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司法厅聚焦富民推15项便民利民举措
中国江苏网2月15日讯 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将给低保人员、特困职工、重度残疾人等申请法律援助带来便利,减少四类公证证明材料将惠及近万人……14日,省司法厅推出司法行政聚焦富民15项便民利民举措,普通百姓法律需求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15项举措具体包括:定期发布生活法律风险提示;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施法律援助“名优工程”;开通全省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减少公证证明材料;减免办理公证费用;建立“公证存管平台”;开展“美好生活法律相伴”专项活动;提供环境质量鉴定服务;成立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设立“法律诊所”;组建12348法律服务队;开通远程亲情视频会见系统;开展戒毒人员照管服务。
省司法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赵庭朴表示,15项举措,建立在精准研判、精准供给、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目标群体。比如,针对“证明难”“奇葩证明”等问题,减少公证证明材料,免去当事人收集证明材料的奔波之苦。去年我省办理户籍、死亡、学历、学位等四类公证事项7227件,今后这类公证由公证处主动调查取证,当事人仅凭身份证就可办理。据介绍,仅此一项将惠及近万人。
针对低保人员、特困职工、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以及农民工因讨薪申请法律援助的实际困难,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无需当事人提供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由法律援助机构直接受理并指派办理。省法律援助中心将与民政、总工会、人社、残联等部门对接,获取低保人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数据,建立法律援助受援对象信息库。困难群体申请法援时,工作人员通过受援对象信息库,实时查询受援对象信息,确认身份后直接受理并指派办理。
环境质量鉴定服务,针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热点领域,着力解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标准不一、管理分散、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保驾护航;针对当前小微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保障能力不足的实际,组建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为其提供“贴身”法律服务,建立小微企业法律服务众筹平台,共同购买合同审查、合同公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产品。
“15项举措着力扩大基本法律服务的保障范围,让法治成果更为均等、公平地惠及普通百姓。”赵庭朴说。比如,实施法律援助“名优工程”,将安排省、市律师协会理事和律师事务所主任等知名律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在医院、学校、工地等人员集聚区设立“法律诊所”,派驻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值班坐诊,为区域内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省司法厅及各市、县(市、区)司法局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由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参加的12348法律服务队,参与重大事件处置、重大项目服务,开展民意访问征集、公证调查取证、巡回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等。
15项举措中,不少举措的推进落实需要对法律服务流程、司法行政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再造、优化。比如,定期发布生活法律风险提示,需要收集汇总、研判分析大量社情民意和法治动态,才能有效帮助群众防范风险;开通全省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成立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设立“法律诊所”、组建12348法律服务队,需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一条龙”的新型服务模式。
(任松筠 张全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