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产权变革天地宽 ——记淮安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
2018-11-13 09:39: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主拍师叫价声刚落,66号参拍者当即举牌叫价3万元。“3万2”,“3万3”……此起彼伏的加价声,把拍卖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1993年10月28日上午,市区淮海影剧院内(现淮安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在场的人心情既紧张又兴奋。随着一阵阵落槌声,安涉桥饭店、北京路粮店、人民旅社等6家小型商业企业的7个网点成功拍卖,由此拉开了淮安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艰难的抉择

  “在当时,拍卖的想法令人震惊,社会反响也很大。”回忆起我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时任清河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郭应昭说。

  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1993年7月,市政府要求清河、清浦两区年底前拍卖3—5个小型商业企业,各县(市)拍卖2—3个小型商业企业。“清河区起初方案是只拍卖网点的长期使用权和经营权。”郭应昭回忆,9月20日,清河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增加人民旅社、水门桥商店、安涉桥饭店、钵池供销社大楼等几个市口好的网点参加拍卖,“不仅卖企业使用权、经营权,而且可以卖产权。”

  企业产权拍卖,对被卖企业的干部、职工而言是一次艰难的抉择。郭应昭说,当时很多抱着传统观念的人认为,卖企业资产就是“败家子”,哪怕企业负债累累甚至资不抵债,工资打折、拖延或发不出也不愿企业被卖。许多职工习惯罩在全民、集体企业的光圈里“抱残守缺”——“即使哭也得有个地方去”。拍卖方案公布后,不仅在被卖企业,而且在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理解。

  铿锵的锤声

  为了搞好拍卖活动,市政府专门印发了《淮阴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暂行办法》,对拍卖范围、拍卖标的、底价构成、企业拍卖主体、拍卖程序、拍卖企业职工安置及有关税收政策、纠纷调解和仲裁等都作了详细说明。清河区在将被拍卖企业内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宣传拍卖的意义,传达市政府对被拍卖企业职工的安置意见,打消了职工的顾虑,统一了职工对拍卖企业资产的思想认识。

  1993年10月28日上午9点05分,拍卖活动正式开始。首家被拍卖的单位是原属于清河区第二饮服公司的安涉桥饭店,饭店分为南、北两处,参与首拍的是南边一处。主拍师叫价声刚落,66号参拍者当即举牌叫价3万元。“3万2”,“3万3”……此起彼伏的加价声,把拍卖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场观众以热烈的掌声向竞争者表示鼓励。经过24个回合,54号参拍者——清河区百货公司以6.3万元的高价竞拍成功。紧接着,72号参拍者——淮阴市信托投资公司买下了安涉桥饭店北边一处。

  “操办拍卖事务的是清河区典当行,拍卖师是从洪泽岔河土地所请来的,有拍卖过几宗土地的经验……”郭应昭回忆,当时所用的拍卖道具是一把木工铁锤和一块铁砧板。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参与首次拍卖活动的一共有12家小型商业企业,最终成交的有6家7个网点,成交总额184.6万元。

  历史的突破

  首次拍卖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市起到了试验和示范作用。1993年11月12日,市政府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型商业企业拍卖改革的决定,“市商贸办要协调有关市直单位部门抓好第二次拍卖活动”。各地成立由政府牵头,财办、体改委、工商、税务、房产、公证等部门参加的商业小型企业拍卖改革领导小组。当月月底,清浦区就将该区首次拍卖会的10家参拍小型商业企业“钢铁厂门市部”“清江旅社”“石桥饭店”“花街饭店”“胜利饭店”“城南食品站”“化工建材门市部”“轮埠商店”“五金公司仓库”“延安路菜场”的名单和拍卖有关事宜的请示上报市政府,得到了批准。

  一年后,在首次拍卖会上卖出的7个网点旧貌换新颜。建于1960年、缺少维修的人民旅社被购买方投资700万元,改造成欧式风格的中港美食娱乐城,现在是金玺大酒店;农干校、盛昌、建设三个网点不到一个月就在个体经营者手中恢复了生机,有的成了诊所,有的改成建材店;安涉桥饭店北处房屋现在是太平洋保险公司……1994年,清河区供销系统在拍卖收入10万元的基础上加入筹措的资金,在健康西路建起了1900平方米的综合楼,粮食局用拍卖的收入买了五间新门面房安置职工……当时被拍卖网点的原有职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配置了企业资产及其它生产经营要素,成功实现了企业的‘公退民进’。”郭应昭认为,我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肇始于那次引起了轰动效应的小型商业企业拍卖,打开了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融媒体记者 刘海峰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