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以前家长对付“熊孩子”的撒手锏。可现在,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蛋”,说不得打不得,常常惹得家长头痛不已。“熊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淮报融媒体记者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情景,向您讲述“熊孩子”的教育之道。
●情景一 一不如意就哭闹,撒泼打滚样样通
“邻居家的‘熊孩子’真让我头疼,一不如意就尖叫乱跑,弄得我家难清净。”市民邓女士向记者讲述了邻居家的“熊孩子”。
邓女士说,“熊孩子”年仅3岁,虽然年纪小,但撒泼打滚样样精通,平日里喜欢大喊大叫不说,还会欺负别的小朋友。
有一次,邓女士想跟孩子讲讲道理,希望他在家不要大吵大闹影响他人。结果,话还没说出口,孩子就在地上耍赖,边哭边叫。
孩子一哭,他爸爸便赶了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邓女士,“怀疑我欺负了他家孩子。”邓女士有口难辩,“到现在,我和孩子父亲都不大说话,有隔阂”。
邓女士说,平日里,只要“熊孩子”犯了错,他爸爸就开始打骂,而孩子妈妈则是“我也没办法,我也很无奈”,对孩子爸爸的粗暴行为不管不问,对孩子的哭闹行为放纵不管。
心理专家:先处理其情绪,再解决事情
淮安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邓道梅认为,儿童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心智不健全,在无意识下会对自己和周边人造成伤害,尤其是多动、调皮的孩子,家长需予以更多关注。
邓道梅说,很多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的情况,跟家长平时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3岁的孩子有哭闹不止的情况时,他并不懂得自己的行为方式有问题,如果父母适当地跟孩子讲道理,从话语和行动中以身作则地教孩子一些社会规则,那么孩子一定不会变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情景二 路边乱划车,是“贪玩儿”还是“好奇”?
前不久,家住市区东大院的李先生遇到件糟心事,自己的车被划了,“熊孩子”将名字刻在了车上。
“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打听的,挨个补习班问,结果真问到了。”李先生介绍,划他车的“熊孩子”今年7岁,上一年级。
“这个孩子很害怕,一直不承认车辆是他划的。于是我就在补习班那里等家长来接他。”李先生说,下课后,是孩子的奶奶来接孙子。一听说这事,奶奶第一时间就耐心地安抚孩子,询问是不是他划的车。
孩子承认后,奶奶便给儿子打了电话,让其快来处理。随后,孩子父亲赶来,积极和李先生协商赔偿事宜,“熊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主动给李先生道歉。“孩子父亲的处理方式让我一肚子的气全消了。”李先生说。
心理专家:父母应给孩子做出有担当的榜样
“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往往对身边事物抱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去‘研究’,尽管这在大人眼里可能是‘破坏’。”邓道梅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犯错和家长一声声的教导下,他们才会真正长大。
“熊孩子”们惹祸了,身为父母、长辈不能逃避、包庇,而要趁着机会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孩子们在错误面前敢于承认、敢于承担。“孩子犯错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邓道梅说。
邓道梅建议,家长应给孩子做出榜样,对孩子产生的破坏行为及时地制止和教导。
●情景三 “这‘熊孩子’我是管不了了”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自家孩子很难管,明明说了哪些事不对,不能去做,孩子偏偏要“对着干”。
“我家孩子就是,我越不想让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做什么。”市民潘先生的孩子今年9岁半,喜欢玩玩具,但更喜欢拆玩具。“给他买的变形金刚、玩具飞机,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拼都拼不回去。”潘先生说,孩子的玩具中有不少价格不菲,可一到孩子手里,多则俩月少则一天,就被弄坏了。
有一次,孩子拼乐高积木,拼着拼着就变成拆,后来拆烦了,直接往地上一摔,“零件散得到处都是,我捡了很久”。潘先生一气之下打了孩子几下,“这‘熊孩子’我是管不了了”。
心理专家:看到孩子“光明面”,从正面引导
“有些孩子的特质,就是精力过剩,喜欢时刻找事做。”邓道梅说,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后,家长会觉得管不了,想着别人家孩子这么乖,为何自家孩子这么淘气?“有些时候,孩子只是希望被家长看见,调皮捣蛋是他们获得家长关注的一种方式”。
邓道梅建议,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不能想着没法管教,而要看到孩子的“光明面”,看到孩子自我要求的部分,否则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就会逐渐消失。“不要忽略孩子的正面行为,只看见他的缺点,可以通过正面行为来引导、鼓励孩子,给孩子制定规则”。
●情景四 公共场所的那些“熊孩子”
“在公共场所,最害怕的就是遇到‘熊孩子’。”市民孙女士说,每次出门,她尤其怕遇到无动于衷的“熊孩子”家长。
孙女士说,她有一次和闺蜜看电影,正全神贯注沉浸在剧情中,座椅靠背被踢了几脚,“回头一看,是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踢的。”没过一会儿,小男孩再次踢起孙女士的椅背,而且踢得更用劲。
孙女士很生气,直接和男孩家长说明了情况,“家长道歉了,也训斥了孩子,禁止他再踢椅背。”可没啥用,男孩继续踢。
孙女士再次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没想到,小男孩竟将脚直接踩在了椅背顶上,“鞋底都碰到我头发了”。孙女士很无奈,“尽管家长训斥了孩子,但一点用也没有。”孙女士说,她还见过孩子在影院里乱喊乱跑的,“有的家长压根不管,一点也不顾及是公共场所”。
心理专家:家长要制定规则,并起带头作用
“在公共场合时,制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邓道梅建议,家长带孩子出门前,要和孩子说明出门的计划,告诉他出门后要做什么,以及希望他在外面时要怎么做,并示范给孩子看。
邓道梅说,孩子出门喜欢“作怪”,可能是对陌生环境有些不适应,或是有些好奇。这个时候,家长要耐心引导,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文明的小故事,明确告知自己的言行不能妨碍他人,从而增强孩子的公德意识。
此外,家长也要起带头作用,“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学。”邓道梅说,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融媒体记者 王夏禹 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