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两大举世瞩目的成果,一是在实践上探索并形成了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理论上探索并产生了中国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坚持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的问题。

  中国道路产生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产生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道路是从历史长河中“自然延续”而来。从近代开始,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该向何处去?这是困扰着中华民族的“世纪难题”,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对此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才逐步找到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回看走过的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推进一以贯之的 “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开辟出来的。中华民族在中华神州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的生存繁衍缔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开放发展延续至今的。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错失了现代化转型的第一次历史机遇。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窃取之后,中国随即出现了封建复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统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中国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经过几代人持续接力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道路继承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但决不是中国传统发展道路的“自然延续”;中国道路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但决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发展模式的结果。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开辟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比较别人的路”,中国道路是在同“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进行艰苦而持久的伟大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和改革发展之路,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都是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的斗争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不得不学习借鉴“苏联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的推进,“苏联模式”在中国实践的弊端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过探索,已经意识到“苏联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人们的思想大解放,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才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走出“封闭僵化的老路”。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封闭僵化”的内在危机,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休克式疗法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相比之下,中国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中顶住了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依然朝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既定方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同各种错误路线和错误观点进行持久的伟大斗争中产生的,这条强国富民之路来之不易。

  “远眺前行的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拓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无疑明确了中国道路前进方向上的目标任务,在朝着这个战略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中国道路必将被赋予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不断扩展新的理论空间和新的实践场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借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文明同人类起源一样古老,人类自身就是各种文明的发展载体。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每一种文明样态都是植根于其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土壤中而最终开出的花,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凝练,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意志和精神追求。因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不同文明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不同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的面貌展现,也是各个民族本土化的客观呈现。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成某种共识的。文明之美,在于其多彩缤纷,各放异彩。对各类文明秉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各国各族的发展秉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

  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文明优越性”的话语逻辑背后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充满傲慢和偏见的霸权思维,其主张在根本上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是背道而驰的。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因此,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相反地,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一定是建立在与各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

  “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而这样的一种“和解”,也就是后来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基于“合理性”转向,在交往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的一致性逻辑。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中国的实践智慧为文明异质性所遭遇的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种“何以可能”的中国式方案: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认真总结和提炼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是新时代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迫切需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党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真正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而彰显出精神之“钙”的价值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丝毫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道路上必须坚持的根本前提。

  教育宣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渠道。一种价值观要实现思想凝聚与精神感召的本质功能,首先必须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其有所知、有所感,然后才能使之有所悟、有所为。不断加强教育宣传是党提高全民认识、增强全民意识、凝聚全民力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党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渠道。只有牢牢抓住教育宣传这一基本渠道,不断创新其方式方法,积极发挥其显著优势,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

  文化涵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抓手。党始终注重发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通过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与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资源,大胆探索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培育目的。当前,在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焦点的新阶段,中华文化因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精髓而愈来愈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今后仍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

  实践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价值观只有体现于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其指导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功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于多姿多彩的亲身实践中加深了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增强了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的今天,只有继续把实践养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来对待和践行,才能不断把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保障。制度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真正得到长期、有效执行的刚性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正是逐步利用制度建设这一有效方式,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大政方针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共识和共同推进的伟大工程。70年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没有与时俱进的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证,而仅仅依靠特定时期行政命令的推动或少数人崇高人格的感召,很难能够持久、有效地推进下去。70年的探索经验昭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须在紧紧围绕现阶段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既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在微观层面加强具体衔接制度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江苏是红色文化大省,红色遗迹遍布江苏大地,红色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红色记忆长留人民心间,红色精神亟需守正创新。在江苏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鲜明代表,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党中央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正是江苏红色资源大有作为之时,用红色文化沁心,用红色精神洗礼,用红色基因浸润,江苏红色“家珍”必将在教育活动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讲好党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风雨如晦的大革命时期,江苏作为当时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地区,以恽代英、邓中夏等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为了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壮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抗战时期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的新四军,在敌人心脏地区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都是特定时期环境熏染、特定革命实践的锤炼、甚至是特别重要革命人物影响的。这些党史故事是初心使命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始终不渝革命信仰的最好体现,是乐观无畏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必将铸就新时代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新姿态。

