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也不能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这一论断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出发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所做出的科学判断,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基本国情没有变,但现代化建设阶段转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报告认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但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从而决定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同时,也要看到现代化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发生了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立足于更高的社会发展起点和社会阶段之上。

  发展中国家身份没有变,但角色已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从改革开放主动迎接全球化,再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对自身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的方位更加清晰,不仅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始终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转变发展方式,生产力水平较大幅度跃升,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由以往的全面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社会生产早已彻底摆脱落后的面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等特点。然而城乡、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之上,其叠加的复杂性、多变性、系统性、紧迫性、挑战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实属罕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出发点,亦是历史长河中新的起点;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及其推动的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正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创设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赋予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时代特色。

  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条件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获得充分发展,新时代要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格局。二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平台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由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要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优化来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三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由注重经济总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方式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时期,是充分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高质量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要矛盾出现历史性变化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注入新动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是十九大报告中令人振奋的新论断。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历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建设与治理、社会发展与进步、党的领导与建设等各项事业面临诸多挑战。只有集中力量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才能目标清晰、方略得当,以重难点问题的攻坚带动全面工作的展开。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新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百年的梦想和宏伟目标。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做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需要有勇立潮头的气魄和高瞻远瞩的眼界。一方面,国际局势更为复杂敏感,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初心不改。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以创新发展的思维看待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出发点

  现代化强国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既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帮助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发展的机会。

  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方式来解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出发点,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议题。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识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然而,在全球经济政治秩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话语权和控制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议定与制定的空间还不足,西方社会要求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一要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建设,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要以“一带一路”为牵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世界各国提供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三要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的生命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此后又在实践中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在这些理论指引下,推进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价值导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断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又为实践中的重大成就所检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鲜明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定力,为新时代提供了最根本的战略指引,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彰显蓬勃生机。中国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在当今时代放射出新的理论光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发展困境,而中国经济则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的做法和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路径启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实践经验的凝结,集中体现了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方案,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梦同各国梦息息相通;坚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强调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推动人类文明交融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将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执笔:孙耀武)

  刚刚结束的十九大,是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来自全世界的3068名记者共同聚焦和关注了这次党代会,呈现给世界三千多个不同的观测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测的角度越多,我们会看得越透彻,也会看得越真切。

  党代会里读中国,其实故事特别多。大家都知道党代会五年开一次,其实看看历史中的党代会,会发现并不是这样。早期的党代会,1年1次,一大、二大、三大,后来2年1次,四大、五大,后来又隔了1年开了我们的六大,然后隔了17年开了七大,再隔11年开了八大。不光时间有故事,会址也有故事。现在党代会是在北京召开,一大在上海,其实除了北京和上海还有很多地方,比如广州、武汉、莫斯科、延安……不仅有国内,还有国外,会址不只是在变动,有的还需要考证。为什么?因为早期的党代会,召开的条件和环境特别艰难,那时候要开一次党代会,有的要乔装打扮,分几批出发,有的要每天换一个地方,甚至有的还要用暗语、用假名字等等。所以,时间和会址的背后,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

  我这次非常荣幸能够亲自去体验和观测党代会,和电视上看、报纸上看,感受确实不一样。前前后后参与了一些跟党代会有关的活动,也就从不同的视角有了更多不同的体验。会议现场秩序井然,不光是台下的代表们坐了三个多小时,主席台上也是。每一次掌声背后体现的内容不一样。比如说有的掌声是气势的累积,还有一些是共鸣的表达。

  总书记是话语转换的标杆和榜样,特别擅长用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进行解疑释惑,进行深入浅出的聊天式的交流。比如,“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多么形象;“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会越开越大”,画面感非常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种语言是深入人心的。

  报告开头八个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是最近几年的高频词汇。那么什么是“不忘初心”?我个人理解,“不忘初心”,其实就是传承。我们看到,无论是党代会还是党代会报告,传承的意味非常鲜明。

  比如说这次党代会的第一个环节是什么?所有代表全体起立,向革命先辈致敬默哀,这就是不忘初心。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齐聚一堂,三代领导人坐在一起,这就是接续奋斗、不忘初心。同样我们看到,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去了我们党的诞生地,去了南湖,重温了入党誓词。这就是传承,这就是不忘初心。

  党代会报告也是这样,报告中的很多话都是有伏笔的,都是有传承的。比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讲党的领导。1962年1月30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2000年1月,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工农兵学商,党是领导一切的”。再看看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传承显而易见。再比如说党代会的主题,把十二大到十九大的报告主题罗列一下,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全部主题,这就是传承。

  党代会报告有很多高频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词:青年。青年为什么需要关注党代会报告?

