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从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信仰坚定。“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信仰就是最好的“刚骨”,是立身成事的灵魂支柱和精神脊梁。恽代英在《论信仰》中写道,“信仰……能使怯者勇,弱者强,散漫者精进,躁乱者恬静。”有信仰的人如黑地有灯,自漫勇往之气,没有信仰的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生出畏缩之心。穿越历史的沧桑,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保持入党时的纯朴初心,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特殊的形势背景下,我们要保持笃定的信仰,抱定必胜的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在大是大非和各种风浪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站得直、立得正,遇事压不弯、打不败,咬定青山不放松、心若磐石不动摇,为国家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中提供关键的人才支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理论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初心一旦和正确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就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张要“为人类最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这是共产党人初心的理论源头。因此,这种初心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不是冲动的而是理智的;不是肤浅的而是熟虑的。使命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刻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引。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领会其核心要点和实践要求,增强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找到制约发展的关键点,寻求解决难题的金钥匙,以理论学习的高质量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改革锐气。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关头,我们要紧紧把握住改革的发展脉搏和开放的时代大势,把解放思想作为“当头炮”,保持变革精神,强化改革锐气,刀口向内、自我革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不断增强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到改革发展的大海中去“识水性”,深度参与世界人才竞争,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以为全国人才发展探路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自觉性,围绕服务“六个高质量”发展,不断求变、求新、求进,舍我其谁引导性探路,只争朝夕前瞻性破题,着力推进人才工作发展模式、机制、载体和生态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开辟人才工作发展的新路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逻辑遵循和价值追求。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彰显出共产党人愈发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更加自觉的为民担当。没有人民的拥护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业越往前推进,越要密切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越要强调人民的特殊地位作用。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持赤子之心,涵养为民情怀,主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幸福来支撑和促进民族复兴。要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才的获得感、认同感作为指导改革进展、衡量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准。要帮助人才增长创业能力和报国本领,引导他们更好地找到奋斗的发力点,让个人事业和民族事业形成最大交集,产生最大合力,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心同向、同力同行。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礼敬人才、厚待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让他们愿望有寄托、思想有根基、奋斗有方向、前进有依靠,真正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赶考担当。对照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起点是“初心”,落点是“落实”,抓落实就是一种“赶考”。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赶考路上,这是时代给我们出的“命题作文”。要提高抓人才工作的政治站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善于用政治逻辑、政治视野来看待和分析人才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以实现民族振兴为纵坐标,以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横坐标,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参照系,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在大坐标大背景下科学分解使命任务,积极规划实现路径,制定“时间表”、明确 “路线图”。要弘扬“赶考”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跟时间赛跑的状态投入人才工作,选准“人才”和“目标”之间的通道路径,找准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载体,高站位谋篇,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为民族复兴大业选才用才、添薪加火,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作者为江苏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 胡国良

  学习漫笔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体现在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意识,铸就为人民做学问的责任担当。

  首先,要有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情怀。中国学人自古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有先忧后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人民的实践创造为学术活动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和解决人民实践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其次,为人民做学问必须以先进思想为引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南。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中领悟方法和智慧。再者,为人民做学问必须打牢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人民做学问仅有热情和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筑牢研究能力基础。要提升专业把握能力,广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提升专业素养。要密切跟踪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和专业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把握学科理论前沿,找准研究切入点。要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新特点,找准专业与社会实践的关节点、交汇点,做到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

  学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学术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勇立时代潮头、敢发思想先声,必须将社会责任置于首位,在为人民著书立说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坚守安贫乐道的节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接受同行和社会监督,以自身学术修养赢得社会尊重。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筑牢思想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基础、学术道德基础,才能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做好学问,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

  为人民做学问的路径就是回到人民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只有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拿出鲜活客观的有独创性有影响力的成果来。要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聚焦问题、抓住关键、找准对象,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了解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思考、比较,直到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增强与民交心的能力,善于用群众语言与人民交流,乐于倾听人民呼声,在与人民交朋友中听真话、察实情、获真知。

  为人民做学问必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写出让人民能看得懂的精品力作。精品的标准是什么?首先要有用管用、切合实际,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对研究成果负责,确保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不能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而是要时刻思考:人民最需要我研究什么?当前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害”问题是什么?