  深化红色记忆,涵养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实现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写照,并且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赓续相传的“传家宝”。江苏红色文化以大量的红色“家珍”为载体。这些红色“家珍”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遗址与文物,更是一系列以江苏红色记忆为主线的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仪式等,这些红色记忆凝聚革命信仰,传颂革命精神,浸润革命文化,各具革命特色,以鲜活的、跨越时空的表现形式展现共产党员的红色灵魂。江苏红色记忆深入人心,永不磨灭,代代传承,历史记忆的深红底色浸润每一寸江苏大地,承载着沉重而又生机勃勃的红色文化,共筑每一位江苏人的精神家园。深化红色记忆就是进行信仰教育和心灵洗礼,就是不断强化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善用媒体融合,打造红色阵地。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江苏红色文化阵地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媒姓党”。传播江苏红色正能量,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自觉维护党的路线方针,线上线下都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把握迭代关系,促进融合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尊重两者差异和规律,优势互补、共融互通,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能,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媒体。各地红色文化单位都纷纷开设了公众号或官网平台,群众随时都可以浏览红色故事,转发红色信息,扩大红色影响。要做好顶层设计,扩大影响力版图。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红色文化是建立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之一。江苏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将江苏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任务。(作者单位:徐州市委党校)

  自2018年4月中央召开地方机构改革推进会以来,江苏坚决按照党中央部署不折不扣狠抓落实,紧紧围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新改革工作机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对标对表抓落实,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在省级和市县机构改革方案的起草、审核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对标推进、对表落实中央规定的22项任务。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省市县党委全面加强对审计、财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市、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外事、教育、农业农村等工作的领导,设立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加强党委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编办、老干部局和公务员工作,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统战部统一领导民族宗教事务、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相关党政机构统筹设置,强化部门协调、督办职能,增强党委抓落实能力。加强党的机构建设。改革后,省级机构新设立21家党组,调整了25家党组(党委),市县的党委工作机关人员编制、工作力量得到加强。

  服务发展抓落实,政府职能持续转变。坚持“双向发力”,着力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中介服务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在部门“三定”中,推动审批、服务、执法“三集中”,同步修订部门权力事项清单。围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整优化经济调节、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机构职能。如将原由经信部门承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济运行调节等职责划入发改部门,在省市县设置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确保上下对应、政令畅通,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协同抓落实,组织架构精简高效。坚持一类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改革后,党政机构数量明显减少。省级党政机构较改革前减少10个,精简14.3%;设区市级减少181个,精简22.2%;县级共减少635个,精简15.6%。内设机构设置更加精干。13个设区市设部门内设机构共7898个,比改革前精简4.5%,其中编制达3人的占88.2%。96个县(市、区)设部门内设机构共23891个,比改革前精简9.6%。部门间职责分工更加清晰。市县逐一梳理、集中解决部门之间、层级之间职能不清、职责交叉事项1876项。

  因地制宜抓落实,地方特色得到彰显。在确保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探索符合地方发展的机构设置模式。突出产业特色。如常州市新北区设立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东海县加挂县硅产业发展局牌子。突出地域特点。如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3市加挂海洋局、港口局牌子,18个一类口岸所在县(市、区)挂口岸办公室牌子。突出发展特征。南京市及所辖11个区均设置投资促进局,淮安设立市委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等。

  统筹推进抓落实,相关改革配套推进。坚持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结合。市县全面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设置行政审批局,梳理规范97728项审批服务事项,其中不见面率达92.1%,全面实现“3550”改革目标。坚持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结合。先后撤销规范省级21支执法队伍,推进农业、交通、文化、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领域综合执法,明确设区市与市辖区一个层级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坚持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市县1856家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全部完成改革,将5565项行政职能回归机关。改革后,共减少处级事业单位69家,科级312家,股级445家。坚持与谋划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相结合。认真谋划改革方案,复制推广经济发达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改革经验,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