  青年要关注党代会报告,因为青年这个词闪现在党代会报告的前前后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等等。

  青年要关注党代会报告,因为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专门用了一段话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政党对青年的态度。

  青年要关注党代会报告,还因为十九大报告为青年擘画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家简单算一算,到2050年,能够充分享受到一个强国的种种美好的,是哪一个群体?只能是今天的青年人。能够砥柱中流引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高歌猛进的,只能是今天的青年人。

  其实,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时代,我们只不过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家。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就让我们一起迎着新时代的曙光,立足本职,砥砺奋进,谱写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勤学习深研究,抓关键求突破,在推动创新性发展、探索性发展、引领性发展中,更好肩负起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光荣使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强富美高”新徐州实践。理论是梦想的航标、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狠下功夫,确保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始终坚定新徐州建设政治方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的实际举措,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衷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准确把握新徐州建设实践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用“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发展实践,与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有机结合,强化系统性思维,深化课题式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发展目标思路,找准带动全局的重大战略和牵引性抓手,增强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力实现新徐州建设现实模样。赋予“强富美高”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着眼经济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凤凰涅槃;着眼百姓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聚焦“七个有”“八个更”强化富民惠民举措,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着眼环境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打响“一城青山半城湖”城市名片;着眼社会文明程度高,全面提升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营造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担当打好全面小康决胜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徐州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中心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民生和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将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调整明晰“十三五”后三年发展目标举措,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抓重点,把握“六个更加”目标内涵,把徐州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着力、构建六个新格局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抓牢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突出补短板,坚持精准扶贫、精细操作,完善未来三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确保全面完成68万低收入人口和269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建成全面全体小康。突出强弱项,认真研究解决徐州发展中存在的七个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拿出具体方案和针对性措施,构建十二大体系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防范风险隐患增强公众安全感,使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以现代化理念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和省对徐州的明确定位,也是徐州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我们将以现代化理念引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紧扣四个定位,打造四个中心,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CBD,努力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路子。大力推进经济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全面振兴,以产业振兴支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经济总量挺进万亿俱乐部,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市场活力和集聚辐射力在淮海经济区形成明显优势,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高标准打造现代交通十张网,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十大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巩固提升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地位,建成区域购物消费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电商配送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起点规划建设徐州市金融集聚区,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和新兴业态,推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效应加速显现。大力推进科教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建成优质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重要信息枢纽,打造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苏轼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文化服务力竞争力,使徐州成为幸福宜居、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

  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突出政治建设首要地位。抓牢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激励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贯彻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不断帮助干部校正前进的方向。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细化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舞台受重用。夯实党建工作基层基础。把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基础工作作为关键,突出政治功能,因地制宜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形态、新模式,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抓好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重视选拔培养基层干部,形成一支双强型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党员管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引导党员干部当好勤务员和店小二。加强纪律建设,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落实监察体制改革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大工程,打造廉洁政治三清示范区。

  (作者为徐州市委书记)

  我的学习笔记

  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人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参加了第三期省管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通过认真听取专家授课,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核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九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过去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一切都源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为全党掌舵。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形成了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主心骨。这是一个核心强、班子强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风貌的领导集体,熟悉各方面、各领域工作,政治立场坚定、学历结构合理。特别是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围绕“立规矩”的主题,确定了新班子工作的大原则、细规则,其中有一个明确要求,就是政治局委员每年要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以此促进“关键少数”的核心凝聚力、政治影响力、政党执行力持续增强。

  “思想指引方向”,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把这一思想作为灵魂和主线,是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把这一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九大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必将深刻影响党的建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必须牢牢把握“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把准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切准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也为继续谱写中国梦的辉煌篇章提供了根本指引。

  “目标筑就梦想”,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勾画了强国复兴的总蓝图和时间表,昭示了我国发展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催人奋进。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表明了我们党具有强大的政治能力和深邃的政治眼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非常契合。我们走过独立自主,走过改革开放,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新的辉煌时,民族复兴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奋力前行。

  “党建决定未来”,党的十九大把“党领导一切”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正式写入党章,为长期执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领导一切,首要的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从中央政治局抓起,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如磐石的决心。只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不懈改作风转作风,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长期执政的根基必将进一步巩固。

  (作者为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三做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委省政府“1+3”新功能布局中,淮安划入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淮安应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首先,要确立高标准的生态定位。

  建成为高标准的生态产品供给区。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持续提升地表水水质优良的比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建成为高能级的绿色产业集聚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绿色产业优势集聚,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建设创新引领、结构优、高能级、富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聚区。

