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创新融合 特色发展展现“扬州作为”
2021-05-26 08: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安琪 李鑫津  
1
听新闻

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全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铁高速互联,跨江大桥加密,城际协作密切。而宁镇扬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之一,作为其中重要一极,扬州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坚定胸中要有一盘棋,落子要谋先手棋,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立足自身条件,在擅长领域抢占“C位”。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说,放眼长三角一体化,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切实增强“一盘棋”思想,既立足扬州实际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着眼区域发展合力做好“大家的事”,着力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扬州作为。

互联互通,共建交通“通勤圈”

去年12月11日,五峰山长江大桥建成运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当天上午10点01分,一列高铁列车载着满车的旅客和融合发展的希望从新建成的扬州东站向上海方向疾驰而去。这一刻,对于460万扬州人民来说是值得铭记的历史一刻。

连镇高铁,北起连云港,向南经淮安、扬州,跨过长江后到达镇江,北段连接陇海铁路、青连高铁和在建的徐连高铁,中部接徐盐高铁、宁启铁路,南端与沪宁城际铁路相连,成为贯穿江苏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连镇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扬州脱下交通“边缘城市”的枷锁,一跃成为国内重要“门户城市”,为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交通强则国强,交通顺则百业兴。交通运输既关系高品质生活,又关系高质量发展;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支撑,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引领。夏心旻曾表示,扬州将以宁镇扬一体化为支撑,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大三角”“小三角”联动发力中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重点打造通勤交通网,加快连淮扬镇高铁、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马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着力构建宁镇扬半小时“通勤圈”,深度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今年2月,扬州召开2021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会上透露,2020年扬州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0.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扬州市计划投资136亿元,统筹推进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等28个重大交通项目。

一体发展,交通先行。到2025年,扬州市计划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85亿元,重点实施52个重大交通项目,创成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城市,加快实现“9631”交通圈,即:90分钟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内所有设区市,60分钟通达宁镇扬主城区、主景区和主枢纽,扬州中心城区至县市、乡镇到高铁站30分钟到达,区域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北沿江高铁、扬镇宁马城际引入扬州东站,打造“站城融合”全国示范枢纽;实施扬泰国际机场扩容升级工程,打造长三角“旅游门户机场”。

扬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点城市,要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今年,扬州将实施航运效能提升、运河文化展示、绿色生态廊道、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示范区等工程,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扬州段工程。大力推进金宝航道、盐宝航道整治工程等前期工作,构建“五横两纵”高等级内河干线航道网。

创新驱动,共建产业“科创圈”

今年4月,上海鹍远基因癌症早筛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在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建成后,可形成年产1000万以上人份肿瘤检测试剂盒、1000多台荧光定量PCR仪的生产能力,成为扬州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极。

项目顺利落地背后,是扬州主动对接上海,承接上海产业资源的“溢出”效应。近年来,扬州坚持把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市招商的重点区域,密集开展了长三角招商周、对接上海产业转移双月招商、对接上海百日招商等招商活动,并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地区设立了51个招商驻点,各级领导多次带队前往重点城市进行招商推介。

建立招商大使制度,是扬州深化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招商工作重要举措。去年以来,通过1200多名招商大使主动牵线搭桥,使得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期间,180个重点项目、千亿投资“下扬州”。夏心旻表示,建设“好地方”扬州,产业是基础,经济是后盾,要坚持把“强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好项目引进门,如何才能留得住?坚持产业是根本,环境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扬州打出一套“组合拳”。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围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业,壮大发展新型显示、航空、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放大601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智能微系统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扬州中心、哈工大机器人科创中心等平台效应,瞄准航空航天、微机电、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

“借助区域发展优势,核心不是与区域在传统路径上同质竞争,而是转变发展思路,确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人文优势,选择创新发展路径。”哈工大机器人(扬州)科创中心副主任寇江伟说,扬州是长江、江淮两大区域生态走廊节点,在区域中拥有相对优越的生态人居环境、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有的文化气质,为扬州培育发展创新经济、带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便利共享,共建民生“幸福圈”

“三城一水间,孪生宁镇扬。”200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之一,十余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宁镇扬三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等领域全面加强合作,区域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市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刘欣宁,家住扬州,在南京工作。对于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她感受颇深:“以前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没现在多,堵车是家常便饭。现在开车或坐车,快的话一个小时就到家。另外,扬州人到南京看病也方便得很,线上挂号,去了就看,医保报销也是一网联通。”

只有拥抱宁镇扬一体化,才能更好融入长三角。在去年7月召开的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上,夏心旻提出,要把扬州工作放到长三角一体化这个“大三角”和宁镇扬一体化这个“小三角”中去定位和谋划,主动跨江融合,积极参与合作,在宁镇扬一体化中坚决扛起扬州责任、贡献扬州力量。

公共服务,作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指标,最能体现融合发展的程度。近年,省人医与扬大附属医院合作成立江苏省肝胆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扬州分中心、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扬州分中心,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签约揭牌。扬州挂号网与南京智慧医疗公众健康平台实现连接,异地就医门诊结算系统已与上海、浙江联网,异地就医备案程序进一步简化,刷卡实现实时结算。截至去年11月底,扬州居民在沪浙皖地区门诊累计结算30487人次,医保基金支付金额259.15万元;接收沪浙皖地区居民来扬就诊结算2496人次,医保基金支付46.52万元。

幸福生活还需宜居底色。作为长江和淮河交汇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和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近三分之一。为护一江清水北上,扬州坚定不移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环境问题整治,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引江河整治、夹江生态中心等一批先导工程,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完成退渔还湖10.8万亩。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扬州的肯定,让扬州人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好地方”怎样才能越来越好?依托大运河,跨越扬子江,登上新高铁,立足宁镇扬,融入苏锡常,接轨大上海,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展现“扬州担当”。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