  创新机制抓落实,改革实施高效平稳。创新改革推进机制。去年5月,省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面调研,深入省级机关各部门和各市县了解改革诉求、听取意见建议。与改革方案起草同步,组织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编办等部门制定机构编制调整、干部调整配备、印章使用及部门名称牌子、经费资产移交、办公用房调配、离退休干部移交、档案交接、宣传报道8个工作预案。创新改革沟通机制。省委编办全程跟进、全程监督各地改革进展,建立了与市县的工作沟通、责任分层、署名承诺等工作机制,创新开发了“三定”规定网上填报与审核系统,强化机构编制纪律,规范“三定”工作。创新工作衔接机制。坚持大局为重、稳定为纲、统筹为策,明确改革衔接运行责任机制,确保工作不断档,保障好“事”的衔接;以撤并部门人员安置为重点,用好“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做深做细思想工作,按照“岗位相近、职责相通、人岗相适”原则,安排好“人”的工作;统筹做好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构改革工作,总结省级机构改革好的做法向市县推广,协调好“改”的统筹。

  (作者为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增强党内组织生活“仪式感”,对于克服党内组织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推动党员干部将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内心深处,形成个体自觉、集体记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制度,彰显党内组织生活的规范性严肃性。增强党内组织生活的仪式感,关键是要将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效用。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加强和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必须尊崇党章和党内组织生活的规定要求,切实使制度刚起来、硬起来、严起来。要从严格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具体制度做起,进一步强化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把制度落实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对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进行清理规范,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注重从整体上推进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党的组织生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制度的操作性。从目前党内组织生活的落实情况来看,程序不规范、活动随意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的党支部组织生活管理松散,“三会一课”开展不正常,有的党组织以行政例会代替党组织会议,有的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一般任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不浓,讲表象问题多、剖析党性问题少。党内组织生活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不能让杂乱无章的程序破坏了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应结合实际,把党内组织生活的流程细化、规范起来,真正把中央关于党内组织生活有关规定要求落到实处。

  营造氛围,体现党内组织生活的庄重感庄严感。强化思想认同。仪式是内心的虔诚与认同的载体,党员如果没有内心的虔诚与认同,参加组织生活时就很可能徒有形式,人在神不在,甚至会产生被迫、无奈之感。应注重加强教育引导,让广大党员认识到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严肃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党内组织生活,提前做好“功课”,现场进入“角色”,真正通过党内组织生活提高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观念和政治能力。严格纪律要求。党员过组织生活是义务更是纪律。2015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机关党委直属党支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与支部成员一起交流时说,“参加支部生活会,我们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一个组织称号,在组织里的人,就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组织活动的人,也就脱离党了。”党组织要对所属党员参加党内组织生活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加强检查督促,对每次党内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保证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注意环境布置。适当运用灯光、色彩、音乐、美术等元素,营造庄重严肃氛围,强化教育效果。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等重温入党誓词、过集体政治生日,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习培训,让党员干部穿越时空、感悟历史,增强了教育的现场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注重创新,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创造性和吸引力。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和一定时期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密切联系的。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总结提炼党的组织生活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又要始终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认真研究党员队伍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广泛深刻的变化。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要注重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开放互动的党的组织生活平台,切实增强党的组织生活的开放性共享性。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论坛,专家网上答疑、理论调研、微博短信等方式,使其成为扩大党建宣传教育的阵地;通过视频党课、理论辅导、网络论坛讨论等形式,发挥网络海量信息和声、像、图、文特性整合的优势,成为促进党员干部学习交流的平台。

  (作者为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仅是新时代的一项建设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机关,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理解把握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按照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定位,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坚强保障。

  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防风险。进一步聚焦“政令畅通”坚定护航,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严肃查处自行其是、各自为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做到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认真履行对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协助职责,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两个责任”清单和履责记实信息平台作用,加强记实情况分析研判,及时纠正责任不落实和落实不力等问题,促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合力。

  紧紧围绕维护群众利益防风险。进一步聚焦“群众关切”主动护航,深化“三治理一挂牌”专项行动,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铲除滋生各种风险的土壤。紧盯事关发展全局和市域安全的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关键岗位,聚焦脱贫攻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巡察向基层延伸,强化对“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等政治任务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征地拆迁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群众反映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一律优先受理、从快办理、盯住不放,一以贯之抓下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紧紧围绕深化“宽严相济”防风险。进一步聚焦“惩防并举”从严护航,全面履行监察法赋予的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严肃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职务违法犯罪,坚决清除甘于被“围猎”的腐败分子;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落脚点,既查清问题,也保障好企业经营者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精准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典型引领、反面警示,提升以案为鉴、以案促改针对性、实效性,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认真落实容错纠错的相关实施办法,准确把握“六看”要求,严格执行实施标准,科学规范大胆容错纠错,及时发布典型案例,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推动常态长效防风险。进一步聚焦“标本兼治”高效护航,围绕监督首要职责,积极探索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个全覆盖”监督格局,做到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紧盯安全生产、人防领域等关键环节,构筑杜绝腐败“防火墙”;围绕日常监督管理,在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健全并动态更新科级单位和科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确保权力始终置于严密监督之下。

