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笔人”
2024-11-03 17:22:00  来源:无锡新传媒网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底蕴。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坚定文化自信,以传承为根本、创新为动力、弘扬为举措,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执“传承”之笔,一笔一画书写文化自信。“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内涵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政治抱负,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报国情怀;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浩然正气,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舍生取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古人的先贤智慧求教、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取经,才能在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时,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挥“创新”之墨,一点一滴焕发文化新生。“体无常轨,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先进科技交汇相融,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之厚度、文化创新之力度、文化建设之深度,为人民群众带来文化盛宴。《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戏剧+影视”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成书、故事以及核心思想,既突出了典籍的思想性,又保留着“双手奉上”的仪式感;《唐宫夜宴》用“舞蹈+科技”的形式带观众领略大唐盛世风范,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构建唐代风貌,兼具厚重的历史感与现代的科技感;《如果国宝会说话》另辟蹊径,跳脱出“文物展示+旁白解说”的常见模式,让文物自己“开口”,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也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新技术、新形式缩短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用喜欢看、看得懂、摸得着的方式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正在持久的守正创新中焕发生机、赋能生长。

展“弘扬”之纸,一言一行彰显文化温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化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就要充分发挥好文化富民、育民、乐民功能,始终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以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待的文化作品,以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与弘扬者。我们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传承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赋予文化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与强国力量,携手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文化华章。(张梦轩)

标签:
责编:路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