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清华大学教授在南京这样“出招”
2018-09-16 23:18: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蒋廷玉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 如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当从何处着力?9月16日,在河海大学举行的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学界大咖“有话直说”、“实话实说”。

  由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主办、河海大学承办的此次会议,吸引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业界大咖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会上作了“继续教育应作为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报告。“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继续教育。”江亿介绍说,以英国为例,企业必须支持职工接受各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学习,高校则要把继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专业教师或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继续教育的课程,或专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处于同一团队。在美国,一些高校把继续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作为其主要工作。

  “中国要实现创新发展,更需要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江亿分析说,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依靠仿造、复制,缺乏创新能力。与发达国不同,我国重要的研究实验平台与队伍分布在高校,大学教师在实现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责任要高于发达国家。此外,高校通才教育也相对弱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

  “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是加强高校对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补充。”江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及机构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全面规划、计划、落实和考核,并与职称评定挂钩。教育部把继续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纳入评估考核体系。高校把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同等对待,安排在同一团队实施,纳入评估考核指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施汉昌在会上作了“加强大学工科教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报告。施汉昌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任,要求科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2025中国制造”提出,到2020年要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促进大量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随后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但这些政策举措尚未收到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施汉昌直言,科技成果转化还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与障碍,包括: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政出多门;学科建设相对陈旧,交叉学科发展迟缓,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2025中国制造”的要求;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以论文发表为核心,科研人员缺乏转化动力;科研立题出现“国际跟风”现象,理论脱离实际,产生的成果转化困难;研究生培养中工程化研发能力缺失,造成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缺乏;缺乏既懂市场又懂管理的技术经纪人和职业经理人,技术转化机构低效。

  据介绍,2015年清华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完成了一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学校向683所高校发放了问卷。受调查的高校每年所形成的成果中论文、著作、专利的申请量都超过80%,产品或样机及衍生企业等只有不到29%。大部分研究成果以论文和专利等形式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成果数量有限,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施汉昌认为,高层次工科人才的培养是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之一,国家三部委已于2017年初联合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各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与障碍,施汉昌认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科教育需要打破固有格局,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新型工科人才。

  “可在教师招聘过程中更加关注多学科背景人才的招募,在硕士生、博士性的课程和培养中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和生物、材料等新兴科技知识的引入与融合,加速高校内一批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整合与实体化。”施汉昌说,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建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模式,发展跨越一系列学科,共同解决来自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工程学的问题,并为学校跨学科合作和实验提供重要且灵活的实验室空间。

  “建立适合工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施汉昌指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多围绕科研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没有将理科与工科相区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工科教师评价体系。工科教师应重点考核其对工程技术原理的掌握与创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能力和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效果等,评委会可吸收企业评委。加大成果转化在业绩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引导研究生、科研经费和实验室等资源配置中心的转移,激发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加强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在施汉昌看来,工科教师自身缺乏工程意识的情况并不少见,学校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又不够,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难免会影响到学生。“应在研究生的课题中增加工程实践的比重,教师和研究生有计划地一起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前沿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施汉昌表示,实施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才能有的放矢地形成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研成果。

  交汇点记者 蒋廷玉

标签:成果;教育;转化;科技;清华大学;发展;高校;继续;施汉昌;教师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