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他过两天回国,到时候我把这张照片给他看,让他也过来看看展览。”12月19日,在主题展现场,66岁的杨树林老人,指着“清江印染厂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兑现奖’授奖大会”的照片,兴奋地边对记者说,边拿起手机拍照。
杨树林于1969年进入清江棉纺织厂(简称纱厂)上班。“印染厂原来是我们厂的一个车间,后来独立出来成了分厂,最后成了厂。里面的领导班子都是从我们厂出来的。”杨树林指着照片里的一个人说,他们俩同年,同一年进的纱厂,一个车间班组的,是很要好的同事、朋友,“他几年前去瑞士帮女儿带孩子了,每隔一段时间才回国一次。”杨树林说,“正好他后天回国,我和他约好聚聚,到时候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给他看看”。
作为一名老工人,杨树林对展览中反映淮安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容特别感兴趣,“1979年清江印染厂成立9年,清江化肥厂成立10年,清江棉纺织厂已经成立21年……”“淮安的工业经济发展真的是太快太好了!”老人无限感慨。
工业发展在杨树林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工资的增长,老人回忆起自己的收入:1969年刚进厂是学徒,一个月拿8元钱;到了1970年,第一次调工资拿13元;1971年再调15元;1972年是18元;到了1973年,满师了不再是学徒,拿到21元,“一年一调,到了1979年,我拿到了41元。”杨树林说,伴随着改革开放,他的工资不断地增多,在上世纪80年代接近千元,“涨得最快的那一年应该是1997年左右,一下子涨了好几百,我拿到了一千四五百。”提到这儿,老人开心得很,“越强越好,发展越快越好,现在我的退休工资有四五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