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作品公示
2020-04-22 09: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苏省记协推荐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作品《新华时论》,2020年4月22日至4月30日在中国江苏网公示。公示期间,如有不同意见,请向江苏省记协反映。

江苏省记协联系电话:025-58682819,025-58682807

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0年4月22日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新华时论

创办日期

     2006年1010

刊登周期

一周1-3

刊登版面

要闻版

语种

汉语

刊登单位

新华日报

 

作者(主创人员)

刘庆传

编 辑

双传学 李扬

自荐作品所获奖项名称

 

专栏

简介

《新华时论》是新华日报自2006年起一直坚持到今天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在新华日报读者用户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推荐

理由

该栏目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办栏持续时间长,发表评论多,优秀作品多。栏目自创办以来,刊载的评论中有8篇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民生实事不能沉迷“数字突破”》获一等奖,《未到尽头先调整 》《“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城市管理亟待走出整治思维》等获二等奖,《权力“烫手”才正常》《“强政府”应向何处“强作为”》《重视改革“慢变量”》等获三等奖。多年来,专栏每年见报评论均在100篇左右,但过去由于见报频率不稳定等原因,未能参评中国新闻奖。2019年,专栏以每周1-3篇的固定频率,在相对固定位置推出,全年共刊发评论160多篇。

二是舆论引导能力强,价值引领效果好,指导性强。栏目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想省委书记之所想”,又“思县委书记之所思”,既关注工作难点重点,又聚焦社会焦点热点,既有系统的策划,又有社会的来稿。2019年,专栏推出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推进科技创新”等系列评论影响巨大,多篇评论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从“卖农产”变“卖乡愁”中找机遇》《基层减负谨防“钟摆”》《重视消除改革的“温差”》《不能因为“干净”而丢了“干劲”》《品一品“盒饭院士”的将就与讲究》《城市治理不能让人“吓一跳”》等评论具有较强穿透力,彰显了党报评论的高度和深度。

三是社会效果好,领导批示表扬多,读者认可度高。栏目所载的《“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快答卷”更须“答长卷”》等评论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栏目两次获评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在江苏读者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签名:

2020417

 

初评

评语

签名:

   

联系人(作者)

刘庆传

手机

18652998723

电话

025-58681717

E-mail

13567601@qq.com

地址

南京市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

210092

仅限自荐

作品填写

推荐人姓名

 

单位及职称

 

电话

 

推荐人姓名

 

单位及职称

 

电话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期待多些“不讲排比的报告”》

发表日期

2019年1月8日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之所以称为“旗帜”,就在于评论代表着报纸的立场,表达的是报纸的观点。这篇评论紧扣当前文风学风中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敢于发声,彰显了党报评论的战斗力、影响力和穿透力。

文风事关党风民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先要文风政风抓起。针对当前文风当中愈演愈烈的“排比之风”,作者借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过度讲排比这一现象,批评形式主义的文风,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作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什么样的报告是好报告、报告能不能用排比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好报告的关键在于是否务实扎实踏实。作者指出,“不讲排比的报告”,不是说报告不需讲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是在文风、作风和政风上,不能浮华而要实些再实些。这一提醒及时、令人深思。

文章刊出后,迅速被人民网、中国网、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多家网站转载。《群众》杂志微信公号转载后,点击量迅速破万。被“办公室主任”微信公号转载后,点击量也过万。许多网友跟帖表示,这篇文章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文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作品标题

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发表日期

2019年12月26日

这篇评论对“大概率”和“小概率”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照;既有思维启迪,更有实践意义;不仅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还回答了“怎么看”和“怎么办”,充分体现了党报评论的高度、深度及其敏锐性、前瞻性。

201912月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身处大变局之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实际上日渐增大。危与机交织起伏,万变之中何以应变?正是本文的写作初衷。以今天的视角回头来看,岁末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黑天鹅”事件,无疑深刻验证了这一点。

这篇评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文章从如何理解“小概率事件”、如何避免“小概率事件”、如何清醒认识形势、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风险和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对党员干部如何于此关键节点,把握“危”于“机”,在“有守”和“有为”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江苏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2019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刊载日期

1月

期待多些“不讲排比的报告”

2019. 1.8

2月

春节激扬浓浓“家国情”

2019.2.9

3月

干部交流任职,“炼金”别“镀金”

(两会期间)2019.3.19

4月

既要整治提升,又要防“谈化色变”

2019.4.10

5月

“平板”代替不了“脚板”

2019.5.9

6月

破除“终身制”畅通“进出口”

2019.6.12

7月

从“卖农产”变“卖乡愁”中找机遇

2019.7.7

8月

多些“说走就走”的随机调研

2019.8.7

9月

自信让我们的中秋月更“圆”

2019.9.13

10月

品一品“盒饭院士”的将就与讲究

2019.10.10

11月

“科技悬赏”激活创新伟力

2019.11.8

12月

出台政策不能如此“拿来主义”

2019.12.10

 