  建成为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基地。突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产业定位,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区域优势园艺基地;坚持以优品种、调结构为先导,建设规模畜禽基地;全面开发地方种质资源,做强特色水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动旅游富民。

  建成为高定位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格局。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空间。统筹人口和城镇化进程,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尊重自然格局,严格保护城市及周边自然山水资源。加强沿运河、环湖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特色风貌。

  其次,要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生态农业,突出淮金线、黄河故道等产业带,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一是围绕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效率。二是发挥边缘效应,提升资源循环规模。三是充分重视现代种业,抢占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四是坚持农业科技支撑,完善淮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设。

  着力发展生态工业。一是提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两大产业,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三是改造发展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大力提升生态服务业,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

  此外,要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把生态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强力推进。二是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制定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三是全面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好绿色发展的行动路线图。一是市、县(区)政府制定本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绿色发展涉及的重点领域、形成指导本地区绿色发展的规划体系,三是完善规划配套政策,强化规划的约束和引领作用。

  加大资金支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支持生态经济发展。实行生态经济财政补贴政策,鼓励采购绿色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逐步开展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环境保护基金。

  健全人才政策。舍得下更大本钱更大力气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一批高水平技师、工匠。加大基层环保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提升基层环保人才队伍素质。

  严格考核监督,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开展绿色发展评估研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体系,加大对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在考核监督中坚持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

  (作者为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学思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武进干部群众的普遍认识和价值追求。近年来,武进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全力破除武进生态环境容量的天花板,加快把武进打造成生态保护引领区。

  突出科学规划,构建生态保护新体系。围绕建设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委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生态保护引领区规划实施方案》,构建了30项指标体系,其中,引领性指标15项、基础性指标15项,明确了6大战略目标:一是优化三类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加速转型升级,实现苏南模式绿色升级;三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彰显江南水乡水活力;四是强化环境治理与风险防范,补齐环境短板;五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打造美丽宜居家园;六是健全制度体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按照方案规划的战略目标,武进区将推进实施7大类共102项工程,吸引各类资本总投资不少于200亿元。

  突出环境容量,提高要素利用新水平。一是治污染,减排放。以严格落实全省“263”专项行动为主抓手,预计全年减少煤炭消费13万吨,关停化工、电镀、印染企业240家,关停畜禽养殖场534家,关停物料堆场305家。上半年,武进PM2.5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8%,全区各项环境指标均明显改善。二是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积极倡导清洁生产方式,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高新化、绿色化方向攀升,不断提升环境要素的利用水平,确保武进全要素生产率迈上新的台阶。三是建工程,拓容量。三年中,武进将投入6亿元实施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投入10亿元实施污水主管网支管网建设工程;投入6亿元实施全区河道清淤工程;全面增强污染源处置水平,切实拓展生态环境容量。四是严准入,修生态。严守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全力打造环太湖、环滆湖生态保护圈。

  突出改革创新,打造生态建设新机制。一是整合行政力量。专门成立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将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太湖污染防治、“263”专项行动三个办公室整合归并,有效整合各种行政力量。二是创新建设模式。首次采用“国企+民企”项目联合体的建设模式,今年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在全省领先。到2019年二期工程完工后,武进将实现辖区内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实现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三是激发社会参与。武进积极落实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要求,特别是首设企业河长,特聘数十位知名企业家担当河长,为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发挥了突出作用。

  突出以民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一是做到人民群众认可。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污企业、黑臭河道、畜禽养殖场、绿地公园等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第一时间整治到位、建设完成。二是发挥社会群体力量。积极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案件,创新组建区级专职环保媒体监督组织,组织群众性生态环境监督小分队,为主要河道、公路等生态廊道配齐民间河长、群众路长。三是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共享单车、共享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引领区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环境美则生活美。武进将通过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切实推动生态保护刚性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再作新贡献。

  (作者为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

  编者按

  今天,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时至今日,我们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曾经的暴行?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去处理抵赖的杂音?我们该以何种面貌去创建和平的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本期《智库》以“和平”为题,与读者一起悼念、铭记、祈愿!

