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2000余名逝者生态葬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市将有16名逝者集体花坛葬。自2012年市民政局在市永思园公墓举办了首次免费集体花坛葬仪式以来,共有100多名逝者集体花坛葬,花坛葬、树葬、草坪葬等生态殡葬的逝者则达到了2000多人。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推行生态殡葬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更是构建了殡葬产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16名逝者将集中安葬于花坛之下
“今年清明节将有16名逝者集体花坛葬,花坛殡葬人数创近年来新高。”市永思园公墓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今年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将于3月31日在永思园公墓举行,逝者的骨灰将安葬在永思园的花坛之下。
自2012年清明节我市举行了首次免费花坛葬以来,花坛葬在淮安已经走过了八年,迄今已为151名逝者进行了集体花坛葬。每年清明节前夕,市永思园都会为集中安葬的逝者举行庄重而简朴的安葬仪式,这一仪式经过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花坛葬这种全新的殡葬方式,在淮安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很多人从最初对花坛葬的不了解、不接受,到如今慢慢认可,甚至主动为亲人选择这种安葬方式。
花坛葬是将逝者的骨灰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中,将骨灰盒埋进花坛,三个月后骨灰和骨灰盒一起融入泥土,花坛上则种上松柏等花草树木,实现土地循环利用。逝者的姓名则集中刻在一块石碑上,以留后人凭吊纪念。这种集体花坛葬几乎不占土地,可实现人源自然、回归自然。
●2000多名逝者为我市节约万余平方米土地
除了花坛葬以外,生态殡葬还包括树葬、壁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淮安已经为2000多名逝者进行了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不同形式的生态殡葬。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生态殡葬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约土地。传统墓地每个占地面积大约在1至3平方米,农村坟地一般占地6至10平方米,以500万人口、每年正常死亡率6‰计算,淮安每年死亡人口为3万余人,如果每位逝者都需要一位墓穴或坟头,以每穴平均占地5平方米计算,那么每年消耗的殡葬用地达15万平方米,也就是250余亩,土地资源消耗巨大,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选择生态殡葬,以每穴占地0.2至0.3平方计算,总计消耗土地不足20亩,是选择传统墓葬用地的十几分之一,节约土地效果非常明显。
对于这2000多名逝者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为我市节约了土地资源。以每人节约5平米的土地计算,这些年他们一共为我市节约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随着生态殡葬不断推进,这个数据将持续累加增长。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从长远来说,在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坚守耕地红线的大背景下,推行生态殡葬势在必行,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永思园二期项目继续坚持公益属性
“一块墓地的意义并不止于埋葬已逝的躯壳,也是一个安放生者记忆的场所,是一个家庭的情感寄托,从中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永思园公墓管理处负责人程培坤向记者表示,殡葬事业必然是一项公益性、慈善性的事业,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将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在刚刚完工的永思园二期内,可以感受到永思园在殡葬事业公益性以及人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永思园二期项目占地43.67亩,约29114平方米。二期内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义勇为和遗体捐赠墙,人们可以在这里凭吊见义勇为者,让更多的人铭记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园内还大力宣传传统孝文化,建设了24孝神道、绘制大型“24孝影雕图”,向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古人恪守孝道的动人故事;还设置了六根石柱,上面刻画了韩信、关天培、梁红玉、吴承恩等淮安历史的杰出名人,给祭扫者以人文熏陶。二期还有大约2000多平米的生态殡葬墓地,包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满足人们对生态殡葬的需求。
对于永思园来说,坚持走公益殡葬之路,就是要推动殡葬行业向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注重殡葬事业的人文、艺术内涵,同时推动殡葬事业从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转型,从而真正推动殡葬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记者 刘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