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示④:鱼米之乡澎湃振兴活力
2018-12-04 07: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琼 朱新法 顾巍钟  
1
听新闻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一篇以《春到上塘》为题的报道,反映包产到户给泗洪县上塘公社带来的喜人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江苏经验”“江苏路径”“江苏模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现代农业,让8000万人端牢“饭碗”

  今年秋收过后,兴化市茅山镇种粮大户圣冬所把10台烘干机擦洗保养后,开进自家农机库。“有了这些‘洋玩意’,种田再也不用赶种抢收,从打秧、植保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种粮多年的圣冬所,对这些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感受强烈,“过去一人顶多种几亩地,产量不高人还累,现在一台植保机每天管种三四百亩,我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通过土地适度集中经营,培育种养大户,4.42万家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农业经营的中坚力量,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目前,我省已拥有联合收割机174954台、粮食烘干机25345台,分别是1978年的593倍、667倍。

  “江苏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经过40年的发展,‘三农’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厚实了。”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有关负责人感慨道,全省农机具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星半点”,增加到目前的11大类113种,总量达830万台,农机总动力4991万千瓦。我省还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9.3%,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介绍,粮食生产“鸟枪换炮”,让江苏8000万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多年来全省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左右,这对一个东部发达省份来讲很不简单。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在我省蓬勃兴起。

  12月1日,记者走进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大生现代农业园,只见上万个钢架塑料大棚连成一片,虽然室外阴冷,但双层薄膜保温草莓大棚内温暖如春,一派叶绿莓红。“棚内草莓为架式栽培,全部实现智能化节水灌溉。”谷里街道党工委书记丁邦清介绍说,作为南京最大的菜篮子基地,街道近年投入2亿多元建设2万多亩蔬菜基地,实现全自动精确浇水、精准施肥,既节约种植成本,又提升农作物的口感和质量,产出的菊花脑、甘蓝、青菜等源源不断供应主城区,亩均纯收入达5000元至1万元。

  不独谷里,高效设施农业已成苏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推动我省农业向市场化、高效化、生态化转变,现代农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产品供给数量和结构都发生根本性变化。从1978年到2017年,江苏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05.87亿元上升到3240亿元,从“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转向“米袋子”“菜篮子”协调发展,果蔬肉鱼类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改革开放初的4:1,降低至1:1左右。

  农村改革,让农民从“吃饱饭”到“奔小康”

  “回顾这40年的巨大成就,与江苏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息息相关。”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我省在农业农村领域推进改革,破除枷锁,解放生产力,创造江苏农业的辉煌。

  江苏农村改革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从农村基本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再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到确立“确权、赋能、搞活”的总思路,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0年前率先实行“大包干”的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是江苏农村改革发展的起点。“40年前,区域闭塞、水源匮乏、土地贫瘠,贫困成为西南岗的代名词。当年的改革,充分体现上塘人勇争第一、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上塘镇副镇长李帅说,2009年,垫湖村又对全村1.4万亩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平整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1.1万亩垫湖贡米基地、2000亩设施蔬菜基地、1000余亩碧根果育苗和苗圃基地。2013年,全村1460户农户住进小学、医院、菜场、超市、公园、银行等全部配套的康居小区。

  由40年前的“分”,变为今天的“统”,上塘农民实现从“吃饱饭”到“有钱挣”“奔小康”的转变。土地集中流转后,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集群,农户享受保底租金,还有二次分红。

  统分结合、适度规模、股份合作……近10年,我省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改革经验,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农民合作社总数发展到9.9万个,提出100亩至300亩的“江苏适度规模经营标准”,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江苏土地流转定价机制”,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实权、颁铁证”,至去年底颁证率达95%。不少地方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今年初,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游子山村将一块面积为14.5亩的闲置宅基地,租赁给一家旅游企业建民宿,580万元租金一次性交付,村里把这笔钱投到东坝镇工业园,购入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商业门面房出租。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有力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居全国省、自治区第二位。不少地方还利用土地流转,改造低产田,带动农户脱贫。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瓜娄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质量较差,流转费每亩只有350元。该村第一书记、南京市工商局干部王东引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全村近1万亩耕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每亩流转费提高到500元左右,流转费新增100多万元;村里将废塘、废渠改造成良田,新增耕地2000多亩确权到户后,村民因此新增100万元流转费,全村将整体脱贫。

  美丽乡村,让都市人有了“诗和远方”

  产业兴旺、改革发展的同时,我省农村面貌正发生着喜人变化。截至2017年底,全省所有村庄完成一轮环境综合整治,1万多个村庄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垃圾中转站、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现全覆盖。环境改善后,公共服务从城镇向乡村延伸,为农村“输血”,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达72.4%,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率为95%,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7%。环境面貌的改变,不仅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带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眼下虽已是初冬,但只要天气晴好,南京不少市民就驾车来到江宁区西南部的乡村休闲赏景,沿线的美丽乡村大塘金、黄龙岘、石塘人家,村村人气兴旺。“以前黄龙岘村最宽的马路不过3米,而且坑洼不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老百姓进个城都难。”江宁街道牌坊社区老书记陈崇新对黄龙岘的变化印象很深:“这几年,政府狠抓村庄环境整治,环境是一个天一个地,村里开办几十家农家乐,附近从龙乡双范、茶乡星谷到云水涧,开出一个个民宿村,城里人纷纷赶过来。”

  山水再好,也需资本点化。江宁区农工委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江宁农村经历三轮综合整治,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水村山郭”,吸引各路资本下乡投资,美丽乡村由点及面,整个农村变成“百花园”。今年上半年,江宁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美丽乡村贡献最大。

  鱼米之乡犹在,风景更加迷人。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干净整洁了、乡村特色彰显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在乡村大地串联成“康居乡村特色游”线路,从江宁“美丽金花村”、高淳国际慢城,到大丰“荷兰花海”、兴化“千垛菜花”,乡村旅游无一不火。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芬介绍,2017年江苏全年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接待游客总人数2.87亿人次,同比增长16%,全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总数达42万人左右。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途径和引擎,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 陈芬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面貌和社会结构,使凋敝的乡村重现活力,成为都市游客梦想中的“诗和远方”。11月底发布的《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提出,到2022年,全省要培育5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族群,建成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

  记者 吴琼 朱新法 顾巍钟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