  (作者为句容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徐州,是王杰同志成长和牺牲的地方,也是王杰精神孕育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沃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王杰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强大动力,既是重大理论命题,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学习把握“王杰精神”的时代特征,努力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54年前,王杰的纵身一跃,不仅保护了在场的徐州民兵和人武干部,更将一份不朽的精神财富留在了古彭大地。历经时间的锤炼,王杰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彰显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准确把握“王杰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并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需要同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结合起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结合起来,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要坚持不懈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

  学习践行王杰“一心为革命”的理想信念,努力做到思想政治受洗礼。王杰精神自诞生以来,一直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辉,彰显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传承,在王杰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王杰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为党、为国、为民的坚定信仰和党性初心。学习王杰精神,就是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锤炼坚强党性;要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积极推进思想解放,在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更加牢固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转变作风,不断寻求创新突破。

  学习践行王杰“两不怕”的战斗精神,努力做到干事创业有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党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和平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只有继续弘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才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重任的历史使命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敢担当、善作为,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学习践行王杰“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努力做到为民服务解难题。从贴近群众的小事到舍生取义的壮举,王杰以自己的言行和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的为民服务精神。王杰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王杰的“四个自问”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做好的“答卷”。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任务与王杰所处的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要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履职用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学习践行王杰“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努力做到清正廉洁作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时指出,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王杰的言行和品质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三不伸手”彰显了共产党人永葆本色、不断奉献的精神。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三不伸手”的精神始终闪闪发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持续努力、奋斗。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坚持永葆政治本色、永葆奉献精神,才能有效应对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等危险,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清白为官,积极引领、率先垂范,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为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交汇点的最大特点是集人流、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和经贸往来于一体,江苏已经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重要的枢纽,但在汇聚资源,尤其是高端资源方面还略显不足。

  ● 企业“走出去”需要平台和支撑,通过产学研并联模式,与各方共同打造合作研究网络,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共赢。

  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开放起步早,开放型经济发达,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有良好的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基础。过去六年,江苏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境外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等成为全国“一带一路”建设标杆,中江集团、红豆集团、海企集团、徐工集团、金升集团、亨通光电等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江苏应依托“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独特定位、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而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探索路径。

  升级“走出去”产业,拓展江苏对接“一带一路”的深度和广度

  江苏的纺织服装、 机械、 轻工、 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IT、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制造业也领先全国。近年来,江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要进一步升级“走出去”产业,拓展江苏对接“一带一路”的深度和广度。

  升级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功能。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升级主导产业价值链,增强园区内产业关联度。园区运营由投资建设为主转变为管理服务为主,整合园区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管理主体、招商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的各自优势,提高园区运营成效。引导园区企业以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供应链优势等深度介入当地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汇聚园区外优质要素,优化资源配置,释放优质产能。

  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由目前单个企业走出去转变为产业链走出去。目前,大企业作为产业的中坚力量,已经率先走出去。对于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经营能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和政策激励,支持其根据企业优势和东道国条件,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和投资路径,引导产业链上的中小型企业追随走出去,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保证供应链稳定性。

  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多样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企业需要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多元的国际化服务。因此,应通过政策扶持和信息共享,鼓励省内具有一定优势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走出去,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和法律服务。

  补齐短板,增强江苏对接“一带一路”的能力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有沿海沿江沿线优势,要加强港口、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沿海沿江沿线联动发展,增强对接“一带一路”能力。

  充分发挥连云港作为江苏“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完善港区集疏运体系,加速铁路、内河航道、公路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积极开辟远洋航线,强化与太仓港、南通港等省内港口的联动发展,提升连云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的服务能力。推动中欧班列优化整合,升级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加快构建向东连接环太平洋国家、向西连接亚欧内陆的国际贸易物流体系。加快重大开发开放平台载体建设,积极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构筑合作共赢新高地。

