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淮安讯(杜勇清 万洪浩)今年以来,清河经济开发区针对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步伐不快、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在保障机制、服务平台、活动载体上下功夫,开出“对症良方”,取得显著成效。
创设保障机制,补齐“短板”。清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在带队伍、建阵地基础上,围绕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出台了经费补助制度,对书记创新项目正常实施、规范化建设合格的非公企业党组织,按党员数量分别给予1000—3000元补助;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开展的比较重大的党建活动,发放专项经费补助;对非公企业新成立的党支部,给予1000元补助,作为其召开成立大会或建设活动阵地的经费;对将组织关系转入清河经济开发区的省外、省内党员,分别给予500元、300元的差旅伙食补贴。
锻造服务平台,破解“瓶颈”。针对园区“双创”型企业在发展资源、人才智囊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清河经济开发区依托清城创意谷、顺丰产业园等国家及省市级众创空间资源优势,建立了信息交流、创业培训、融资对接、招才引智、点单服务五大平台。同时,发挥高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了“工匠(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其中,荣获“全市首批十大工匠”称号的淮安澳洋顺昌职工芦玲牵头成立的创新工作室,通过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功开发了《低成本高效能LED倒装芯片》,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600万元,为企业带来直接利润近千万元。
搭建活动载体,配强“引擎”。前不久,清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在园区非公企业开展了以“比技能、比业绩、比奉献”和“生产无事故、工作无差错、物料无浪费、身边无违纪”为主要内容的“护航行动”,通过这一活动载体,为园区企业发展加装新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