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
2021-05-25 06:4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陆威  
1
听新闻

记者 陆威

徐州市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静静矗立,巍峨庄严。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纪念塔旁,一条“支前小道”穿林而过。

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硝烟散去,江山如画,那生根于广袤黄淮平原上的淮海战役精神,依旧随着新时代的脉搏律动,激励着亿万同胞不懈奋斗。

“支前小道”,踏出人民解放战争的光明大道

淮海战役期间,不满18岁的宿迁姑娘朱永兰夜以继日地拉车推车,磨坏4双鞋子后,坚持光脚在冻土和烂泥上赶路,和队员们将3.5万斤大米送到了解放军宿营地;

河南夏邑支前模范王登祥冒着大雪推车运粮,双脚被冻坏,膝盖以下被截肢;

山东莱阳县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推着运粮小车跑遍了淮海战役战场,每到一处就将当地的地名刻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竹竿上。不到一米长的小竹竿上,共刻下山东、江苏、安徽三省88个地名,连起来长达3000公里……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曾如此饱含深情地回忆。

为纪念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作出的巨大贡献,淮海战役纪念馆根据当年战场上人民支前运输的场景,在纪念塔旁还原出一条“支前小道”。

这条蜿蜒曲折的支前小道记载着无数动人故事,路边停放的小推车,也已成为淮海战役的一部分,让人们仿佛看到一队队民工、一辆辆小车、一列列担架队奋力前行,感受到那场战略决战的恢宏气势。

1948年冬,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硝烟弥漫。人民群众筹集粮食、运送弹药、转送伤员,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吃糠咽菜,踊跃交公粮,共筹集粮食9.6亿斤。没有飞机、卡车和轮船,支前民工就用小推车推着粮食送往前线。”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婷说,靠人力推车跨越上千公里,原本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加之国民党军的飞机不停袭扰,很多支前民工需要趁着夜色赶路。

88万余辆推车、20.6万副担架、30.5万副挑子、543万支前民工……汇聚成淮海战役战场上动人心魄的洪流,也彰显着人民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所强调的: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解读淮海战役的“胜利密码”

淮海战役不仅作为经典战例被载入史册,更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彪炳千秋。解读淮海战役的“胜利密码”,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蒋越锋概括为“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这16个字。

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其大兵团作战的性质决定了部队需要统一的指挥。老兵赵英奇原本是中野4纵队通信员,他在回忆淮海战役时说:“党员就是有一颗火热的心,一切听党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绝对没有二话可说。”

淮海战役从发起直到最后胜利,“听党指挥”的信念贯彻始终。“解放军将士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命令,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换来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蒋越锋说。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好儿郎含泪送战场。”这首当时流传甚广的歌谣,成为百姓倾力支前的真实写照。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战役期间将士们实际消耗了4.3亿斤粮食,而百姓筹集了9.6亿斤粮食,依靠人民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团结协同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另外一个要素。蒋越锋说,战役需要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配合作战,没有坚强的组织纪律性、指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以及步调上的绝对一致,是无法战胜敌人的。通过自觉服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在组织上形成一盘棋,在力量上攥成一个拳,将士们以凝心聚力、团结协同的革命精神,发挥出了最大的综合战斗力。

“决战决胜代表了一种气概。它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一种英雄豪迈气概,也是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一种精神。”蒋越锋说,“在淮海战役中,‘听党指挥’是首要的,‘依靠人民’是决定性的,‘团结协同’是关键性的,‘决战决胜’的气概使得战役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淮海战役精神的新时代回响

2014年7月,淮海战役纪念馆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历史抢救采访工程”。采访组足迹遍布26个省份、63个县市,共9万多公里,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10人,征集文物史料1100余件,拍摄了大量宝贵的口述影音资料,记录下那段战火岁月背后的故事。

如今,翻开《图说淮海战役精神》,字字直击人心:

“我负伤以后,他们要抬我下去,我说除非抬着我的尸体下去。”

“伤员把生命交给我了,宁愿我死,也不能让他死。”

“民工抬着我,追兵来了,我让民工把我放下,民工说,要死就死在一块。”

亲历者的话语言犹在耳,淮海战役精神万古长青。

淮海战役已过去70多年,所蕴含的精神仍然焕发光芒。2020年,中国人民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蒋越锋感慨地说,“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精神,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再一次得到了生动诠释。“中国用一场‘人民的战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何尝不是淮海战役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激越回响?”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温瑞茂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听党指挥”体现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局部服从全局的需要;“依靠人民”要求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服务于人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凝聚民心是一个新的课题。要形成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协作,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温瑞茂说,“要有意志、决心和力量,一旦路线方针定了,那就要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力合作,以决战决胜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预定目标和工作。”

只有赓续精神血脉、厚植为民情怀,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才能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所说:“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记者手记

淮塔之下悟初心

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来到庄严巍峨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悟初心和使命。

由于淮海战役纪念馆正在进行闭馆改造、馆内珍藏的文物运至北京展出,工作人员向我们推荐纪念塔旁的“支前小道”作为此次采访的切入点。这条“支前小道”还原了当年老百姓为前线运粮的场景,还提供了独轮小推车供游人体验。

我也感受了一番当年老百姓运粮的艰辛。

将一辆木制小推车从仓库推到“支前小道”边上,也就是100米左右的距离。推着小推车上山路,因为是独轮,很难掌握平衡,稍有不慎感觉就会翻车。幸好车上麻袋里装的是稻草而非粮食,分量很轻,否则放在当年,以我这样的推车技术,肯定难以将粮食运到解放军那里。

当年,真实的“支前小道”崎岖不平,老百姓还要冒着敌人的炮火推车赶路……一时间,我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感触更深切了。

讲解员告诉我,淮海战役期间运粮的独轮小木车今日已不多见,仓库里存放的这辆是仿制的,轮胎也用的是橡胶轮胎,“真要是用木头轮子,那可就不是谁都能推得动的了。”

采访之前,我已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当亲身体验到小推车千里运粮的劳苦时,内心还是产生了巨大触动。不禁扪心自问,如今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无愧于先辈们当年的付出?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指出了答案。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