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鞋子全是出口的。这批单子春节前交货,有舞蹈鞋,有迪士尼鞋,做一双能赚3毛钱。”1月28日,泗阳县南刘集乡石圩村,尹翠荣笑呵呵地跟记者唠嗑。
两年前,尹翠荣一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3个孩子读书,每年3万多元的学杂费让这家人跌入“贫困线”。乡村干部找她谈心,鼓励她利用会缝纫的一技之长,创业自强,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最终,尹翠荣办了个鞋帽加工点,带领刘红梅、张其秀等16个低收入户共同致富。一年多时间,尹翠荣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从乡里捧回“自强不息奖”。
3年前,南刘集乡9个村居中有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有884个贫困户3700个贫困人口。乡党委书记陈飞说,贫困户中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也有不少贫困户非常想自强脱贫,但技术、信息、资金、项目、场地等问题,就像一只只“拦路虎”挡住了去路。为此,乡里多方调研后一致认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走“志智双扶”之路。2016年底,南刘集乡召开目标总结大会首次确立“自强不息奖”,3户脱贫户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披红挂花,乡领导亲自上门悬挂牌匾,在全乡引起轰动。迄今“自强不息奖”已颁发了3年,8户脱贫户获奖。
不仅如此,2016年9月乡里还专门成立了“自强脱贫互助协会”,并设立“自强脱贫互助基金”,把各类扶贫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化零为整”“握指成拳”等定向扶贫措施,让零散的扶贫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两年多来,有26家企事业单位成为会员单位,注入扶贫资金220多万元,800多贫困户成为协会会员,享受各种扶持待遇。
“自强脱贫互助协会”不仅吸纳全乡低收入群众为会员,还帮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没技术的,送技术;有技术的,送项目、厂房等,贫困户缺啥送啥,激发起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信心,昔日“靠着墙根晒太阳”的人,现在纷纷找活干。
陈从治曾经是新华村有名的困难户。2014年,乡村干部根据他会养鱼的特长,动员他走养殖致富的路子。村委会两次帮助他申请小额扶贫贷款,承包3.5亩水塘养螃蟹。2015年,陈从治养殖水面扩大到30亩,年收入10多万元,获得了“自强不息奖”。
“自强农场”“自强厂房”“自强电商”“自强三来一加”“自强残疾人之家”“自强产业园”……南刘集乡结合村居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协会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自强+”项目,有工有农,或租或包,遍及河边、石圩、石渡、新华、庄滩等村,2100多人从中获益。
在石渡村村部门前,村民徐坠川正在雪菜地里除草,“这两亩蔬菜地是村里免费给我种的,一年两季,一季雪菜,一季豆角,加起来,亩收入五六千块钱。”村党支部书记沈正兴说,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起“自强农场”,流转20亩地免费给徐坠川、陈雪峰、陈太盛、石学保等10个贫困户耕种,主要种植长豆角和高杆白菜,价格高就卖鲜货,价格低就晒成干豆角待价而沽,最高可卖到25元一斤,每个低收入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2018年,江苏新安驰铝业帮助新华村建设“自强综合体”,包括“自强农场”“自强厂房”“自强电商”“自强光伏发电”等,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5万元,带动30个低收入户脱贫。
庄黄村的“自强+”项目涉及标准化厂房、西瓜地、草莓地、光伏电站、蔬菜大棚,带动80人就业,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
到2018年底,南刘集乡低收入户减少到109户388人,河边、石渡、新华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其中石渡村还被宿迁市评为“脱贫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接近40万元,村里最近准备拿出4万元给村民分红。
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张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