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涟水探索“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
2019-12-02 09:33: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讯 初冬时节,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食用菌产业园内一片忙碌的景象,该产业园是条河、六塘、余何三个村整合扶贫资金700万元联合兴建的,共有食用菌温控大棚63个,产业园收益归村集体共有,村集体按照6000元/个标准收取大棚租金,三个村的村民、特别是低收入户都可以到这里务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搭台、村集体服务、大户唱戏、低收入户参与的富民壮村“利益链”。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一切得益于涟水县走出的“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子。

  今年以来,涟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并走出“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通过鼓励一批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贫困村,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打破村域、镇域区划限制,到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发展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实现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截至目前,通过产业带动,全县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由53个减少到8个,低收入人口由11.25万人下降到1.74万人,累计脱贫率分别达到84.5%和84.9%。

  实行联创联合。出台《涟水县低收入村增收十条》,以新一轮脱贫攻坚为契机,成功打造涟城季庵、黄营朱桥、红窑李庄、南集新合等9个“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整合各级农业产业引导资金、支农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统筹社会各界帮扶资金、慈善资金,形成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资金池”,由县益农公司统筹安排,重点向“飞地同创”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项目、与贫困村增收利益连接紧密的产业项目倾斜。今年以来,累计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帮扶资金1.5亿元,覆盖65个贫困村。

  强化集聚集中。加快“飞地同创”载体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土地、资金、指标等各种要素向“飞地同创”产业基地积聚,做大做强基地发展平台。目前,该县成功建成以红窑万亩青芦笋种植、高沟扁担蚕桑种养、南集张罗羊肚菌为代表的40个“飞地同创”项目。积极招引有基础、实力强、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高等院校科技型人才到“飞地同创”示范基地内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今年以来,成功引进成集奕佰设施农业、高沟原乡稻蟹共生、陈师中药材加工等各类经营主体26个,总投资额达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33个。

  推行共建共享。涟水县财政从农业产业引导资金中,专项列支200万元对建成农业园区进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成功打造“百花园”“百菇园”“百药园”“百果园”等特色“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县农业险种已拓展到58个,实现高效保费占比50.49%,常规稻麦保险达90%,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总保费突破3500万元。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大户+贫困户”项目合作机制,由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建设标准化大棚,产权归项目投资村。由合作社牵头运营,大户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确保8%以上年收益率,大棚收益按照项目实施村和产权所有村1:1分成,形成共用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以来,“飞地同创”项目到账收益达1500万元,带动142个经济薄弱村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3万人以上。

  助力强村富民。在“飞地同创”改革试点过程中,涟水县坚持村社联创、党群共富,探索实施“村级党组织+产业链党支部”运行模式,实现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低收入村双强双带型党组织书记比重超过80%,引导村集体利用村级账面沉淀资金、上级帮扶资金自主经营产业化项目,并根据项目效益,集中奖励参与经营的村干部,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改革农村“三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集体资源清收、闲置资产盘活,对村集体边角零地、沟渠路旁等被违规侵占、失管、撂荒资源全面清查整合,纳入县级平台统一交易,为“飞地同创”项目落地争取最大空间。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用于优化“飞地同创”基地周边道路、供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并优先安排“飞地同创”试点村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目前,该县黄营朱桥、成集条河等一批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产业兴、环境美、集体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标签:飞地;涟水县;低收入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