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18日记者从南捕厅剩余地块拆迁指挥部了解到,目前,南捕厅环境整治工程二、三期工程已建成(一期为“甘熙宅第”文物保护范围),占地约3.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米。四期工程占地约12.13万平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25万平米,目前正处于征收扫尾阶段。待征收结束后,南捕厅片区将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域旅游理念,打造文化旅游街区。届时,不仅被征收居民能够告别多年的蜗居生活,评事街片区也将通过整合文化名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民间艺人等多元文化资源,以风貌建筑为空间载体把“戏曲、非遗”等文化精髓集中展现,恢复历史繁华风貌,成为全国知名、南京特质彰显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居民告别蜗居 开启美好新生活
“房子面积只有23平方米,住着三个大人、一个孩子,转身都困难”,“最怕下雨天,家里四处漏雨不说,还担心房顶会塌”,“家里没有厕所,夜里上厕所太不方便了”,这是记者在现场听到居民抱怨最多的话。位于秦淮区评事街的南捕厅,历史上曾是号称10万手工艺人的手工业作坊群落,车水马龙、繁华富庶,现今却成了环境差的棚户区。
据介绍,南捕厅环境整治项目东起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南起升州路,北至泥马巷,总占地约16.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24.85万平米。历史上,该片区是明朝规划中的居民市肆,手工业非常繁盛。但现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现象严重,居民生存环境亟待改善。
为尽快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09年。南捕厅片区征收项目作为南京市城市建设14个重点项目之一正式启动,总征收面积为19.5万平方米(其中工企单位3.6万平方米),共计4213户(其中工企166家)。目前,征收工作已经处于收尾阶段。
记者采访到家住绒庄巷的王先生,他打出生就住在这里。家里房子50多平方米,却住着五个大人一个外孙,房子不够住,女儿、女婿只能睡在搭建的阁楼里。这个阁楼王先生年轻的时候就睡过,里面是“冬冷夏热”很难受,睡过十多年“传”给女儿、女婿了。“家家户户房子里面都搭了阁楼,要不然这点大的地方怎么住得下?”房子一到下雨天就四处漏雨 “真担心哪天它会塌下来”。
2017年,王先生签了协议交了房,“我在银龙花园选了两套房子,一套我跟老伴带着老母亲住,一套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住。新房子有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有单独的卧室,再也不憋屈了”。
据介绍,征收扫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很多居民告别了居住数十年的“蜗居”,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开启了期盼已久的美好生活。
片区恢复风貌 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历史上的南捕厅是车水马龙、金融贸易发达的商业中心,承载着几千年来“老城南”的都市繁华。为了完整恢复评事街地带的原有风貌,待该片区完成拆迁后,市旅游集团将在此处打造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新地标。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域旅游理念,在做好“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向“商、学、养、闲、情、奇”旅游业态积极拓展,彰显南京传统文化旅游特色。
据介绍,该片区将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街区,通过整合文化名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民间艺人等多元文化资源,以风貌建筑为空间载体把“戏曲、非遗”等文化精髓集中展现,通过整合国内最优秀的资源,力求在项目策划、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招商、运营、管理等所有环节达到一流水平。通过恢复风貌、置换功能、完善设施、提升品质等综合措施,突破“传统街道景观+现代商业产品”的简单嫁接;联合国内知名旅游开发建设运营单位,打造专业团队,用市场化模式运营项目;以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为主体,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导入相融合,通过有效利用,形成新的文化旅游资源载体,推动老街区的繁荣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保护的同时,深度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功能业态,提升景观品质,对标宽窄巷子、三坊七巷等一流旅游街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国内知名的高品位有特色的活力旅游街区。(通讯员 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