  强化对“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强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巩固东亚,重点开拓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和欧洲区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海陆联运、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等方面进行重点拓展。全力实施“以港出海”“连线出境”战略,加强省内外区域性港口整合与合作。加快建设江苏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产业合作和海洋科技创新合作。选择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江苏-东盟产业转移园和江苏-东盟产业合作示范区,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

  增强资源集聚能力,做到“交”“汇”融通。交汇点的最大特点是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经贸往来于一体,江苏已经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重要的枢纽,但在汇聚资源,尤其是高端资源方面还略显不足。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型贸易集团、国际经济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载体,促进国际性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投资要素的交流配置,使江苏成为全球服务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应有作用。依托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软博会等对外交流平台的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整合,搭建“一带一路”优质资源深度合作的高端平台。

  引导产学研优势走出去,塑造江苏对接“一带一路”的新亮点

  企业“走出去”需要平台和支撑,通过产学研并联模式,与各方共同打造合作研究网络,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共赢。

  畅通“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渠道。改变目前“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多处于面向各自需求的零散状态,构建顶层设计指导下的系统化合作渠道和机制。可以考虑在省级层面为“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常态化、多层次的高效合作机制。

  发展相关专业,培育走出去人才。鼓励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学科专业,面向江苏“一带一路”走出去产业,增设相应专业和实践实训基地,培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习俗、法制等领域的相关人才,缓解目前江苏“一带一路”走出去产业急需的语言类、管理类、技术类、贸易类、市场开发类人才匮乏问题。

  发挥江苏教育资源大省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以产学研互动为基础,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多层面、多渠道的对接。创新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联合办学模式。

  引导省内相关科研机构走出去。引导省内相关科研机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办研发分支机构、实验中心、科技服务站,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本地化、 应用型、 便利性的科技服务。同时,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优势科研资源,展开针对走出去产业的专项科研合作。

  (作者分别为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苏北工业化城镇化启动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加剧,农房布局分散、危旧房多。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下决心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这是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创新举措,苏北干部群众对此反响热烈。去年以来,苏北各地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注意把握好、解决好。

  推进农村集中居住要遵循城镇化规律,避免风险积聚。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成为城镇化的新动力。苏北的城镇化率与苏南相差15个百分点,要达到苏南的城镇化率,以常住人口总量3000万人计算,今后20年左右时间里,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苏北将有500万左右农村人口陆续进入各类城镇,留在乡村的500万人也面临着是在新村集中居住还是留在老村生活的选择。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需要在中长期时间内统筹考虑,既积极又稳妥。对住房质量较差的农户和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要创造条件加快改善和推进集中。在缺乏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动力的地方,如果主要指望土地结余指标交易资金推进整村集中,可能出现指标交易难、资金保障难、农民就业难等潜在风险。

  科学把握人口城镇化的时空特点,避免二次空心化。调查显示,当前苏北农民进城、入镇、留村的意愿,大致是4:3:3或5:3:2。也有人判断,农村新生代普遍不愿留村,普遍向往大中城市生活,今后一个时期有可能呈现5:4:1甚至6:3:1的新的人口流向结构。国家放开就业人口在大中城市落户,对苏北农村人口流向的时空变化会产生新的影响,也需要认真研究。精准把握农民未来职业动向和居住流向,对人口流向的时空特点及动态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编制区域城镇化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集中居住后的二次空心化现象。

  以县域为单元统筹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减少进城成本。目前一些地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施主体是村,也有地方以乡镇作为实施主体。建议试点探索县级统筹的模式,在更大的统筹范围内为农民提供城镇化多元选择,避免扭曲人口流动的空间规律,节约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和重要经济资源。要借鉴浙江义乌农村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经验,探索让农民带着宅基地进城入镇。探索由县级政府平台公司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安置房建设,避免把进城农民直接推向房地产市场,降低农户进城的成本。

  集中模式宜整体推进与农户自主相结合,减少后遗症。全村农户住房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宜整体推进。其他进城入镇的农村人口,一般应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政府做好各类选项的预案,让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合理选择。留村又集中的农户,应有统规代建和统规自建两种选择。统规自建,就是由政府做好统一规划,并做好外围的合理配套;农户自愿申请,在规划区内按序建房,建设时间、成本、质量,由农户自己把控。不搞整村拆迁的地方,村庄变迁过程会拉长,集居区的建设周期会有所延长,需要足够的“历史耐心”。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后遗症小,能让真正愿意留在农村又想享受较为完备生活配套的群众,有自己满意的生产方式和称心的居住方式。特别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集中过程中应考虑其对庭院的需要。

