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事实上,不光城市要推动,农村也要有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保障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农村地广人稀,垃圾问题似乎不如城市那么严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数据显示,在全国660多个大城市中,不少城市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农村,导致垃圾二次污染。对农村来说,如何防治垃圾围村、工业污染“上山下乡”,防止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转移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相较于基础设施完善、试点经验丰富的城市社区,广袤乡村的环卫设施还很薄弱,垃圾混放比较普遍。尽管传统农村家庭大多有自己的垃圾处理方法,对垃圾有一些分类措施,比如把可腐烂垃圾就地转化为肥料来使用,将可回收利用的纸品、瓶罐等集中起来卖到废品回收站。但总的看,这种分类还很原始、粗放、传统,离现代垃圾分类还很遥远。不少农民搞不清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要求,认识不到垃圾分类的意义,看不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对垃圾分类感到“陌生”,因而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推动农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和有序堆放习惯,必须结合乡村实际,考虑乡村特点,入乡随俗。要用简便易行的方式,推广垃圾分类办法,让村民记得住、上手快、用得好。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力度,扎好中小学教育这个扎口,引导农民学会和习惯垃圾分类,让低碳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比如,硬柴秸秆可以当燃料,烂水果下脚料可以沤肥还田,人畜粪便和灶灰等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建设沼气池,发酵处理还能变废为宝,产生清洁能源;不能及时处理的一次性塑料袋、零食包装、化肥袋、塑料薄膜等垃圾,如果散落田间、深埋地下,既会造成田地土壤肥力下降,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舌尖上的安全”;污水随意排放则会导致河流污染,对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这些都需要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在基础设施保障方面,要增加农村可回收利用垃圾回收站和回收箱等基础设施供给。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要把垃圾分类列入镇村干部的工作考核,真正做到有人干、有人抓、有人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倾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部署,当前要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对江苏来说,可抓住苏北农村住房改善的契机,在规划和建设中,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统筹推进,让垃圾分类也成为农村“新时尚”,真正让农民生活质量的“里子”和农村环境的“面子”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