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致敬改革者】常德盛:乡村振兴再立新标杆
2018-12-04 07: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仲勋 高坡  
1
听新闻

  常熟市蒋巷村村史馆内,“蒋巷村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图片展”刚刚完成布展,150多幅图片资料鲜活展示这个全国文明村的沧桑巨变,看得人心潮澎湃。

  数十年来,常德盛的名字和蒋巷紧紧连在一起。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蒋巷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狠下“绣花功夫”改水治土,实现了“农业起家”,其后又紧紧抓住乡镇企业发展机遇实现“工业发家”,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旅游旺家”,成功走出一条乡土中国砥砺奋进振兴图强的改革发展之路。如今,这个“老典型”又有了“新追求”——瞄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目标,全面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再立新标杆。

  富民强村:一干就是52年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就任蒋巷大队长时,面对的是当时全县最落后的穷困村。“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这位小个子书记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他带领全村100多户村民拿起扁担,挑起箩筐,疏浚河道,平整土地,填高地块。前后十多年里,常德盛带头,蒋巷村民靠着肩挑背扛,完成50多万方土方工程,建成良田1700多亩,硬是把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远近闻名的粮食高产区。1979年,蒋巷村秋季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最高田块亩产达1300多斤,成为当时江苏省粮食亩产超吨粮的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苏南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常德盛不再满足于当农业先进,他要带领百姓打好工业翻身仗,真正拔掉穷根。可是,兴办企业的道路并不平坦,没技术、没资金,又急于求成,不小心上了骗子的当,村里无端背上200万元债务。常德盛抹掉眼泪咬紧牙关继续干,他瞄准市场空白,建起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

  “常书记在家当书记,出门就是推销员。有一年光皮鞋就磨烂了三四双。”常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永泉曾经跟着常德盛走南闯北,跑市场,找销路。他清楚记得,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他们晚上出发,第二天一早赶到,办完事立刻往回走,来回行程要1000多公里。

  靠着“千山万水走、千言万语说、千家万户求、千难万难磨”,蒋巷村办企业在1993年至2003年10年间,业务量和利税总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也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资金。2004年,村办企业常盛集团改制后,为壮大村集体钱袋子,常德盛又带领大伙搞起生态旅游,并成功打造了一个4A级景区。

  “我们依托蒋巷村和常书记个人的知名度,逐步开发乡村旅游。”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接近2000万元。如今的蒋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去年,全村经济总量持续超过1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2000万元。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常德盛说,“过去蒋巷人很苦,老百姓累弯了腰也没能富起来,是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做事情的大舞台,这个机会一定要珍惜,就算拼了命,也要把蒋巷搞上去!”

  大地无言:用汗水浇灌每一寸土地

  50多年来,百姓利益始终是常德盛心中一杆秤。“时刻尊重百姓意见,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常德盛说。

  上世纪70年代,苏南大兴“革命稻”之风,把过去只种一季的水稻田改成种双季,结果花费劳力大,产量低,还引起土质退化,令农民受苦。常德盛冒着挨批的风险,带领村民种单季稻,后来又发明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蒋巷的粮食亩产一下子跃居苏州地区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五小”企业在苏南乡镇蓬勃兴起,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办了个化工厂。投产才2个月,就赚回100多万元。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气让人寝食难安,废水毒死鱼虾,禾苗枯萎。“环境搞坏了,老百姓哪来的好身体?”常德盛毅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关厂!从那以后,村里和污染企业再也没沾上边。

  走进蒋巷,但见良田连片,绿荫环绕,俨然一个现代版“桃花源”。村里“四园一基地”分布错落有致:常盛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全部集中在常盛工业园;作为村民集中居住地,“农民新家园”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服务、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构成功能齐全、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村民蔬菜园里,每家一分田,给全体老年人带来方便和乐趣;占地680亩的蒋巷生态园,野趣横生。

  “农民最大的梦想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蒋巷要圆这个梦。”常德盛说,建设新农村,城里有的,村里都要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要有。

  2000年起,蒋巷分两批建成拥有186幢“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每栋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里只收取12.8万元。现在全村家家住别墅,享受与城里人没有差别的物质生活。这里不仅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5大保险全覆盖,还多了一份令城里人羡慕的集体分红。2008年首次发放股份分红后,每年都有增长。去年,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9000元。

  “我追求的是富民强村,不求个人升官发财!”利益面前,常德盛毫不含糊。当年村里统一建农民别墅,户均一套,常德盛一家四口没拿一套房,至今仍住在镇上老房子里;村集体企业常盛集团改制时,常德盛是董事长,按条件可以控股,但最终,他没要一分股份。不仅如此,他还多次“让官”,选择一辈子扎根蒋巷。

  精神传家:蒋巷明天更美好

  宅前屋后保持清洁整洁,若有违反,扣除奖金1000元;毁坏公共绿地种菜或私自占用集体耕地,扣除奖金1000元;单身老人和子女同住农民别墅,每年奖励2000元……在蒋巷村部,《蒋巷村村规民约奖惩制度》被贴在最醒目的位置。

  “蒋巷要发展,最终靠大家。村民自治水平上去了,才会更和谐。”常德盛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治理现代化。蒋巷建立的规范是,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小事,先由村党委提出初步方案,“两委会”商讨后,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完善,最终公布于众。

  就说“村规民约”。2008年至今,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蒋巷先后修订3次,内容从18条细化到38条。每次修改,都是村里出“初稿”,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再根据村民意见调整,直至共同签字方能通过。

  “乡村振兴不能光靠一两个‘能人’,也不能由一把手包揽,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常德盛说,进入新时代,要大胆解放思想,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目前,蒋巷正把以前流转给16个种植大户的土地“转流”回村集体,由村级农场统一种植,提高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村里还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引进进口设备,一次可烘干3万斤粮食,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引进社会资本促进乡村发展是蒋巷又一战略举措。“以前村里自建的民宿土里土气,游客兴趣不大。现在,引进专业人士投资管理,村里只要做好服务就行。”蒋巷旅游公司总经理张卫清说,社会资本进来,把土民宿改造成现代、简约又不失野趣的精致民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与村里生态园的四季农作物形成良性互动。今年5月试营业后一直爆满。村里还投资2500万元建设蒋巷护理院,共有250个床位,既为村民服务,也向社会开放,日常管理也交给专业机构。

  走新路要育新人。这几年,常德盛越来越多地把主要精力花在培养年轻一代身上。“一定要培养好接班人,建立一个对农民有感情、踏实肯干的班子。”他说,蒋巷走过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三步曲”,现在是“精神传家”的时候啦!

  “老书记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做一个像常书记那样的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蒋巷而努力。”80后的平洁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村工作,现在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团总支书记。她说,老书记身上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历久弥坚的信仰与情操,是蒋巷最可宝贵的财富,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蒋巷一定会变得更美!

  通讯员 盛峥 记者 李仲勋 高坡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