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呈加速增长态势
盐城聚龙湖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夜景。
江苏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年继续保持健康发展,主要指标增速较快,全省实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45.71亿元,同比增长36.6%,比2015年加快7.6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投资整体增速29.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各月累计增速始终保持20%以上。
主要指标全部“飘红”
从全年数据上看,去年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方面全线“飘红”,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6.3%,比2015年上升1.4个百分点;全省商务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130.85亿元,同比增长23.0%,比去年同期加快3.5个百分点;全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收入为619.87亿元,同比增长14.2%,高出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速10.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税收的比重由2015年9.93%提高到10.93%。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蓝色的2016年增长率线全部在红色的2015年增长率线之上,且没有交叉,表明各月累计的江苏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率去年均高于前年。图2所示的2016年度税收增长比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远超过服务业总体。
用电量、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数据也反映了江苏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加速增长态势。2016年,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用电量(因统计原因无法分拆)合计为48.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增速同比加快3.4个百分点。去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民币行业贷款余额10052.54亿元,同比增长31.9%,高于同期服务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17.6个百分点。
行业地区差异较大
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各行业来看,在商务服务业9个中类中,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增速达45.4%,其次是法律服务32.3%,而企业管理服务体量最大,总量占比达59.6%,继续领跑其他中类。从地域上看,苏中、苏北增速较快,但苏南总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南京、苏州优势明显。泰州市以39.6%的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其次是淮安市和扬州市,分别为34.7%和34.5%;南京市和苏州市分别以1585.78亿元和1581.48亿元分列前两名,均超过第三名无锡市的2倍,两市收入合计占比44.4%,省内龙头地位突出。
具体来说,苏南、苏中、苏北在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上差异较大。去年1-11月,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调查样本企业共3415家,其中有1747家分布在苏南5市,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1.2%,共实现营业收入2128.9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8.8%,户均收入1.22亿元,分别是苏中户均收入的2.2倍,苏北户均收入的2倍;分布在苏中3市的调查企业有882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5.8%,实现营业收入487.2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5.7%,户均收入0.55亿元;分布在苏北5市的调查企业有78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3.0%,实现营业收入480.1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5.5%,户均收入0.61亿元。
而在中类行业上,江苏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部分行业体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形成规模效应。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户均收入为9066.7万元,在9个中类中,仅有企业管理服务和旅行社及相关服务2个中类的户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安全保护服务等6个中类合计营业收入仅占总量的17.7%。特别是法律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的样本单位数均少于80家,仅占全部样本单位的2.1%和0.6%。从体量占比看,法律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营业收入均低于17亿元,二者合计收入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的1%。
面向未来行稳致远
除了地区和行业差异较大外,受“营改增”试点范围全面推开影响,江苏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在2016年逐月收窄,盈利状况逐步好转。2016年12月的数据显示,分行业看,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个中类中呈现6升3降格局,正增长环比上月增加1个。咨询与调查营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增速51.2%;利润占比最大的企业管理服务降幅比上月收窄13.4个百分点,广告业环比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旅行社及相关服务环比降幅收窄8个百分点。同时,应付职工薪酬增长平稳,从业人数波动不大。
省统计局有关专家认为,针对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情况,首先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对部分行业成本居高利润下滑等问题,要及时深入重点企业进行调研走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因势利导解决难题。重点分析“营改增”全面实施后企业税负变化情况,加强对企业在用工、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分行业出台更加明细的扶持政策,在地方税收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增加进项税抵扣项目,切实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服务业发展的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地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各设区市商务服务业发展情况出发,精心塑造一批发展基础好,结构完善,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良好市场前景的行业龙头。通过鼓励投资、规划导向、引进人才、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培育发展重点商务服务企业,缩小行业发展差距。发挥地区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增强行业信心,鼓励企业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的转变,促进各地区商务服务业经济整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省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在推动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行业发展特点、现状和问题,细化推动行业发展的指导政策。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型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主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商务服务行业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互联网+”商务服务业企业,促进新型业态发展。 孙昌民 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