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第一个药店的名字叫“南巡”,是中国第一个用‘南巡’注册登记的药店。”金湖县戴楼街道居民戴咸明拿出一张27年前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仍心潮澎湃。戴咸明口中的这张“牌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珍贵档案,更是老百姓用奋斗创造小康生活的历史见证。
“南巡讲话”
给了他启发
“以前家里太穷了!”回忆起30年前自家的经济情况,乐观开朗的戴咸明也不免唏嘘地说,母亲身体不好,没有劳动能力。父亲苦苦支撑这个家,将四个孩子养大后,欠了不少债务。1989年,戴咸明和兄弟姐妹自立门户。“分给我的是3000元两分利息的贷款。”戴咸明说,那时他在金湖县官塘卫生院工作,每月的工资仅有37.5元。没有钱,戴咸明只能从邻居家借来几个鸡蛋为刚生产的妻子补充营养。朋友来借米,戴咸明从家中仅有的5斤米中用双手“量”出一半接济朋友。
“难道我要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吗?”戴咸明一度感到十分迷茫。1992年春天,单位组织学习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戴咸明深受启发,他决定下海经商,挣钱还债。
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25岁的戴咸明舍弃了“铁饭碗”,借了2万多元,集中精力筹备开办个体药店。他到县经委、卫生局、工商局、税务局跑手续、办证明时,喜欢把“南巡讲话”挂在嘴上。“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想开个体药店是不可能的事。”戴咸明说,为了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他便将开办的药店起名为“南巡药店”。
那一纸准许开店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被戴咸明珍藏至今。记者看到,上面的企业全称为“金湖县官塘乡南巡药店”,签发时间为“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
“吃螃蟹”的
他大步迈进
小康生活
开个体药店,戴咸明是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开药店不仅仅是许可问题,还要打通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进货渠道。戴咸明去国营的金湖县医药公司购买药物时,虽然对方对他从体制内“下海”干个体户的做法很不理解,但面对写有“南巡”二字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最终还是给了药。
因为南巡药店方便了周边的老百姓,戴咸明的生意非常好。“赚得盆满钵满。”戴咸明拿出用档案袋密封的一本账本笑着对记者说,家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账本,里面记录着每一笔辛苦赚来的钱。
南巡药店给戴咸明一家的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让他们大踏步奔向小康。戴咸明把父母住的泥瓦房改成了砖瓦房,后来又在镇上建了平房。2000年前后,他们又在金湖县城买了商品房。戴咸明的孩子到南方大城市发展,也买房安家落了户。看到父母渐渐年老体迈,戴咸明几年前又为父母在乡村集中居住点盖了一栋小楼,让他们颐养天年。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农民就没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戴咸明感慨地说,经营药店不仅让他和家人实现了小康的梦想,也让他重拾了对诗歌散文的热爱。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先后创作了3000余首作品,并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奖,成为一名“农民诗人”。2018年,戴咸明家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被评为江苏省100个“最美家庭档案”之一,他为此创作了一首题为《中国第一个用南巡注册登记的药店》的现代诗,写下深情的诗句:南巡讲话,中国人民永远记在心田。把太阳的光芒,写上小康生活的锦绣前程……
■融媒体记者 刘权 通讯员 李洁 潘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