  为人民做学问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不仅是指我们身边百姓的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关系到人民利益。做学问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学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学问。经济活动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为人民做学问必须杜绝市场化导向,坚持正确而高远的价值追求。

  为人民做学问要“为时代明德、为人民明德”。学术道德是做学问的底线,关乎科学发展和价值传承,也关乎学人的学术声誉乃至学术生命,是每一个学问人都应该坚守的学术操守。要真正为人民做学问,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筑牢学术道德基础。做学问与做人具有内在一致性,没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加强思想修养,锤炼品格、塑造人格,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正统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郭广银

  旗帜就是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映照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鲜明指引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道路在哪里、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阵地在哪里,是新时代指引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开篇绪论,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主题,从创立发展、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思想精髓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全面理解新思想创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并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站在“由富到强”的历史交接点上,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等等,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素有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始终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不同的实践要求,不断加深了对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认识。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内外时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顺应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系统把握新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谨、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知行合一、实践指向鲜明的战略体系;既是世界观、历史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

  新思想是科学体系和战略体系的有机统一。“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作为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体系和战略体系的有机统一。新思想聚焦时代命题,浓缩时代精华,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体系。而新思想作为理论体系和战略体系的有机统一,又根据新的历史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提供了系统的基本方略。

  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从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发展理念的新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时代内涵;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党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活力;从实事求是的方法、科学思维能力、战略定力、问题导向、调查研究、钉钉子精神等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高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就必须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原创性贡献。《纲要》系统概括了新思想的丰富内容、内涵和工作方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为我们理解、把握、运用新思想提供了最权威的读本。

  深刻领会新思想的根本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源于它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鲜明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源于它的理论科学性、逻辑严密性、系统完备性、思想创造性;源于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更源于它对我们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作用。

  新思想揭示了强党之路。所谓强党,就是要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带领全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并以不断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思想成果,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新思想昭示了强国之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还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作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规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路径、战略安排,深刻揭示了我们国家如何保持独立自主、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一条强国之路。

  新思想指明了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中华民族五千年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奋斗,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旗帜,在复兴之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就有了共同思想基础,就有了强大思想武器,就有了无比深厚的定力和强劲持久的能量。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教授)

  编 者 按

  最近,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了“九个有没有”之问,直指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思路谋划、工作推进和为民服务上的偏差和误区,引发全省党员干部的深入反思和热烈讨论。问问“有没有”,更重要的是想想“怎么干”。本期“政声”从近期来稿中选择了4篇县(市)委书记的文章,分享他们对“九个有没有”的想法、看法与做法,敬请关注。

  □ 黄春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在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九个有没有”,点的是问题,谈的是意识。站在江苏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全省干部更应自省自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夯实我省高质量发展根基。对照娄书记的“九个有没有”,我们更需正视问题、找准短板,克服发展中的认识盲区、依赖心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作为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重要根基,让“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真正成为行动自觉。

  自主规划、主动争取,用精美城市打造赢得发展先机。发展不等同于赛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才能把握机遇、弯道超车,才能大展拳脚、善作善成。江苏的干部有着敢为人先的鲜明特点,然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为官避事、消极懈怠的思想有所抬头。“知而必行,如水就下”,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克服被动才能赢得主动。一直以来,丹阳将自身定位于工贸名城,但以往城乡规划发展的粗放,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下了诸多欠账。如何还掉旧账、不添新账?天上等不来馅饼。近年来,我们围绕精美城市要求,坚持精致有序,促进精明增长,积极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着力建设“紧凑城市”,从城建基础设施,到水气管网工程;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美丽宜居镇村,我市仅今年就组织实施重点工程16项,总投资15.54亿元,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形成了如开发区建山村,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镇村,初步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目标。