  记忆历史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大量的事实和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并且是任何人否认不了的。它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忘却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民记忆历史,正视历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目的不是纠缠历史旧账,而是要通过对大屠杀事实的科学认定,求得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共同总结历史教训,避免历史重演,丢开历史包袱,共同面向未来。中日两国不仅在经济上应该相互支持,互补双赢,而且在政治上亦应密切友谊,共同开创亚洲的新局面,为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贡献。

  ——张宪文(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

  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凝结为民族共同记忆,化为促进国家整合的社会资源,对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构建为中国人民、并进一步构建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却不是为了煽起悲情和仇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从侵略战争造成的苦难中走出来,把南京大屠杀的民族记忆化为追求、维护、捍卫世界和平的机制和动力,是中国在历史问题上对人类社会的又一个创造性贡献。

  ——张 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

  链接

  联合国:2005年决定将每年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美 国: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每年的12月7日定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以强调勿忘国耻,纪念死伤将士。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是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节日,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定在5月9日。俄罗斯独立之后保留了这个节日,并改称为胜利节。

  以色列:1959年以色列将犹太历尼桑月的27日(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定为大屠杀纪念日,悼念被屠杀的犹太人。

  波 兰:1996年,波兰将每年的苏联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日的1月27日定为纳粹屠杀受害者纪念日。

  德 国:1996年,德国将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今年9月22日,美国旧金山市接受了在圣玛丽广场设置象征“慰安妇”问题的少女像,这件事引发日本强烈不满,11月24日日本大阪市宣布解除与旧金山市长达60年的友好城市关系。这件事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接见南京访问团时,直截了当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不存在的,而名古屋正是南京的国际友好城市。作为强烈抗议,南京解除了与名古屋市的友好城市关系。南京此举,是以历史真相为重,以国际公平正义为证。而今大阪市与旧金山市解除友城关系,则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甚至强词夺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指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对二战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日军“慰安妇”制度是一项残忍地将女性掠夺为“性奴隶”的制度,是一种严重的国家犯罪。今年,中韩等国付出巨大努力,希望将“慰安妇”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将这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为侵犯人权的制度变为人类的警示记忆。但在此过程中,日方多次加以阻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加压力,甚至扬言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种妨碍历史真相传播,甚至在历史已经过去近80年的时候还不能正视的态度,给世界和平带来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也为世界提供价值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意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建立记忆共同体,从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纪念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纪念性地标,也是凝固的不惧任何风吹雨打的记忆地标。这座固化的“记忆地标”,向世界展现了南京大屠杀铁的事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并让记忆传承久远,成为记忆共同体建立的物质形态。除了利用展览展示这段历史,我们还组建了专门的机构研究这段历史。1995年我们成立了学术型的机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2016年成立了智库型的机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在记忆的长河里,我们不断打捞,打捞历史真相,打捞历史认知的良心。我们始终认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应该在世界史的范畴内来认知,这段历史记忆不是一个城市独有的,也不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它是属于人类文明史的,是属于全世界的共同记忆。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成系列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国家档案局影印出版的《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也已面世。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建立记忆共同体方面,很多国际友人和专家学者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以直面历史的态度,成为建设人类记忆共同体的拱顶石,成为记忆共同体建设的人际形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没有国家、没有个人例外于这个世界大势。在这样的潮流之下,闭着门说话是不合时宜的。历史也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掩盖或者遮挡都无济于事。换言之,历史的大众化是历史最后的存在形式,一切史学都将变为公共史学,建立公共史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人类记忆共同体的过程。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但纵然是在和平时期,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始终保持对历史的痛感,绝不因时间长久而淡忘,绝不因当下和平而忘危。今天,我们再次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通过这一国家仪式,我们在缅怀死难同胞、寄托哀思的同时,也衷心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坚守正确的历史认知,建立记忆共同体,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为人类长远的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和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南京作为国家公祭日的举办地与国际和平协会认定的“国际和平城市”,在和平学研究、和平理念传播与和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应充分发挥本土和平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和平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推进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轨,在传播中华文明和平理念、发挥国际和平城市功能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用和平文化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首先要加强南京大屠杀遗址保护。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立碑、修缮与环境整治。不仅要树立纪念碑,还要建立相关雕塑与纪念场馆,建设一批与和平相关的硬件设施。其次是围绕和平文化来规划城市建设和布局。在建筑风格,街道、园区、景点命名等各个方面,坚持以和平文化为主题,体现和平文化特色,形成独特个性和比较优势。如建设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和平公园、和平广场、和平纪念碑及以“和平”为命名的道路、桥梁等,为和平教育、和平交流等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广阔的空间。在彰显南京受难历史的同时,烘托和平气氛,强化“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主题。

