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人社部六项精准举措推进人社扶贫 门
中国江苏网3月21日讯 为推进“人社扶贫(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确保42.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体“一个不少”地如期脱贫,市人社部门制定了六项精准举措,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强化精准就业援助。着力做好公益性岗位优先托底安置工作,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并按规定给予在岗培训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企业给岗位,人社给补贴;拓宽就业渠道,通过乡村扶贫车间、村社代工点、手工编织,促进扶持居家就业。通过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鼓励支持转移就业;通过季度专场招聘、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10.17”人社扶贫帮困日等品牌服务送岗位。
强化精准创业扶持。着力做好“1扩加2提”工作:将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低收入农户和返乡农民工劳动力;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从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提高创业贷款担保期限,从2年提高到3年;着力做好“1优先加4扶持”工作:在省级创业示范基地评定中,优先考虑低收入农户和返乡农民工劳动力创业成效显著的载体。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生态养殖、来料加工装配创业培训项目;着力做好“3补贴”工作:对利用自住房创业的给予水、电、宽带接入补贴。对租用合法场所创业的给予租金补贴。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园)和创业街区的初创企业给予3年场地租金补贴。
强化精准技能培训。开展免费培训,对贫困户家庭子女参加焊工、厨师、面点、手工编织、生活护理工种培训及创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即发给800——1500元/人补贴;开展“菜单式”培训,贫困户家庭子女想学啥,人社部门就培训啥。企业需要什么工种,人社部门就培训什么工种;开展“大篷车”流动式培训;开展技能脱贫培训,对就读技工院校的贫困户子女,给予每年不低于3000元/人补助,不仅免学费,还减免杂费、书本费,同时发给生活补助。
强化精准社保托底。首先在“入口处”降低门槛。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代缴保险费。对建档立卡的低收入人口和7类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资)助,个人不用缴费;二要在“出口处”提高待遇。7类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降低50%,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7类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医疗费用起付标准降低50%,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三要在“过程中”优化服务。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经办平台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手段,提高管理精度,打造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市本级与各县区医保经办机构每季度开展一次医疗专家和医院骨干进村义诊活动。督查特困人群参保及待遇享受情况,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帮助贫困对象落实相关待遇,对已享受政策仍难以为继的因病致贫重点对象,主动对接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提供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保障措施,实施重点帮扶。按政策规定适当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贫困群体享受到扶贫政策的真实惠。
强化精准人才支撑。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持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一是定期组织农牧渔业等专家上门“巡诊”,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对有就业意向的低收入农户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及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其“找工作”;三是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三支一扶”等计划,引导其到经济薄弱村镇就业创业。
强化精准人社服务。提供针对性服务,对行动不便的人员进行预约上门服务,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完善“四个不出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便民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全市试点300个;推进信息化服务,开发就业APP、就业微信载体。■陈礼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