  充分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后各项权益,减少后顾之忧。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既要安居,也要乐业,农民集中区要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实施。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收益,要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住房改善。农民节约和退出宅基地要有合理的资金或物业补偿。节约的土地要按比例留给村集体开发经营,让农民长期受益。城郊征地,可借鉴杭州和苏州经验,预留15%-20%建设用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形成标准厂房、门面房、写字楼、公租房等优质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给被征地农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研究室)

  城市发展与城市风险相伴而生,城市安全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当前,我国城市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各种潜在性、继发性、突发性风险隐患叠加集聚。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底线就是目标线、警戒线、安全线和生命线的思维逻辑,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坚持以“全方位、全覆盖、全生命周期”为风险防控出发点,基于“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运行安全保障,突出“立体性、多维度、闭环型”安全管控,破解城市安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持顶层设计、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城市安全发展规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城市安全发展规划为引领,推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编制城市安全发展规划。以昆山市为例,应急管理部门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特点,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办法》。同时,会同相关部门,邀请国家级科研院所,编制《城市安全发展规划》,切实将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城市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目录,加强项目实施前的安全评估论证,加快推进化工(危化品)、涉爆粉尘等高风险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治理整顿安全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单位,依法取缔“散乱污”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安全法规标准执行。针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交通枢纽、隧道桥梁、管线管廊、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燃气工程、排水防涝、加油(汽)站、电力设施、电梯等设施设备,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提高安全和应急设施要求,增强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的总体要求,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组织开展危险源普查。以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为目标,全行业、全领域推进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工作,全面摸清全市危险源与风险点的数量种类、分布底数,并进行科学评估,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着力解决“想不到、认不清、管不住”的问题。加快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重大隐患清单、重大危险源清单、脆弱性目标清单“四张清单”和安全风险“一张图”,夯实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基础。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按照从快查处、从重处罚、从严追责的要求,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专项百日严打整治行动,突出危险化学品、涉爆粉尘、镁铝锌钛机加工、老旧危房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紧盯动火、登高、有限空间等危险和委外作业,顶格查处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治理一批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惩戒一批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严肃追究一批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管强大声势。加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结合危险源普查和专项整治,重点支持一批安全技改项目,加快推进高危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大力提升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安全装备水平。强化地下管网、通信、供水、供热、供气、供电以及污水、污泥、废弃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将消防站点、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计划,同步改造。

  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城市安全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切实织密织牢城市安全保障网。建立专业化的应急指挥体系。由政法委牵头整合“智慧城市”“智慧公安”“智慧安监”等系统平台,建设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建设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推动应急管理向远程遥控和智能化操作发展,强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实施实战化的“红蓝军”对抗演练。强化发展底线思维,坚守安全红线意识,实施“红蓝军”对抗演练是全方位检验各级各部门履行主体责任的有力抓手,采用实战化标准、“盲打”方式真演、真练,提升应急委成员单位面对真实场景灵活处置、快速反应能力,磨炼应急救援队伍实战技能,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处置能力现代化。构建多样化的安全文化宣传体系。安全文化是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体现,主体上包括企业、政府和民众的安全文化,内容上涉及安全知识传授、安全态度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强化安全法治观念,统筹办好“415”国家安全日、“512”防灾减灾日、每年6月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安全日、“122”交通安全日等品牌活动,鼓励支持食品、卫生、环保、生产、消防、防汛、抗震、应急等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建设,持续增强安全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和感染力,推动形成“融合主动、内外互动、上下联动”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

  (作者为苏州市委党校教授)

  

  

  

  在毕业季,高校校长的临别寄语精彩纷呈,或幽默风趣,或温情脉脉,或睿智博学,道不尽的殷切希望,诉不完的师生情谊。本期“前沿版”摘编了8所大学校长的临别寄语,分享其中的智慧与深情。

  【关键词】 奋斗

  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

  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未来的奋斗之路并非坦途,但正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征程才能成就伟大梦想。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像东大的前辈先贤一样,坚守初心、止于至善。