  深化和平学研究,为构建国际和平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和平学研究与交流。整合和平研究力量,成立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团体。创办和平学专门期刊,定期召开和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外开设和平学的高校联合培养和平学方面的人才,加强和平学研究与交流等。二是开展多层次的和平教育与普及。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在学校开设和平学课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可以文艺活动、通俗读物等浅显易懂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和平知识。在初中、高中阶段,可开设《和平学》选修课,增进青少年对和平的认知。在相关高校内开设和平学课程,设置和平学专业,面向国内外培养从事和平事业方面的中、高级人才。

  构建国际交流新平台,塑造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形象。一是创办“南京国际和平文化节”,表达和平的主张,构建起对外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速推进南京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轨。二是成立民间和平组织。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民间和平组织,增强与国外和平文化交流。打造一支和平演出队伍、一批和平使者、一批和平学校、一批和平家庭。通过创作和平歌曲、编写和平故事等多种和平活动,扩大南京和平城市建设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打造世界青年体育、文化与和平论坛等新载体。发挥南京的文化资源与优势,在世界青年人中开展相关活动,注重世界青年人间的文化交流。四是将和平教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整合和平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和平文化”主题旅游项目。

  营造多元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推广和平城市品牌。一是推进地方政府公共外交。地方政府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对世界上正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积极沟通。二是推进地方人大政协公共外交。地方人大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工作,与外国地方议会等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是为整个城市外交服务的一条重要渠道。地方人民政协是增进城市和世界其他城市人民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独特优势。三是推进民间团体公共外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发挥好民间团体在外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国际城市间开展友好往来与务实合作。

  (作者为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80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在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忘却的创伤记忆。然而,日本右翼分子却不断挑起事端,甚至公然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虚构”。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美化侵略战争、淡化战争暴行的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进行删减。日本“教科书事件”不仅遭到日本正义人士的反对,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各界纷纷呼吁“把南京大屠杀血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在这样的形势下,198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工建设,并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开馆。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市举行的首次公祭仪式意义重大,它开了公祭悼念抗日战争中的牺牲者和死难者之先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的公祭仪式,具有明显的文化记忆符号特征,它承载着南京这座“悲情城市”的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诸多惨案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不仅是南京人民的创伤,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创伤。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同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首次国家公祭的举行,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对后人的警示和启迪,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更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忘惨痛历史、铭记深刻教训的国家和民族意志。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交流,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坚定决心。可以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已经从南京的城市记忆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行,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的经验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汲取,历史的教训也需要全人类共同反思。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创伤记忆,不应局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之内,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使南京大屠杀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

  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大屠杀从国家和民族记忆向人类记忆迈出了重要一步。新理念、新认知和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和历史记忆的方向。

  南京大屠杀从城市记忆到民族国家记忆,再迈向全人类共同记忆,反映出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和对其本质的深层次理解,这种不断深化的历史认知和本质理解,顺应了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时代潮流。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汲取,过去的战争暴行需要深刻反思,铭记历史,就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已经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也不应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终结点,而是迈向人类共同历史记忆的新起点。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大屠杀迄今已经过去80年,随着幸存者的相继去世,这段惨痛历史已逐渐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南京大屠杀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记忆,其所承载的对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坚持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核心与最终目标。国际和平城市的构建必须以和平理念为基础,而和平理念的形成和强化则必须以持之以恒的历史教育为前提。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是培育南京热爱和平的城市品格的根本途径,对于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实现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构建,需要正确引导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中的负面情感,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构建情感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区分仇恨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罪恶实施者的仇恨和对罪恶行为本身的仇恨。在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应将人们对罪恶实施者的仇恨引向罪恶本身,避免对罪恶实施者仇恨的泛化。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应客观、严谨、理性地进行南京大屠杀研究,这种客观严谨和理性的研究,本身就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最有力的批驳,而不能成为简单的情感宣泄,甚至将矛头转向普通日本民众。

  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构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必须转化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呈现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历史叙事模式。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历史叙事长期以来具有简单化倾向,即以日军暴行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但是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牢记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在大屠杀历史教育中,需要让人们了解的不仅仅是日军的残暴,还包括这些史实以怎样的历史话语呈现出来,或者说历史话语为什么会以今天的形态呈现。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暴行叙述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构建立体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叙事是今后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重要方向。

  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构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必须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育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树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意识。作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伤痛,更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创伤记忆。为了捍卫人类尊严和正义,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人们突破地域和特定社群的局限,超越民族情感,将局部利益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加以考量,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构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应将以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教育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延伸,实现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社会长效机制,为构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特殊性及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等特点,仅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正确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纳入公民终身教育的范畴,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建立社会长效机制,同时以建构南京国际和平城市为契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构建南京大屠杀和平教育的国际合作机制,促使世界人民为维护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共担责任。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

