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难忘的记忆,定格为珍贵的影像,保存在普通人的家庭相簿中,藏身于档案馆、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中。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报与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今起在“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专栏,推出“史诗40年江苏相册”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寻找征集反映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变化的图片资料,回访老照片中的主人公,重温40年那一个个历史瞬间,与读者网友分享尘封的光影记忆,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和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敬请广大读者网友关注,也欢迎投稿或提供报道线索。联络信箱:624349467@qq.com
7月5日,由南京发往杭州的列车从站台缓缓驶出。驾驶室内,55岁的火车司机姜爱舜,在这长长的铁轨上,已整整行驶27个年头。
在他的家族里,三代人的火车情缘一直延续着。父亲姜福临是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他的两个双胞胎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成为火车司机。从蒸汽火车到内燃机、电力机,再到高铁动车,火车速度从每小时20公里跃升至350公里,姜家祖孙三代亲历了中国火车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中国铁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和飞速发展。
开一趟车下来,
只有牙齿是白的
姜爱舜的父亲姜福临1956年起驾驶老式蒸汽机车,在南京到常州的铁轨上,整整跑了28个年头。
在那个年代,开火车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其背后的艰辛只有铁路人自己清楚。姜爱舜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70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在宁常铁路停靠站,一辆崭新的蒸汽火车上,姜福临从车头探出半个身子,观察道口的信号灯。“在驾驶过程中,父亲必须一直保持这样艰难的姿势。”姜爱舜解释说,火车驾驶室前是个巨大的蒸汽机,火车行驶时“烟雾缭绕”,坐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机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窗外。“夏天还好一点,凉快,冬天就受不了了,穿得再多都没用。”姜福临因此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那时开火车是体力活,一开就是十多个小时,没有好身板是干不下来的。”姜爱舜告诉记者,当时火车由蒸汽机车牵引,而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因此,蒸汽火车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断地添煤。车上的3个司机,一路上不停地铲煤、烧水,非常辛苦。从南京到常州130公里,时速只有20公里的火车,需要跑十多个小时,一趟车下来,烧掉六七吨煤,司机们汗流浃背,只有牙齿是白的。那个年代,曾有一句话调侃火车司机:“远看以为是个拾破烂的,近看以为是捡煤球的,到面前一看原来是个开火车的。”
小小驾驶室内,
说话基本靠吼
上世纪80年代,蒸汽火车停产,内燃火车开始普及。1991年,姜爱舜继承父业,考取内燃机车驾照。内燃火车时速达90公里,工作环境也大为改善。“没有煤灰了,驾驶室里干净得多。”他说。
不过,因为柴油机运转,火车开动后噪声很大。“轰隆隆”“哐且哐且”……在大小仅数平方米的火车驾驶室里,两名司机彼此讲话基本靠吼。姜爱舜开了几十年火车,吼了几十年。“老火车司机大多听力受损,耳朵背,嗓门大,说起话来总被人误认为在吵架。” 近些年,姜爱舜又开上电力机车,相比之下,电力机车环保、节能、干净、噪音小,柴油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不见了,油也省下不少。
在开火车这事上,姜爱舜自我评价为“悟性比一般人要高”, 而父亲对他交代最多的就是“考上司机,不算了不起;保证安全不出事,才算了不起!”父亲的教诲,姜爱舜一直牢记心中。每次上车前,姜爱舜总是一丝不苟地检查列车车况,提前了解线路状况,仔细核对需要减速的地方,制订运行预案。同样的工作不断重复,但丝毫不敢马虎。“开火车,讲究的是安全、正点和平稳。”
至今,姜爱舜开火车27年,安全行驶300多万公里。
常州买一碗馄饨,
到南京还是热乎的
今年55岁的姜爱舜即将退休,不过他们家的火车情缘仍在延续。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瞿俊杰和姜俊伟,一个成为高铁司机,一个成为轨道火车司机。
“我4岁时就上过火车头,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铁路边,爷爷常带着我和哥哥去看火车。小时候就想,长大了也要开火车。”对于铁路,瞿俊杰有着莫名亲切感。
毕业后,瞿俊杰选择和爷爷、父亲一样的岗位——火车司机。刚开始,姜爱舜对儿子并不支持,“干我们这行黑白颠倒,生活不规律,一天三顿没个正点,太辛苦。”但瞿俊杰向父亲表态:“我一定会把工作做好,而且会做得更优秀。”
回忆起第一次独立驾驶动车,瞿俊杰仍抑制不住兴奋, “2016年1月22日,那趟车从南京开往上海,我眼睛紧盯轨道,握操纵手柄的手,手心里全是汗,到终点上海站时手套湿透了”。
2016年,瞿俊杰又考上高铁司机,开始独立驾驶高铁。“高铁时速达350公里,开起来像飞一样。因为速度快,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责任更大。”
而当爷爷得知孙子开上中国最先进的火车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老爷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孙子开的火车,是儿子内燃机车的两倍速度,是我蒸汽火车的十倍。驾驶室的环境又好,干净,也安静,冬暖夏凉。”姜爱舜也庆幸儿子赶上好时代,“现在火车驾驶室条件好多了,视野更开阔,里面也干净。要是我年轻十岁,我也想潇洒一回,过过开高铁的瘾。”
高铁时代,让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姜家人对此有着最深切的体验。“爷爷爱吃常州的菜肉馄饨,从南京跑一趟常州,需要10小时,每次到常州,爷爷都要吃一碗再回去;到爸爸开火车那会儿,南京到常州1个多小时,可以带生馄饨回家;高铁开通后,半个小时,把一碗馄饨直接带回南京,到家馄饨还是热乎乎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这句话来形容姜家三代再准确不过。一个家庭三代人,还将继续见证中国铁路的巨变和腾飞。 记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