  
1
听新闻

  在政府职能的总体框架中,民生服务类职能始终是占比最高、份额最大的工作,对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坚持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一个覆盖城乡、普惠均衡、“兜住底”“保基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江苏初步建成。民生服务基本实现了“六有”:有政策、有标准、有预算、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责任主体明确,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相应地,人民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升。

  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生领域也出现了诸多新需求、新期待和新特征;按照“强富美高”新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亦需持续跟进、不断提优补缺,可持续地增进民生福祉。为此,需更加专注于建设一个政策体系更完善、资源配置更精准、服务扩容更主动、服务系统更智能的民生发展体系。

  推动政策体系更完善,着力补齐一些新近出现的突出短板。江苏近年来的民生发展,总体上围绕2017年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所列举的各个项目不断推进。这份清单涵盖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基本项目,高于国家水平,总体上江苏的民生体系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但也需看到,一些短板依然突出,仍然严重困扰百姓生活,典型的如“一老一小”两大民生痛点。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学前儿童的幼教,虽然在管理上较为成熟,但近年来二孩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幼儿园“一位难求”。江苏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养老服务体系也在不断探索中,部分城市、部分社区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总体上,人民群众急需的、服务质量有保障、政策支持有力度可持续、服务价格可承受的养老服务依然极为短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小”问题困扰着无数年轻父母,“一老”问题则成为若干中年儿女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在江苏各地已经基本落实了《清单》要求的前提下,亟待以补“一老一小”民生短板为重点,多视角分析各种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新的政策着力点,积极推动“亲幼型”和“适老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民生服务政策体系。

  推动资源配置更精准,使有限而宝贵的公共服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民生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资源配置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导致设施不足与设施闲置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典型的如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农村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不少乡镇的环保设施,建成之后出现了大面积闲置,特别是污水厂的设置,未按照农村实际的污水产生量,而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配置,对具体的技术方案缺少系统考虑和精准选用,建成后浪费严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类似情况。此外,由于江苏农村进行过多轮乡镇撤并和村庄合并,也使很多被撤并乡镇的民生服务半径过大、可及性不足。因此,民生服务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应以精准化、有效性为原则,对相关的技术方案进行充分预研和评估,以适应城镇化后半程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更为精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动服务扩容更主动,使民生保障更具动感更有温度。人民群众对民生服务的需求是动态的,民生事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在不断扩容,江苏的民生实事工程既有延续性也有时代感。今后,民生服务的扩容应更为主动,应不断完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项目列举→可行评估→项目确立→分类落实”的全系列工作流程。更好运用大数据以及多种公众参与机制,及时捕捉和汇总分析各类新生的民生痛点难点,基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群众的所急所盼、重点短板,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并结合财力保障的可行性,确立民生服务的当年、中期和长期任务清单,分步推进。

  推动服务系统更智慧,提升各类民生服务平台的集成水平,提高民生服务的效率效能。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力求“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同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政务系统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南京市开设的客户端“我的南京”,高度集成了数十项民生服务事项,成为市民民生服务便利化、智慧化的重要技术平台。江阴市2017年起实施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对各类政务系统特别是民生服务系统进行了“智慧化升级重组”,将庞杂的民生服务,集中于“新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社会救助中心”等几个集成性的共享服务平台,链接了不同条口、不同层级之间的服务节点,打通了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各个空间网格之间的服务网络,使地域广阔、居住相对分散的县域居民,能够享受足不出户、手持一部手机即可办事的“智慧民生”红利。当下,需重点突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供各类基础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水平。可适时跟踪并汲取南京、江阴等地“智慧民生”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快提升民生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智慧民生”红利。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