  白晓东 绘

  系统化思维

  这是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强调和倡导的思维方式。2014年,时任陕西省长的他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的署名文章,完整阐述了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的要求,认为顶层设计是核心、问题导向是基点、综合平衡是灵魂。

  “链主”驱动

  链主,指的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整个供应链或者供应链中的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链主”驱动,就是引进或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或“链主”企业,并通过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其发挥优势,引进、投资或孵化产业内有竞争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及项目。

  12月7日,《人民日报》针对北方个别地方急于推进“煤改电(气)”,结果煤下去了,电(气)没跟上,导致部分群众冬季取暖出现缺口的现象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调适、完善,也都不是一触即发的突然变化,也都有一个深谋远虑、不断调整的过程……应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照应好政策实施的每个环节,充分考虑各方诉求,体现人文关怀。惟其如此,才是真正对政策负责、对老百姓负责。”

  这个论点,直接指向的就是社会治理中出现的一个问题:线性思维。所谓线性思维,就是简单“由A得到B”,认为要达到B目的,那么只要把A做到就行。以前有一款电脑游戏叫《模拟城市》,玩家在电脑地图上做规划、放建筑,鼠标一拉,一点“执行”,马上就能呈现出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或者叫“游戏逻辑”。在游戏的虚拟社会里,元素是“数字”和“程序”,他们没有个性也没有感情,完全按你的路径去执行命令,精确呈现出你想要的效果。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元素,则是一个个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每个人的诉求也不同。如果面对这些活生生的人,还是运用线性思维,以游戏的逻辑去治理,那么个体的境遇就会被忽视,个体的诉求就会被曲解。

  我们追求绿水青山,就必须治理污染源。烧煤取暖,的确是重要的污染源头。要环保治理绩效,“煤改电(气)”确实是个长期有效的手段。但是如果陷入了“线性思维”,把这个治理工程简化到“只要在最短时间内把煤都改了电,环境就会马上变好”这样的逻辑里去,完全不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硬件水平和群众的个人诉求,那么出现取暖缺口几乎是肯定的。

  好经为什么会被念“歪”,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线性思维在作祟。所以,科学的社会治理,不仅要有好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也需要一流的执行水平。执行水平是否一流,就是要考验把政策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考验对公众每个细节诉求的熟悉程度,考验对现实生活影响的掌控程度。

  得诺贝尔奖的顶尖理论经济学家,也经常预测不准股市。社会治理是扎根于实践中的社会工程,不是简单套用理论逻辑就能得到圆满结果的。现在,“线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某些地方的社会治理主管部门,也存在于社会舆论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比如前段时间特朗普宣布美国减税,一些媒体舆论听到“减税”二字就草率地叫好,认为这将让美国国家更强大、企业更有活力、人民更幸福。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产生这么简单的线性结果,那么世界上哪来如此复杂的国家竞争,哪来那么多的政策争议?这样的思维对社会舆论的误导作用是很大的,同样需要我们警惕。

  “线性思维”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反向证错”。逻辑学有个“逆否原理”,如果A能得到B,那么反过来,非B就能得出非A。如果在社会治理中任由“线性思维”当家,那么很多好的政策就会被“误伤”。比如“煤改电”,本身的政策方向并不错,但是因为在执行中出现了操作问题,少数地方环境在短时间内没有改善还影响了群众生活,就有人通过这个结果,反过来否定“煤改电”这个政策的合理性。如果照此推理,那么“煤改电”还真的应该质疑了?这是一个逻辑陷阱,一旦跳进去就不可自拔。显然,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这种思维陷阱在形成政策共识方面的危害极大,更需要我们警惕。

  社会治理面对的环境,是由有血有肉、诉求各异的“人”组成的,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于活生生的各具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社会治理必须远离游戏拉鼠标式的“线性思维”。十九大报告里那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点出了社会治理的精髓,值得好好学习领会。 李 军

  评论园

  据报道,前些天,考研名师张雪峰有关求职“潜规则”的言论惹怒了一众网友,他表示招聘时很讨厌应聘者问五险一金和加班费的问题,他认为那是没啥追求的表现。除此之外,一直以来,面试被刷的奇葩理由更是层出不穷。

  《中国青年报》:平心而论,用人单位在不违背劳动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企业都有自身情况,可以自由选择应聘者。但是,有些过于奇葩的要求,很难从中理出与工作能力相关的逻辑链条,只是用人单位的“大开脑洞”,甚至面试官个人的“内心大戏”,就让人未免有些不忿。比如询问五险一金和加班费,何以就是没追求,温饱难道不是人生的基本追求?

