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 | 中国的希望,要靠这些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2021-05-28 08:5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在1923年10月20日的《中国青年》发刊词中,创刊人恽代英深情地向青年人发出号召。这份期许放在98年后的今天,仍令人动容。

恽代英从学生时代起,便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春,他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恽代英被选举为团中央宣传部长,负责创办并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这一年,他28岁。

“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第一期《中国青年》在极其艰苦、隐密的条件下出版印发了3000册。16页薄薄的小册子,满载恽代英对年轻人的期望,在舆论阵地上用先进思想“为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

为此,恽代英曾以代英、但一、FM、DY等名字在《中国青年》上撰写文章、通讯200多篇。这是他一生所写文章数量的三分之一。宣传革命思想,批判反动思潮,恽代英笔耕不辍,给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人指引方向。

正因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恽代英深知引导青年要从关心青年、理解青年做起。他在《中国青年》开设了“通讯”“青年问题”专栏,从学习到工作,乃至婚姻的点滴困惑,他都知无不言,耐心解答。他将道理凝成精辟深刻的文字,把马列主义转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投入大革命的洪流。

也正是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发行最多时达到三万册,常常供不应求,一本刊物往往要经手十几个人传阅。

1925年底,恽代英不再担任《中国青年》主编,但他的精神代代传承,《中国青年》也已成为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在当时所有期刊中发行量最大,迄今仍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

郭沫若曾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中国青年》教育培养了整整一代青年,许多革命青年用“第一”来形容恽代英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恽代英是我的第一个共产主义老师”老革命家陆定一说。文化名流阳翰笙也说过,恽代英是照耀他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

如今,首期《中国青年》的复制件陈列于恽代英纪念馆。这座照亮青年革命之路的灯塔,一直亮着。

恽代英纪念馆讲解员 单歆祎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标签:
责编:马丽花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