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他用剪纸叩开“精神小康”之门
2020-06-30 20:25: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功勋艺术工作室”位于金湖县老城区的一处老宅院,82岁的金湖县文化名人、工艺美术大师、金湖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陆功勋先生和老伴在这里已经居住了30多年。“女儿心疼我和老伴年纪大了,冬天住在老房子里冷,就在她楼下买了一套房给我们住。但离开这里,我就没办法生活。”陆功勋摆摆手说。

老宅院里,旧式家具、泛黄的老照片、老式收音机、厚厚的剪报、琳琅满目的奖杯证书、精巧的剪纸作品……这些物件承载了陆功勋在金湖的58年记忆,见证着这座年轻县的发展变化。他创造的一个个精巧的剪纸艺术形象,也是人们脱贫奔小康的历史缩影。

透过老物件看小康之路

陆功勋的家庭档案盒里珍藏着很多照片,其中拍摄于1972年的黑白老照片“金湖县中学文艺班毕业留念”,见证了他到金湖工作的第一站。

“我是兴化人,1962年从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打报告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陆功勋说,当年他一手拎箱子一手拎装脸盆的网袋来到建县不久的金湖,被分配到金湖县中学任俄文老师,“那时的金湖县城里连马路都没有,也没有电和自来水。”

1967年,陆功勋和妻子董素兰在金湖结婚。“这是我结婚时堂弟帮忙打的五斗橱、衣柜、床头柜、桌子。”他指着家里的老旧家具说。记者看到,五斗橱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写有“丰衣足食”字样的玻璃,那是他自己用清漆调银粉模仿毛主席的笔迹写上去的。

后来,陆功勋的父母从兴化搬来,单位给他们分了一间半房子。“和另一名老师共用一间房子,所以是半间。晚上,隔壁邻居上厕所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陆功勋笑着说,直到大女儿出生,一家三代5口人仍然挤着住在一起。

1985年,陆功勋被调到金湖县广播电台,搬到了如今的宅院。“这座铁塔就是在我任广电局长时竖起来的。”陆功勋走到院子里,指着家门口不远处的广播电视塔说,那些年,他和同事们深入农村安装广播,建起了广播室。陆功勋至今仍保存着几个老式收音机,虽已发不出声响,却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透过剪纸看“精神小康”

陆功勋的宅院里有个小房间,名为“静心斋”,是他业余时间钻研书画艺术的地方。

陆功勋出身于教育世家,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时,接触到金湖剪纸。“一张普通的纸,一把普通的剪刀,竟能创造出如此惟妙惟肖的艺术,我被深深地吸引了。”陆功勋回忆说,他多次深入农家、渔村采风,向民间艺人学习剪纸技艺。没有足够的纸练习,他就用旧挂历;家里的不够用,就到街坊邻居家去收。“有一种旧挂历是那种塑料薄膜的,我试着用塑料薄膜固有的色彩进行搭配,没想到创作出来的剪纸观赏性更强。”陆功勋骄傲地说,他独创的彩膜剪纸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赞为“奇作”。醉心于民间剪纸艺术的陆功勋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为金湖剪纸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立下不朽功勋。

艺术来源于生活,陆功勋的剪纸艺术多是记录人们生活的掠影。“刚开始是农村插秧、收割、种树、养鸭子等反映金湖生产生活的场景,后来越来越现代化,如唱卡拉OK、学习电脑、喜迎奥运等。”陆功勋指着他30多年来创作的部分剪纸作品说,这些年来,他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退休后,陆功勋任金湖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除了代课,他还进社区、进学校免费教剪纸。不少人劝他在家办个书画艺术辅导班,不仅收入高,还少烦神,他总是淡然处之,“人不能只为了一个钱字活着”。

对于陆功勋来说,剪纸已从当初的兴趣发展成了责任,“要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实现‘精神小康’。”他说。■融媒体记者 刘权 通讯员 李洁 潘爱芹

标签:功勋;小康之路;金湖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