  正视问题、壮士断腕,用绿水青山回归紧握发展源头。省委书记娄勤俭的“九个有没有”之问,把“不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行为短视”列入其中,精准切中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突破“四唯”,不仅需体现在考核上,更应根植于干部的头脑中,必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格局胸襟,才能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短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破坏。近年来,我们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以更为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保障的极端重要性,着眼丹阳长远发展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势推进“263”“116”专项整治,积极完成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75家。强化建设项目管理,水质重点考核断面今年全部达到优Ⅲ类及以上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同期提高9.6个百分点,各项综合指标位居镇江第一。我们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我市九里新村、黄连山村、草塘村、鸾集翔村、大荆村为全省提供了“样板”,得到省领导点名表扬、充分肯定。

  着眼长远、补齐短板,用公共服务提升担起民生重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济指标不是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因此,扫除一好百好的“认识盲区”,就是要推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担起责任,切实解决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痛点”“堵点”,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直以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困扰着丹阳城市的发展。为此,我们迎难而上、不等不靠,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引入公共服务领域,认真梳理我市热点区域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现状,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改革,在住宅土地出让中,按配置标准同步规划配套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市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住院综合楼,新增病床672张,规划实施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实现县级三甲医院的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为城市有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民生与发展协调共赢。 (作者为丹阳市委书记)

  □ 张建华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九个有没有”,扪心自问、对照检视,用新思想解放思想,在解决本领恐慌、盲目乐观、路径依赖、认识盲区等问题上下功夫、见实效,接续开辟如皋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注重学习提升,克服 “本领恐慌”。推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新思想,以过硬的本领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工作落实。一方面,全面系统学。综合运用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等各类载体,全面学、系统学,在学习新思想中解放思想找差距,着重解决“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在学习新思想中增强干事创业真本领,为抓牢做实产业、做优城市、做好民生、建强队伍四大重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联系实际学。坚决落实好中央、省委和南通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注重用好新思想内在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把新思想的学习成效,体现到狠抓落实上,重点围绕市委常委会年度40项重点任务和34项重点城建项目,抓实组织推进,严肃督察问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正确认清优势,防止“盲目乐观”。面对国家战略、交通区位、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策应国家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积极策应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南通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等重大机遇,深入挖掘如皋“陆海江黄金交汇点、沪苏通高铁桥头堡”的枢纽价值,加速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人才、资本等资源溢出,奋力构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重要支撑。拓展交通格局。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提升综合运输能力,依托通州湾建设江苏出海新通道,以长江深水良港如皋港为平台,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内河航运,打造长三角江海联运重要节点。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持续打造最优质的发展环境,为实现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县级综合排名“三连冠”加码发力。

  突出创新驱动,摆脱“路径依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重点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端产业。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主攻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制造业以及文旅康养、研发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推动绿色转型。深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坚定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化工新材料相关企业转型升级。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实施企业“高精尖”转型培育计划,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集群。细化完善“1+6”人才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形成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强磁场”。

  强化协调发展,扫除“认识盲区”。破除“一俊遮百丑”的思维定势,正视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城乡协调、共建共享。打好脱贫攻坚战。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扎实开展十大专项扶贫行动,着力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将低收入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如期稳定脱贫。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围绕省、市公共服务标准清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推进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新建一批学校,推动优质均衡教育向更高质量迈进。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最后一公里”。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让人民群众享有真真切切的生态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网格化公共治理服务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六无村(社区)”建设,将矛盾和隐患发现在基层、解决在网格,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作者为如皋市委书记)

  □ 李卫国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九个有没有”,理性客观、掷地有声,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照检视,深查细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在不忘初心中保持定力,在牢记使命中担当作为。对兴化而言,要致力高质量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系统打造经济、自然、社会、政治“四大生态”,努力走出一条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富百姓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发展新路,实现从传统老路跟随者到发展新路探索者的华丽转身。