  再评:招聘公告,张口就说“不要简历丑的”,何其偏见、傲慢而武断。企业出示包含歧视的招聘启事,也许可以规避法律约束,但是对企业来说并不光彩。这类歧视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上各群体间形形色色的认知偏见。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应主动消除偏见,以人为本,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同样要倡导包容、多元,相互尊重。

  一评再评

  观点1对1

  针对近期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业造成的押金难退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开约谈了市场上规模相对较大的共享单车企业。涉及摩拜、ofo、永安行、优拜、哈罗单车、拜客出行、小蓝等7家共享单车企业。中消协建议共享单车企业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必须首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免押金模式并非中消协首次提出,各路专家学者、公共舆论、监管部门等都对共享单车的押金管理模式进行剖析,其中公认免押金模式最为妥当,能够根除押金模式衍生的各种问题。

  目前并无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共享单车行业必须免押金,加之中消协的建议并没强制效力,免押金模式能否被共享单车平台普遍接受,则就是悬念了。事实上,此前已有部分平台在启用免押金模式,但并非针对所有用户,而是仅针对部分城市用户开放,且芝麻信用指数需达到一定标准。名义上实施了免押金模式,可实际上范围太小,绝大部分用户无法享受,也就聊胜于无了。

  将免押金模式未全面实施归咎于平台身上,也是不合理的,免押金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就是信用制度,需要有完备的信用体系为依托。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并未健全,公民个人信用信息尚处于采集阶段,缺乏全国统一的信用平台,造成个人信用指数评估和处罚相对困难,目前平台大都以芝麻信用为参考,覆盖面达不到全国范围。

  因此,要想共享单车平台全面实施信用免押金模式,就要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以及相应的惩罚机制。这需要政府来推动,并形成法律条文,从而有法可依,方便执行。而且现实中,确实有部分用户缺乏诚信,违反协议乱停放、损坏单车、逃避交通违章处罚等,如果平台不收取押金,这些损失就无处索讨。

  显而易见,在短期内押金模式不可取消,只能采取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逐渐开放更多城市免押金,通过一定的过渡期,再扩展到全国范围内。由此可见,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也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了推动性作用,此前大众对个人信用的意义和用途并不了解,针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的舆论争议,则达到了宣传普及的效果,让大众认知到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可以此为契机,加速信用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信用免押金模式尚未全面实施之际,平台依然要保留押金模式,如此就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押金的收取、管理、退还等相关标准,建立押金、预付款的第三方托管制度,以防范平台滥用、挪用用户资金。 浙江 江德斌

  最优选择是建立“行业准则”

  共享单车在跑马圈地过程中,押金问题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此产生的不只是押金退还不及时的问题,更有对共享单车模式性质的质疑。共享单车的确给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如果这种便利是建立在押金融资功能的基础上,显然这种服务只是外壳,利用押金沉淀的金融衍生功能才是目的。毫无疑问,这既可能加剧押金兑付的信用风险,也会导致服务难以持续。这些问题在今年一些共享单车倒闭潮中都表现了出来,同时,许多共享单车的运营维护与管理滞后的弊端正在显现。

  押金的初衷是一种信用制约机制,但押金机制本身更有利于平台商家,加大了消费者消费的信用成本,使得共同的信用风险制约具有不平等性,增加了消费的交易成本。如果只从防范信用风险来看,其实有更多低成本的好办法,如对消费者信用进行第三方评分,由第三方平台提供信用担保,实行免押金服务,或者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风险担保,用户账户沉淀一定额度资金可接受多行业、多平台的免押金服务。而在这方面,一些支付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如芝麻信用推动的先看病后付费的服务。这意味着,共享经济免押金在技术上已经不是什么问题,通过市场合作就能得以实现。

  共享单车发展带来押金的讨论,归根到底还是共享经济到底是做服务还是做融资的定位博弈。不否认运用押金沉淀的金融衍生功能,有利于刺激资本与服务的进入,但容易成为买椟还珠的游戏。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需要的还是便利实惠的服务,共享经济如果想健康发展恐怕还得把心思都花在精细管理与服务上。

  免押金模式现实可行,不乏社会共识,甚至不乏规则共识,许多城市出台的共享单车管理规定都在提倡实行运营的免押金管理,当然这只是软约束,包括中消协约谈共享单车平台,强调的也只是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权益。显然,行业的自觉是社会的期待,希望平台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摆脱和放弃对押金经济的依赖,回归到服务的精耕细作上来,在共享共赢上更进一步。