  希望你们坚守时代使命永无止境。一代代东大的前辈先贤勇担民族大义和强国使命,成为我们肩负时代使命的榜样。罗家伦老校长曾勉励东大学子要担当“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之使命;李四光先生一家三位院士多次转换专业,只为服务国家需要。希望你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永无止境地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希望你们坚定创新发展永无止境。东大以科学名世,在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首任工科主任茅以升自主建成了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竺可桢先生开创了我国气象事业之先河,而南工时期的东大人更是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建设、引领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同学们勇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更加自觉坚定地练就过硬的创新本领,永无止境地推动科技进步。

  希望你们坚持砥砺奋斗永无止境。东大人历来具有诚、朴、雄、伟之精神品格,也有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我认为“雕琢”的内涵是既要坚守初心理想、磨砺至善品格,更要用实际行动砥砺奋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希望同学们将初心理想化为奋斗的勇气和能量,坚持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征程中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小角色也能成为“盖世英雄”

  青春有一万种可能,别怕“多折腾”。人生不是一架精密的仪器,我们无法在二十几岁的年纪设定一生的程序,要趁着年轻,勇于尝试,敢于“折腾”。“折腾”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瞎折腾”,是希望你们不要拒绝变化、不要贪图安逸,更不要不思进取。我校历史上第一位硕士生陈调甫学长,他中学毕业后在家“折腾”化学实验,后来又放弃农校工作,进入东吴大学深造。毕业留校后,他经历八年创办了永利碱厂,生产出国际水准的新产品。当看到外国涂料垄断中国市场时,他又创办了永明漆厂,研发了“灯塔牌”油漆,为新中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第一艘载人飞船涂上了亮丽的中国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别怕“多折腾”,也许你的“折腾”,将掀起人生最美的浪花。

  青春有一千种选择,别怕“走弯路”。面对纷繁的选择,我们无法拥有先知先觉的导航,“走弯路”很平常。但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我校阮长耿院士被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但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艰难曲折。心之所向,就是对的方向。不要让害怕“走弯路”的胆怯,使自己丧失了再出发的勇气,勇敢地走下去,终将收获独一无二的风景。

  青春有一百种成功,别怕“跑龙套”。 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尧老师,他说他也是在“跑龙套”中成长起来的。毕业留校后,他做过辅导员,兼职过人事秘书,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认识和理解大学。王尧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一个人不能放大自己,缩小世界。”我想,不放大自己,也许就是他对“跑龙套”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谁是天生的主角,唯有保持平常心、甘做寻常事,才能厚积薄发,寻找到事业与人生的蓝海。同学们,别怕“跑龙套”, “跑龙套”也能跑出最佳C位,小角色也能成为“盖世英雄”。

  【关键词】 担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聂 宏:

  把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之“大我”

  南航,因国家需要而生,因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生,南航人理应具有“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希望同学们把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之“大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保持鲜亮底色、实现人生价值、诠释“南航担当”。

  正是因为坚持创新驱动,南航才书写了中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第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领域对创新的需求愈加迫切。希望同学们无论是投身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突破思维禁锢,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南航创造”。

  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国家各个领域的开放将会更加深入,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将会更加频繁。希望同学们能够顺应时代趋势,努力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南航声音”。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素养的综合体现。众多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希望同学们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人文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彰显“南航情怀”。

  河海大学校长徐 辉: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传承,是继承,也是自信,更是认同,它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种责任。

  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家国情怀。在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投身国家水利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涌现出以张闻天、陆佑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行业精英。希望这种追求、这种情怀能够在同学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着你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践行和弘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把个人事业牢牢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要传承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我希望你们在该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只要我们坚持奋斗,永远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要传承责任担当。担当,意味着主动付出和奉献、不畏难不推诿,它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本领。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当代青年,你们要担负起时代大任,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

  “一片冰心在报国”

  希望同学们始终秉持“一片冰心在报国”的爱国之心。今年有一首老歌再次传遍大江南北,那就是我们刚才齐声高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里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都表达着每个人对伟大祖国深深的爱和满满的归属感,而爱国之情离不开奋斗之志!就在半个月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海上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这一重大工程的总指挥是我校86级校友——李同玉。李同玉校友和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将爱国情化作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担当,突破了数百项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加速了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这是南理工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典范。希望同学们向同玉校友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勇于创新、实干报国。