  自觉扫除“认识盲区”,我们打造金色引擎,让经济生态更出新。戴南不锈钢产业作为兴化三大主导产业之首,带动周边20万群众创业就业,年上缴税收20亿元以上,撬动产值近千亿元,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环境“短板”日益突出。2018年4月,省环保厅对戴南区域限批6个月,面对时隔5年再次限批的最严罚单,兴化痛定思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举全市之力推进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在前期关停拆除362家企业471座烘房、80家小酸洗加工企业、24家小轧钢企业的基础上,一夜关停拆除435家企业925台中(工)频炉,深谋实抓不锈钢转型升级“1354”行动方案。按期解禁区域限批,顺利完成产能置换,总投资30亿元的不锈钢集中冶炼项目签约实施,兴达特种钢丝绳、金桥焊材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转型升级项目相继落户,紧固件产业园、小微企业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努力建强高端、绿色、节约的复合型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不锈钢特色小镇,争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坚决摒弃“行为短视”,我们致力绿色固本,让自然生态更出众。生态是兴化最好的宝贝,是兴化的魅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以压倒性态势向环境污染宣战,开展“263”专项行动和9个环境专项治理,全域推进“五水共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打造“1号水路”,统筹实施退圩还湖、生态涵养等水林田湖荡系统治理,先后关停拆除190家“散乱污”企业、43家化工企业、38家砖瓦企业、3087家畜禽养殖场(户)、珍珠养殖围网5800多亩,加快处置历史酸洗污泥。不断调优生态布局,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经济差别化考核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提高到23.0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位居泰州第一、全省前列。

  摆脱“依赖心理”,我们聚焦暖色富民,让社会生态更出彩。兴化是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我们更要主动争取、先行先试,抢抓机遇、创造机遇。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制定实施了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方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先后获批1个国家田园综合体、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和5个泰州市级试点,打造了“碧水东罗”“古朴唐堡”“渔韵刘泽”等一批示范样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功能农业富矿,培育兴化大米、兴化龙香芋、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坚持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千垛菜花被评为世界“四大花海”之一,放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效应,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严格“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今年基本实现脱贫目标。在自然财富、经济财富、隐形财富同步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鸟儿回巢、青年回乡、乡贤回归、资本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兴化经验、兴化方案。

  力戒“侥幸心理”,我们坚持红色领航,让政治生态更出优。兴化地处里下河“锅底洼”,针对不同程度存在的“温吞水、煮不开”的洼地心态,兴化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农村基层党建“红色领航”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作为基础工程,持续开展“燃烧激情,争先进位”系列活动,不断激发“不相信兴化干不过别人”的豪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出发、对标找差新跨越”活动,强化“三项机制”的鲜明导向,创新实施鼓励“善作为”,治理“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充分发挥“蜗牛奖”负向倒逼和“骏马奖”正向激励作用,让全市党员干部在严格约束下奋发有为,确保上级有要求、兴化有行动、落实见成效。 (作者为兴化市委书记)

  □ 徐勤忠

  思想引领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九个有没有”之问,理性深刻,发人深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点准了“穴位”、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很受启发教育。近年来,泗阳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新理念,以“夙兴夜寐冲刺、激情工作争先”的新状态、新作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破除“视野局限”,我们坚持系统化思维,在立说立行中务求实效。我们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系统辩证的统筹谋划工作,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做到既贯彻上级要求,也契合县域实际,更体现群众期盼。紧盯全面小康硬任务。围绕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全面小康决胜仗,我们把“十三五”的5年依次确定为“拼搏、攻坚、突破、冲刺、决胜”之年,确立了“项目为王、投资为要、实干为先、稳字为基”的工作主线,每年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工程,绘出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广泛凝聚全县干群的思想共识,充分激发活力干劲,全面营造推动“六个高质量”、与全省同步达小康的浓烈氛围。紧盯生态优先抓发展。生态环境体现着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始终突出“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全面划定“三条红线”,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六年行动计划,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摆脱“路径依赖”,我们注重规律性把握,在自我变革中精准发力。我们通过深化思想解放,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抓住行动的关键,主动跳出“舒适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找准前行方向,坚决避免身体在新时代、思想还在过去式。提高发展定位。我们紧盯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挥棒”,牢记经济总量不大的县情实际,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请进来”专题培训、“沉下去”观摩评比,认清与先进地区差距,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主动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快转变,引导全县上下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竞争中自我革命、抬高标杆、力争上游,连续4年蝉联宿迁市目标考核一等奖,荣获全省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提优发展质态。我们牢牢抓住“一带一路”交汇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把泗阳放在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强化项目把关,守住发展底线,大力发展最能体现资源禀赋的绿色产业,做实做好招大引强、创新驱动、载体平台等新旧动能转换文章,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先行区、运河文化样板区,意杨产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区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考核15强,吴江(泗阳)工业园连续5年获评省南北共建园区先进单位。

