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用
1月18日,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海安县实施的土地利用管理“五化并进”行动作为典型经验列入《江苏省国土资源改革试点阶段性成果汇编》。这表明海安实施的以土地规划减量化、计划指标市场化、耕地保护优质化、土地利用集约化、服务监管实时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并进”行动,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为全省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提供了基层经验。
“海安连续四年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位列南通市第一,国土资源部门的贡献有目共睹。”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说。在南通,海安县面积最小,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一年比一年少,2015年1030亩,2016年只有980亩,而近几年每年征地总量却高达1万亩。“运用市场手段,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矛盾。”海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苏建华介绍说,海安建设用地总规模近40万亩,其中农村建设用地总面积23.9万亩,占60%。真正产生效益最大的是城镇建设用地。
面对用地指标减少,海安县通过规划引领,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减法”换取城镇发展空间“加法”。与传统意义增减挂钩不同的是,海安按照拆旧区复垦形成的农用地面积的90%,在全县区域内市场化统筹使用。对挂钩拆旧复垦形成的用地规模空间,在确保归还省流量指标的基础上,结余用地规模空间按照90%实施规划调整,在全县区域范围内市场化统筹优化布局。近几年,海安有序引导农民弃宅进城,通过实施废弃宅基地、闲置房、空置房、副业房等闲置低效用地的复垦,每年拆旧挂钩不少于4500亩,去年达到5180亩,既解决了农村散、乱、脏、差,又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海安经济增幅连续4年南通市领先,而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反降。2015年海安建设用地总规模与2014年相比,净减2300亩。2016年建设用地单位GDP产出水平由2010年每亩10.6万元增长到18.5万元,提升了74.5%。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端发展平台,经济总量占据全县“半壁江山”,同时也是用地大户,去年用地达3500亩,而同年建设用地指标只有170亩。为解决落户项目用地需求,开发区多措并举:盘活存量,清理僵尸企业,近两年盘活用地5745亩;鼓励向空中延伸,对园区企业盖两层以上标准厂房的给予补贴;通过“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先垦后用、减量使用”方式增加用地指标,去年拆旧面积871亩,今年计划拆旧面积1000亩。该区不仅有效化解计划指标瓶颈问题,挂钩拆旧储备库存还结余3500亩,为今后发展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购买用地指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地需求。仅去年,海安开发区用于购买用地计划指标、挂钩拆旧储备库指标、用地规模指标、占补平衡指标资金就达到7亿元。“没有土地指标保障,开发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宝军说,现在想在开发区拿地,首先看规划,其次根据项目的投资强度、建筑面积、投入进度等,合理配置其用地面积,从而避免了圈而不建、闲而不用等浪费用地指标的现象。
而对用地指标有富余的经济薄弱镇来说,转让用地指标同样是一个不错的主意。雅周镇镇长刘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共挂钩拆旧复垦1545亩,通过县里计划指标交易平台卖出去的指标有1058亩,获利2.1亿元。“国道连接线、18.2公里黑色路面、85公里水泥路,综合文化中心、广电中心、中心幼儿园,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都是转让土地指标所得资金办成的。”通过挂钩拆旧复垦,雅周建成了42.3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崛起了南通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更重要的,雅周因此还成为海安唯一不负债的乡镇,村营收入均在70万元以上,摆脱了负债累累的困境。
本报记者 丁亚鹏
本报通讯员 赵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