  【关键词】 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

  坚守初心,寻找自己的“快乐老家”

  做最好的自己,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我校校友、著名的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他始终坚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长期根植于农村教育,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也就是“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1981年,毕业后的杨瑞清,放弃进城机会,几经波折,来到当时的江浦县五里村小学。那里地处偏僻,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在他看来这些困难都算不上什么。他耐心做村民们的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村民们为之动容。1983年5月,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在矛盾中,他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可是,仅仅干了4个月,杨瑞清就打了辞职报告,他说:“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做乡村教师却不能少我一个。”2000年,杨瑞清入选全国师德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时,他说:“事实证明,我到乡下去,到偏僻的地方去,路子是走对了。这是一种生命的内在力量在牵引着我,去寻找自己的心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个环境,寻找自己的快乐老家。”在这里,也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像杨瑞清校友那样坚守初心,在人生的忙碌中始终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

  不惧权威,但也别做“杠精”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空前多样,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带来的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果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就会盲从盲信、随波逐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激发创新,思想的威力是无穷的。叔本华说,独立的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通过独立思考,我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睿智,能够为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增添更多理性的光辉。

  同学们,独立思考,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丰富思想,提升内涵,拒绝人云亦云的“洗脑”。独立思考,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倔强,不惧权威,求真务实,但绝不能做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杠精”。独立思考,要有“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断不可成为愤世嫉俗的“键盘侠”。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坚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践行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做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新青年。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

  “流浪地球”需要温暖

  审视周遭的社会生活,度量21世纪的人心向背,温暖一词太过珍贵,所以,在你们即将告别南邮,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之际,我想请你们记住:流浪地球需要温暖,温暖是一种可以让你泪流满面的力量,做一个温暖世界的人,这将使你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间需要温暖。今年毕业典礼上,耶鲁大学的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作了“what are you for?”(“你们的追求是什么?”)的演讲。苏校长坦言,“我追求这样一个世界,那里欢迎移民、穷人和被遗忘的人,而不是把他们拒之门外或封住他们的口;在那里,表现出同理心和理解才是成功和美好生活的真正标志。”他追求的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温暖,而不是隔绝、隔膜和排他。用90岁高龄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说,不讲温暖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人间亘古都需要温暖。

  从亘古走到当下,人间需要温暖;从今天走到2075年,流浪的地球更需要温暖。套用《流浪地球》里的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人间无温暖,冰封地球村!

  (本版图片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官方微信。)

  

  做变局的破壁者。这种破壁者的人生意义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在乱局、迷局、困局、变局中突围,不破不立。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突破、知识迭代、秩序重组近在眼前,面对新旧博弈的壁垒,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破壁者”——解决问题的人。我们不崇尚夸夸其谈,也不欣赏躲进小楼,每逢变局,“破壁者”的使命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绝不会沉醉于将人生活成一张画满对勾的表格,到头来什么实际问题都没解决。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请诸君千万莫做“光想青年”“略懂先生”“坐等过客”,也不要假装很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于你们,奋斗不应只是响亮的口号,而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我坚信,只要你们肯钻研、敢拼搏、求卓越、讲奉献,就一定能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中“盘”出精彩人生。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以上提出的五点希望,可以用5“G”来概括:Goal(放飞梦想)、Grasp(只争朝夕)、Growth(久久为功)、Globe(兼收并蓄)、Get ready(有备无患),这与5G技术最重要的五个特征,即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万物互联、泛在十分契合。同时,5G还代表成就人生的5种力:想象力、行动力、持久力、调和力和掌控力。五力并举,方能收获5G人生。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能够保持纯真、保持真实,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思考社会、追求意义,能够时刻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卢梭曾说:“看到你们这种端庄朴素的装束,谁还不鄙视虚浮的奢华?”我想对我们的毕业生说:“看到你们的朴实纯真,谁还不鄙视浮躁圆滑;看到你们的高洁志趣,谁还不鄙视精致利己;看到你们对弱者的尊重,谁还不鄙视强者的骄横?”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

  每个人都有自己开花的季节,不是谁开得最早,谁就是赢家。人生如同股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高开低走、低开高走是常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争一时之高低,而在于守望自己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