  戒除“侥幸心理”,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在实干担当中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扬认真顶真当真的“三真”精神,突出“有责必担当”,既主动带着大家干,把责任传递下去,把干劲激发出来;也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形成倒逼态势,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以带头带动传递压力。我们突出一人一条线、工作抓到底,重点划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治理和改革创新五大条线,严格实行县领导挂钩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乡镇部门制度,通过一线指挥、一线办公,引领全县广大干部主动作为、担当有为。以苦干实干彰显执行力。我们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县乡村三级抓落实交流平台,大力推行全身心投入、全方位统筹、全过程指导、全天候落实“四全”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县乡领导每天公示工作计划和进展成效,全面推行镇村干部“一人联百户”,固化深化“两推进两观摩”工作机制,按月召开“不落实慢落实”推进会,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见责见人见效。以领先率先激发动力。我们牢固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定奖惩的鲜明导向,完善运用“三项机制”,科学设立“五大赛场”,创新实施进项目一线访效能实绩、进工作单位访能力素质等“五进五访”工作机制,将工作成效与评优评先、选拔任用、考核奖励相挂钩,以最有效的激励、最严格的约束推动干部创先争优。

  (作者为泗阳县委书记)

  洪银兴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明确定位。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全国开放型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前一轮江苏开放型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发展速度和发展体量上。但是对标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江苏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不能局限于地理上的交汇,而应理解为江苏全省整体协作开放,即交汇点不只是指连云港,而是包括连云港在内的江苏全省区域。江苏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可从重点方向、参与通道、重要支点等方面展开。

  一是重点方向。要从开放的内容、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度、国际产能合作的领域、当地市场容量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决定重点方向的选择。重点方向,既应该是向东开放,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要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利用欧亚大陆桥,为我国中西部和丝绸之路沿线提供出海通道和开辟海外市场的服务。总的思路是“向东投资、向西贸易”。

  二是参与通道。江苏参与“一带一路”的通道有三条:连云港-徐州的东陇海通道、沿长江通道、沿海通道。这三条通道,可以形象比喻为面向东方大海的一张弓,沿海是弓背,有两根箭射向大海,一根箭是东陇海,另一根箭就是沿江,方向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根箭不限于江苏境内,可沿东陇海线和沿江向西延伸,成为江苏向西辐射的重要载体。

  三是重要支点。一是连云港、徐州的支点地位。向东,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向西,是陆上丝绸之路“末端”。二是产能合作的国外产业园区。典型案例有红豆集团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三是中江集团建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广泛分布东南亚、中亚、南太平洋、中美洲等市场。四是中欧班列。江苏五市已经开通面向欧洲和中亚的班列线路。

  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在国际产能合作上的产业定位。不能为了迎合“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及地区较低的产业结构,而选择中低端产业定位。只有具备产业结构优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江苏才能有更好和更多的机会,实现本地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向中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延伸和转移。同时,江苏也要注意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应努力以全球价值链进入“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发展不同阶段,对于中国为主导全球价值链的配置和重组有不同的需求和能力。有的国家有明显的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现在已经步入增长阶段,融入全球经济化速度加快,因此有较强的承接生产能力转移的能力。我们以全球价值链走出去,需要注意做好三件事:一要拥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生产和销售环节。二要将低端环节向劳动和资源环境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带动全球价值链进入该国。三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上扩大国际贸易。

  (作者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名誉院长)