期待多些“不讲排比的报告”

刘庆传

1月8日,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我省各地将陆续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开年工作看两会,两会工作看报告。各地两会开幕,工作报告写得好不好,人们非常关注。

什么样的报告才叫好报告?恐怕很难概括。陕西作家贾平凹在出席全国两会时曾经说道:“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显然,他在评论政府工作报告写得实的同时,也委婉批评了那些动辄“排山倒海”、硬凑排比句的报告以及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和形式主义作风。

无独有偶。几年前,某省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将把办实事纳入日常工作”“不刻意提‘十件实事’”。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不到十件硬要凑足十件,超过十件也只提十件,这也是‘因文害义’”,“求实不求十”,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

工作报告能不能用排比句?民生实事能不能讲“十”?应该说,关键仍在于是否实事求是。总的来说,工作报告、政府文件、领导讲话、公文行文不同于文学创作,最好能“天然去雕饰”,以质朴文风、平实语言凸显内容,不能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写工作报告,不是不能用排比,不是不能用“十”讲“十”,如果排比能够更好地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十件实事”皆实打实,则用了又何妨?问题是,一些地方在起草报告与领导讲话时,为了形式华美、对仗工整,动辄以华丽辞藻搞“排山倒海”,为了追求排比不惜生拉硬拽、生搬硬套,为了凑足所谓“整十”“整三”,不惜东拼西凑、削足适履,给人以强烈的矫揉造作、过度雕琢之感。贾平凹之所以评论“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舆论之所以点赞“求实不求十”,恐怕也正在于此。

文风反映作风,政风影响民风。工作报告实不实,反映工作作风好不好。若在报告、讲话、文章中过于重视形式,过于讲究对仗排比,就有可能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有的地方不把精力放到琢磨如何“干得精彩”,而是一门心思钻研如何“写得精彩”。为了“写得好”,不惜绞尽脑汁堆砌辞藻、构设排比,结果看起来形式工整,实际上内容空洞、毫无思想,可人们听完看完除了留下“排比很多”“辞藻华丽”“文笔很好”之类的印象,具体内容倒没怎么记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期待多些“不讲排比的报告”,不是说报告不需讲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是说不要片面“讲排比”“重排比”“唯排比”,是强调不要那种光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光讲究“怎么写”不讲究“怎么干”、光重视“说了什么”不重视“干成什么”的浮华文风和虚浮作风。说到底,就是在文风、作风和政风上,要实些、再实些。

文以载道,实干兴邦。召开两会,是过去一年工作成绩、新的一年工作打算的集中展示,也是各地文风会风、作风政风的集中展示。期待各地多出一些求真务实的好报告,把各项工作干得实些、再实些,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陈立民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指出,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最大限度化解存量、遏制增量,牢牢守住稳定、安全、廉政、生态这‘四条底线’”。危与机交织起伏,万变之中何以应变?大概率和小概率中蕴含的丰富辩证法,值得细细品读。

“小概率事件”不是“零概率事件”。事实上,不管可能性多么微小,只要样本量足够大,理论上来讲“小概率事件”就必然会发生。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的当下,风险本身更具复杂性、多样性、突变性和不确定性,“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实际上在日渐增大。

“小概率”背后,有“大问题”可循。客观来说,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有些是确实无法避免的,有些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但更多的则是可以减少或降低其发生概率的。比如,安全生产领域的小概率事件,本质上是抓安全生产的理念方法落后于时代要求;金融领域的小概率事件,本质上是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重视不够;政府债务的小概率事件,本质上是个别领导干部仍然怀有政绩冲动和“GDP”速度情结。

“小概率”,往往引发“大影响”。从美国次贷危机到股市崩盘,再到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一系列连锁反应,实践已经证明,一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有可能演变成巨大的“灰犀牛”危机。某种程度上说,一件事情的负面影响程度,是和人们的重视程度、应对程度成反比的。恰恰因“小概率事件”之罕见,导致人们心存侥幸或疏忽大意,而更易酿成大祸。须以100%的“大概率思维”,应对哪怕趋近于0的“小概率事件”,才能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涵养“大概率思维”,要不惜“杀鸡用牛刀”,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加强谋划,从细处着眼防微杜渐,有针对性地增强预警能力、适应能力和防控能力,及时发现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大概率思维”不仅是一种风险意识,更应运用于实际工作,拿出“大概率应对”,展现“大概率作为”。决策之前,要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评估;决策之后,要做好制度跟踪监管、排查漏洞隐患、健全防控机制,不断打牢制度“补丁”。更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从而降低顶层设计面临的“不确定性”公共风险。

当然,绷紧“风险”这根弦,并不是说要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裹足不前。今天,江苏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成绩弥足珍贵,发展任重道远。每前进一步都关系全局、牵动全身,必须坚守稳定底线,决不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问题;坚守安全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推动发展;坚守廉政底线,决不能以工作为借口破坏廉洁纪律;坚守生态底线,决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要在“有守”和“有为”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江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