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示:“第一动力”引领江苏“加速跑”
2018-12-01 08: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978年,江南光学仪器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火花机床;

  1988年,国内最大的微电子基地——无锡微电子工程奠基;

  2008年,中国江苏首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南京开幕;

  2018年,凝聚着众多江苏人智慧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从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斗转星移40年间,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来自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6%,表明支撑发展的动能进一步向科技转换。

  新政良策

  积极为创新创业“松绑”

  留学归国博士薛九枝主要从事液晶技术和光电材料应用方面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以及相关领域内整合优质资源的能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延请这位高端领军人才担纲“项目经理”,并筹建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这是一个突破现有体制机制、聚焦产业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前沿技术转移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苏州太仓工业用呢厂聘请了上海工业用呢厂胡工程师当技术顾问,胡工程师每个星期六下班后赶到太仓,为技术人员示范指导、现场解决问题,星期日夜里再赶回上海。太仓工业用呢厂的产品合格率从过去的40%提高到95%,企业当年扭亏为盈。

  据估算,苏南乡镇企业最早发源地无锡,仅1984年就从上海请来800多名像胡工程师这样的“星期日工程师”。

  科技人员能不能兼职?业余劳动的收入是否合法?“星期日工程师”当年曾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而如今,像薛九枝这样的科技人才,乘着新政良策的春风,轻松上阵,大干事业。

  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2013年12月6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承载起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使命。一年后的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省产研院视察,强调要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省产研院院长刘庆说。眼下该院拥有41家专业研究所,衍生孵化企业504家,逐步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科技创新“40条政策”、“科技改革30条”、成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打造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近年来,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新政良策绵密出台落地,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回望江苏科技创新走过的路,让人感慨良多。“1988年,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研究总结江苏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科技兴省’重大战略,1994年又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任皮宗平介绍说,由彼时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力促江苏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企业登上创新创业舞台“唱主角”

  1964年,江阴麻绳厂(即法尔胜泓昇集团前身)创立,这是一家仅有54个工人、1台设备的绳网厂。1980年起,该厂开始研发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胶带用镀锌钢丝绳,并成功开发了当时被称为钢丝绳“皇冠”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

  法尔胜将“创新强企”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三级跳”,将一根“绳”做到极致,法尔胜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稳步递进,也在世界上声名鹊起。书写中国建设史上多项“之最”的港珠澳大桥,就烙有“法尔胜”标签,3座斜拉桥逾2400吨高强度、耐久型斜缆索均是“法尔胜造”。

  由一家生产渔船麻绳起家的小企业,嬗变为国之重器的共同建造者,法尔胜泓昇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正如法尔胜董事长周江所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连续18次创造并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最权威的光伏电池“发展地图”中唯一被记录的中国企业,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领导地位,这是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书写的奇迹。

  “我们研发的纯电动客车动力总成,依托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这一核心技术,将电池续航能力提升20%,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强大的‘智慧心’。”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占江说,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自己的特斯拉”。

  依靠创新闯市场的企业,在我省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山识鸟音,临水知鱼性。”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也最了解市场冷暖,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要让江苏企业在创新路上行稳致远,必须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引擎作用,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都取决于创新。”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近年来,江苏毫不动摇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形成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厚植实体经济发展优势,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更上层楼。

  目前,我省创新型企业集群逐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18%的数量,实现了28%的工业产值、30%的利润、43%的新产品产值,成为支撑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随着镌有“江苏创造”印迹的产品日益增多,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正浮出水面。

  释放科教资源能量打通创新全链条

  “为什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为什么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连发三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稍作盘点就可发现,江苏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高校专利授权数也全国领先。省内还有不少“国”字头的大院大所,拥有各类独立研发机构700多家,在苏两院院士数量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虽历经数十年努力,江苏一直面临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尴尬。“如何把江苏丰富的科教资源激活起来、把实验室沉淀的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把世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过来,这是我们要重点做的三件事。”省委书记娄勤俭说。

  为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工作,带动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一线,将更多创新资源导流到企业。

  从常州到常熟市海虞镇,单程不足100公里,自从挂职以来,常州大学李克林来回行程已近2.5万公里。仅一年时间,李克林就组织对接活动30多次,邀请专家教授100余人次来常熟,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成效显著。

  教授、博士的背后,是一门学科、一所甚至一串大学,是丰富而深厚的创新资源。“教授书记”“博士镇长”们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发挥团队作用、凝聚集体智慧为地方服务。“譬如,针对常熟缺少大院大所和创新资源的现实状况,我们先后推动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等多个研发平台落地扎根。”先后担任第八、第九批常熟市“科技镇长团”团长的周灵群介绍说。

  “东南大学以工科为主,专业发展、科技创新离不开和地方的紧密结合,‘科技镇长团’就是承担这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说,对高校而言,挂职锻炼其实是双赢——从输出来说,支持地方发展是高校应尽责任;从输入来看,教师通过实践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可有效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

  与此同时,我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导作用,累计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700多个,带动社会总投入超过1700亿元,先后有227家项目承担企业成功上市,形成“成果转化看江苏”特色品牌。以成果转化为牵引,我省纳米产业成为国际微纳领域八大产业创新中心之一,物联网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智能电网基本形成覆盖核心环节的产业创新链,光伏产值占全国一半左右、全球20%以上。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深挖科技资源潜力,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实力,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全力打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资源统筹、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五大‘攻坚仗’,加快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支撑。”王秦表示。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标签:港珠澳大桥;江苏人;智慧
责编:吕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