  张二震

  前一轮对外开放中,江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面临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江苏对外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领,是江苏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所谓放大向东开放优势,是指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发达经济体的开放来集聚先进和高端生产要素,将江苏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世界级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全球化逆流和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扩大对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开放,仍然是江苏开放的重点。所谓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是指发挥江苏对中西部地区乃至“一带一路”国家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和延长区域价值链,从而进一步拓展江苏开放发展腹地和发展空间。

  江苏要在“一带一路”中发挥 “交汇点”作用,产业结构就要迈向中高端,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占据价值链中高端,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才能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较低端环节和流程,逐步延伸至其他地区,形成区域间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也会对江苏中高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尤其要注重绿色发展。比如江苏的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在全国均排第一。要放大这一优势,将江苏打造成为先进的环境技术或者说绿色技术平台,对中西部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国际化企业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微观基础。江苏企业国际化战略,既包括“引进来”的企业国际化,也包括“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在国际要素分工体系下,跨国公司天然具有国际性。人为阻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割裂价值链、供应链,是不可能的。江苏要继续大力引进高质量外资,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是指推动江苏本土企业国际化。要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让江苏本土企业走到发达国家去,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以获取技术、人才和市场。有实力的企业要有意识地构建“以我为主”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融入全球化中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开放经济首席专家)

  于津平

  建立和发展境外合作园区是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所在。在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增多、省内自然资源制约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江苏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一方面能为江苏传统产业生存开辟新空间,另一方面也能为省内创新型产业发展构筑国际先进要素利用的境外平台。

  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上,江苏起步较早,其建设成就已经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目前江苏拥有3家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3家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正在培育和发展中的境外合作园区。但总体而言,江苏主要境外合作园区仍然存在产业落后、集聚企业能级不足、入驻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为促进江苏“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的发展与模式升级,优化政策设计十分必要。

  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境外合作园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在境外园区建设中,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不可或缺。应建立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省市各级“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的机制化建设,将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促进商务、金融、财政、外事、教育、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协调和联动,全方位支持境外合作园区建设。

  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通过签订贸易投资协定降低园区企业的进出口成本,减少园区建设和运营的风险。支持“走出去”企业联盟、研究机构和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为园区建设企业和有意向入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信息服务。

  创新江苏境外合作园区的财政金融支持方式。境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单纯依靠建设企业的力量开发园区不太现实。建议国家更多地将援助资金投向境外合作园区建设,设立江苏“一带一路”境外园区合作基金,重点支持江苏主导的国家级、省级境外园区建设,鼓励企业联盟开辟新的境外合作园区。推进金融创新,改变企业境外投融资难的现象。

  摸清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意向,优化境外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园区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园区建设企业和入驻企业的盈利性。江苏境外园区的建设应重视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整体需求,以企业发展为本,寻求最为理想的境外园区据点,做好园区的规划。

  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境外园区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对江苏境外园区建设和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为境外江苏园区建设企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全球贸易首席专家)

  华涛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如何才能够实现“民心相通”呢?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交流史有关的人文研究,从而真正从理论上和历史深度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对“民心相通”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人类实现和平大同的十六字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我们在热爱自己文明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美人之美”,学会懂得并且欣赏别人的文明文化,能够体会到其他文明的美好内容和本质,就能实现各种文明的人群相互之间“美美与共”。费先生提到的这种“美美与共”就是“人心相通”。换句话说,“人心相通”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政治上的互相支持,更需要对对方文明文化的真正欣赏,相互之间能够“美人之美”,并进而热爱。要达到“美人之美”,就要学习和研究对方的文明,需要通过人文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对方文明的伟大。

  东方有唐宋元明,而在西亚、中亚则是6世纪末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体,包括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后面有波斯的一些政治体和奥斯曼土耳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波斯、土耳其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文明之一,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即西罗马帝国于公元5世纪后期灭亡之后,到15世纪中期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一千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西亚-中东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是当时整个世界最光辉灿烂的两大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不仅创造了诸多的文明硕果,而且对丝绸之路两段,即东端的东亚特别是中国和西端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最近刚刚结束的工作坊,以“中古阿拉伯文献与丝绸之路研究:史料、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为主体,是国内第一次就阿拉伯文献的研究意义和利用所做的对青年学者的培训。

