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生态文旅区大力打造党建“蜂巢工程”,以党员为“蜜蜂”,以党员责任区为“蜂孔”,以党组织为“蜂巢”,通过“筑巢引蜂”、“强蜂增质”、“培孔提效”三项举措,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目前,“蜂巢工程”已在福地路办事处山阳湾社区试点了5个月,社区党员居民共治共建共享城市党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筑巢引蜂”,紧密联系党员群众
今年5月,大王村、吕祖村和原山阳湾社区合并成福地路办事处山阳湾社区。“重新整合之后,我们社区辐射范围广了,党员居住也更加分散。”山阳湾社区党委书记程春雷说。
为此,山阳湾社区大力推行“筑巢引蜂”,加强阵地建设,以分散设点、联结成面的方式,设置山阳湾社区生活汇、九华学府社区服务站和梧桐公馆社区服务站三处总面积达1450平方米的阵地,实现辖区党员全覆盖。同时,社区还借力区“智慧党建”APP,对辖区党员进行全方位摸底排查,一一核查现有的145名党员详细信息。“说起来真有些惭愧,作为一个已有12年党龄的老党员,要不是迁入社区以后,组织每年给我过政治生日,我都记不清自己的入党日期了。组织对我们党员如此上心,我们也一定要给群众做好表率。”为增强党员向心力,山阳湾社区坚持过好党员“政治生日”,使党员时刻牢记身份,感受组织温暖。
社区还利用新媒体手段,设立“山阳湾党建”微信公众号,建立党员QQ群、微信群,健全党员与党组织、党员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即时联络网。此外,社区还坚持“建好阵地,更要用好阵地”,着力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在思想引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上党课、百姓大舞台、社区义诊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党组织对社区群众的吸引力。
“强蜂增质”,扎实锻造党员队伍
近日,记者来到山阳湾社区,只见8号楼403室的彭先生正在仔细擦拭大门上的“党员之家”标识牌。“我们家有我这个党员,全家都觉得添了荣耀呢。”彭先生骄傲地说。像这样的“党员之家”,在山阳湾社区还有100余户。
实施“蜂巢工程”以来,该社区注重“强蜂增质”,采取开放式、互动式、网络式的方式,实现党员教育的形式创新。社区利用“锻造工程”和“三知三清”等平台载体,开展培训班、读书会、上党课、专题研讨、观摩学习和民情竞赛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教育。与此同时,社区还为党员发放学习书籍、民情日记本,每月10日集中收缴党费,倡导党员主动学习、履行义务,明确党员主体职责。
此外,社区还积极开展“贴标识、亮身份、做表率”、党员示范户评比等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当好群众排头兵。“通过党员征集、反馈群众意见和建议,能够有效激发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内在潜力,提高党员宗旨意识和思想意识,使党员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程春雷如是说。
“培孔提效”,创新方式服务群众
“居民接送小孩上学大多以电动车为出行工具,楼层高的居民充电不便,接线充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希望社区能想想办法,解决居民充电难题。” 日前,第8网格的一些居民向网格员吴泓反映问题。第二天,社区党委就召开居民议事会,协商解决方案。经过讨论,社区利用党建“为民服务资金”在小区内安装了一批便民充电桩。
这只是该社区利用网格化管理和居民议事会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蜂巢工程”启动以来,社区党委以党建网络与社区建设网络两网融合为出发点,根据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要求,建立了3个二级网格、60个三级网格的“分级巢房”服务体系,对应配备党员、社区干部、物业工人、居民代表,负责各自网格党建活动的开展、社情民意的实时收集和处理。据了解,社区干部对网格管理负直接责任,每日巡查两次,每人配备一本民情日记,一张亲情连心卡或党群连心卡,为群众提供“听、知、解、暖”服务。
除此之外,山阳湾党委还引进多方社会力量,通过市、区共建单位资源共享,联合举办趣味运动会、设立爱心银行、帮扶就业等措施,彻底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蜂巢工程”提供了强大助力。
“如今,我们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居民亲如一家人。看到社区氛围这么和谐,再辛苦我们心里也是甜的!”程春雷自豪地说。
“蜂巢是大自然中最稳固、高效的建筑结构,我们以‘蜂巢’为模型构筑党建新模式,就是为了将党组织建设成为作用最凸显、群众最信任的战斗堡垒。”淮安生态文旅区党工委书记周茂萱表示,下一步,该区将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党建“蜂巢工程”,除社区之外,还考虑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实施范围。 通讯员 张政 石诗礞 融媒体记者 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