  湖北 房清江

  过去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中国大城市变得富有。中国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相对贫穷。但中国经济奇迹的好处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中国需要这些地方的消费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传统上主要靠工厂和基建,政府正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多亏了中国的数字化革命、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对新公路和铁路进行投资,远离大城市的中国老百姓能响应政府的号召。中国的许多偏远地区正在赶上富裕的大城市,他们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国内其他地方建立更广泛的经济联系,这对中国经济乃至全世界有潜在的长远利益。繁荣的迹象在中国一些城镇的汽车城里随处可见,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厂商,都在这里搭建的大型展厅里争夺客户。新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让把工厂和其他业务搬到中小城市去变得更容易,这将让公司在降低成本上得到好处。这些好处并不只限于纵深地带的主要城镇。农业生产也在变得更大型、有效,而且利润更高。

  环球网

  深呼吸

  在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成为当仁不让的热门话题。此次互联网大会必将成为分水岭,加速人工智能元年的到来。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手机等,这些带着“智能”标签的产品已经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展开了一系列攻势。使用一把装有蓝牙功能的体重秤,真的可以掌握你身体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使用智能手环,真的可以掌握晚上的睡眠质量、运动状况?消费者被引导得云里雾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其实,一个合格的智能产品要具备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例如,一款空调,是否可以根据主人的体温以及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正确的室内温度;一款冰箱,是否能够认知自己内部空间的食材提供保质期信息。智能时代的长期目标之一,就是追求智能设备与人的无障碍的贴合交流。尽管中国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百度大脑、无人驾驶等项目也体现了较高的研发水平,但大多企业还处在追赶阶段。需要谨记的是,人工智能前景美好路却遥远,应当靠真真正正的创新和扎扎实实的努力。

  环球网

  深呼吸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软件,可能大多数人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打开某个APP。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

  做软件的人总是希望把互联网作为平台,来研究软件。软件的形式也因互联网发生变化,形态从传统的拷贝行为变为软件服务,等到后期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促成APP的诞生,整个软件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及其延伸,正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模式,人-机-物的融合。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泛在化、智能化趋势蕴含了人-机-物和谐发展的愿景。当前,正在兴起信息化的第三波浪潮,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我命名为智能化阶段,在这个新的环境下,人机物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海量的资源。面对海量资源和应用需求形态多样这两个特征,人机物融合需要新的平台环境。

  软件定义的真正落地,还是在云计算平台里面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什么,是管理硬件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一种系统软件,即向上提供公共服务,向下管理资源。如果从操作系统视角来看软件定义,操作系统是软件定义的“计算机”,从软件研究者的视角,操作系统体现了“软件定义”之集大成。

  在我的理解看来,软件定义的技术本质就是把过去的一体化硬件设施打破,基础硬件及其虚拟化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管控软件控制基本功能,提供更开放、灵活、智能的管控服务。

  软件定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的机遇就是软件定义一切。人-机-物互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是不是最终能做到万物皆可互联,一切均可编程呢?这就是软件定义给未来世界达成的目标,也就是我们的机遇所在。我们看到软件定义的本身进一步泛化和延伸,我们要软件定义我们的物理世界,再进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行业、我们的校园,从单一的资源管控到人、机、物融合环境下对各种资源全方位的互联互通。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能是当今的热潮,但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认为处于数据驱动的算法智能阶段。软件平台如何提供“通用”的智能应用支撑,并允许按需深度定制?是否会出现面对AI的操作系统?我想这个也可以通过平台的方式去实现。软件技术在新一轮革命技术中毫无疑问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新一轮制造革命需要实现“硬件”、知识和工艺流程的软件化,进而实现软件的平台化,本质上即“软件定义”。随着人机物的融合,软件定义的挑战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体系结构设计决策,系统质量,系统安全,更轻量的虚拟化,从原有系统到软件定义系统平滑过渡,高度自适应智能软件平台。

  体系结构设计决策,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比如如何确定受管元素的合理“粒度”和“层次”等。系统质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何降低“软件实现”的复杂性和故障率,有效定位故障以保障可靠性等。系统安全,对硬件资源管理可编程带来开放性、灵活性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更轻量的虚拟化,大量的新设备产生,现有以虚拟机为单位的技术过于重载,难以满足性能和实时性要求。从原有系统到软件定义系统平滑过渡,需要做新的软件管理系统,以及面临的人力、时间、经济、风控等因素。高度自适应智能软件平台,从软件人追求的目标来看,是一种更为高度自适应的智能软件平台。我们追求的理想方式是,软件平台具有预测和管理未来硬件资源变化的能力。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瞭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