  不过,从人文和历史深度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中国还不普遍。期盼江苏在构想和规划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时,能够从理论上和历史深度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对“民心相通”的意义,能够更多支持对丝绸之路的人文和历史研究。江苏在发挥自身经济优势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文化研究优势。

  (作者为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历史文化首席专家)

  □ 陈云云

  陈云云

  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历史进程中,青年的信仰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代命题。这是一个青年信仰培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为艰难的时代。

  信仰是精神之钙、思想之光、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因此,能否做细、做好、做实青年的信仰培育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大局。

  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信仰之于青年的重要性,并且形象生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比喻为人生的“总开关”“压舱石”“总钥匙”“精神之钙”和“金刚不坏之身”。信仰犹如青年精神之“钙”,若缺乏科学而坚定的信仰,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只有“信马”,才会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必然性和正确性。

  互联网时代正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这也使得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面临双重境遇,机遇和挑战并存。

  不论从何种意义上看,互联网的出现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8.29亿,网络普及率达59.6%,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整体网民的44.3%。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百科全书”,已成为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受互联网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群体。互联网已成为青年休闲娱乐、阐述观点、展示自我、情感表达、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价值性、多元性、原创性、全球性、大众性等独特优势。青年作为文化需求相对旺盛、思想比较前卫的特殊群体,势必成为互联网及其话语体系重点“关照”的人群。

  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青年的“第二生存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生活方式、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道德行为。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外部环境变得波诡云谲。毋庸讳言,当前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佛系主义、犬儒主义、宅文化、丧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侵蚀着青年的信仰,使得他们的口号成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胡吃海喝须尽兴”。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元、主体参与度高等优势,为新时代加强、改进和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开辟了全新的实践场域和文化视野。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互联网,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攻坚战,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家园。

  互联网时代,青年如何坚定信仰?一是要刷新培育者的互联网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互联网不仅是“器”,而且也是一种“道”,它是高新技术与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的科学融合。因此,稳妥应对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诸多挑战,提高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思维观念、提升网络素养,掌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打造富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元素的“尖叫产品”。青年的信仰构建,实质就是用青年常用、熟知的图文声像,以喜闻乐见、欢快明了的方式阐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重塑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互联网时代青年信仰培育要以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推出一批能够关注和解答他们所思、所想、所信方面困惑的优秀作品。比如可以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和元素以文字、图片、声音、动漫等形式融入互联网平台,使科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更加“接地气”,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是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情怀的“网络意见领袖”。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为了解决当前“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等突出问题,必须做好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工作,发挥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信仰培育中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互联网时代正能量“意见领袖”具有渗透性教育价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

  青年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既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开展青年信仰“精准”培育工作,构建青年信仰的精神家园;也要规避和应对互联网时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网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创新。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陈立民

  杨 丽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部署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集中清理。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根据《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产生了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还有比论文更重要的“论文”

  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了!南京林业大学探索实施的职称评审新政,使一位54岁的副教授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晋升,都要和论文直接挂钩。在这种“唯论文”的倾向之下,一些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揽课题、发文章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受到极大挤压,而一些长期承担思政、数学等公共课的教师,相对来说难有精力做科研、写论文,职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更为公众诟病的是,在论文重压之下,有人铤而走险,代写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以致假论文屡见不鲜,假成果大行其道,职称的权威性和“称职”性受到质疑。

  客观来说,把论文作为职称晋级评审的重要标尺,的确具有直观、明确、可操作性等优点,这也是这么多年“无论文、不职称”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论文究竟包含几多科学成色,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科研能力,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同时,教师理应在教学本职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况且,在今天的时代,不同的人才,理应用不同的方式去衡量。一些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型教师,应该得到与之匹配的肯定和认可。鉴于此,按照教师的岗位特点和不同专长,对教学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别教师的业绩和成果适当区分,在此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复合型的评价体系,既能促进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合理,为人“量身定做”相应职称;又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选出适用、实用的人才。这也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职称评审绝非是一个封闭孤立、铜墙铁壁的狭窄系统,绝不应该只用论文单一尺度去衡量,具有重要导向意义的制度设计更应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实际上,自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职称制度改革实施之后,一些指导政策与意见陆续出台,“唯论文”取向逐步得到纠偏和调整,然而政策很多,落地的少。以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探索实践将对全国高校的职称评定改革产生示范效应。不否认论文的参考价值,同时尊重教学专长等其他成果的实际价值,并辅之以合理的量化标准和权重占比,职称评审才能更加公正公道,令人信服。

  “不唯论文”别异化为“不重论文”

  去年10月,国家五部门联合发布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后,各地高校相继进行了“不唯论文”的积极探索。比如南京林业大学在职称评聘时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察教师教学水平,有利于公平公正地评价人才。但也有的单位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要求、虚化标准。这提醒我们,要正确解读“不唯论文”,谨防矫枉过正。片面地将“不唯论文”理解为“不重论文”,甚至是“不要论文”,则是极其错误的。

  课题研究过程很重要,研究成果的发表同样重要。爱因斯坦的思想再先进,不写成论文,后人便无从知晓;牛顿不把研究成果出版成书,也无法造福于人类。科研人员将论文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与同行交流切磋,已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各国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标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分析了近年来在151个研究领域平均被引用次数占据前10%的论文发现,中国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呈现激增趋势。如果将“不唯论文”异化为“不重论文”“不要论文”,势必会影响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大学将论文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多做科研、多出成果,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只看论文数量、论文抄袭、论文代写等一些偏向。当前需要的是纠正这些不良偏向,而不是把论文评价方式单纯地予以全盘否定。

  不唯论文,并不代表教师不需要写论文。只是在职称评审时,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其权重发生了变化,以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人才。比如,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中,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四类成果,参照标准折合为论文绩效,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不唯论文,要从重论文数量向重论文质量转变。比如,做基础研究的人员,研究的周期长,论文数量往往比不过做应用研究的人员,应给予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度。在评价一篇论文质量时,要重视业内专家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客观评价其真实影响力。同时,要严厉打击论文造假行为,营造学术清风。如此,才能让论文评价方式回归本位。

  学术瞭望

  建立国家级的智慧社会安全试验区,秉轴持钧,以一持万,全面深入地检测、评估人工智能产品的综合风险,杜绝有安全隐患的产品进入社会。

  由于人工智能风险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厂商在制造过程中仅能排除部分技术风险,推广上市前的应用试验是发现系统性安全风险并排除风险的关键环节,是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安全试验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风险的管控效果。建议国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从规模性、综合性、配套性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若干智慧社会安全试验区,由国家来统一管理试验的内容、方式与标准,任何人工智能产品需通过试验区的安全运转试验后方能获得国家许可投入市场。

  试验区的规模性,是指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试验区才能较好地反映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包括有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恰当分布的人口与经济结构、多样性的人文与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各类生产与生活场景、较丰富的交通种类等。试验区的综合性,是指协调政府、部队、企业、行业组织、民众等各方力量,组建由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人口、军事等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组从各个角度对试验区内人工智能进行综合试验与观察研讨。试验区的配套性,是指在现实场景中开展试验需要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性支持,包括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允许,政府特殊治理方式的授权,参与企业、居民的配合,政府、企业与保险公司的综合经济保障,试验区安全出现问题后的处置机制,等等。 毛子骏 黄膺旭

  学术瞭望

  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视野下,整合各种力量尤其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发展适合新一代群体需求的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将成为今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泛在式链接,鼓励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数字化新境界,将驱使文化产业探索基于数字化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和文化业态不断涌现,进而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在产业布局方面,应加快虚拟现实、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开拓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等消费新领域,积极研究应对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等前沿科技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变化和机遇,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探索构建数字创意产业的双创服务体系。以政策之力和立法促进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创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以实力和能力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绽放在世界舞台中央。 范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