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莲之爱,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种基因符号。荷花,于中国画而言,早已称不上一个陌生的题材。陆抑非画荷,有雍容绰约之姿;齐白石画荷,有天真质朴之气。对意象的表达,实则是对艺术家内在一面的最真实的观照。人作荷,荷拟人。陈中林先生水墨所做荷花,瓣型圆润,苞型圆融,叶片俯仰生姿,在温润的笔触中却暗含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有趣的是,在与陈先生的交谈中,能听到00后一代的新奇词语,也能从他常挂于脸的笑颜中窥见:他寄寓于荷花之中的这股“精神气”。写意之奇,正在于此,艺术家在日复一日的观察、行笔和思索中,在纸上编排出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太湖石,正是江南文人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对模山范水最细致入微的表达。造园艺术中,以其态而拟山,可以说,一块小小的石头,其本身就承载着山的厚重:一方远在城市之外的静谧。由此便想到了那山峦间伶仃作响的清泉,雾霭迷蒙之间高低起伏的脉搏和浓绿掩映中数不尽的飞禽走兽。此时,最轻的画中之石承载了文人最重的期待。
在太湖石的形成中,水流淌不息,雕饰其千奇百怪的形态,此刻,石作为载体,记录着水流经过的痕迹,见证着水的智慧。而观者,似乎也能从石间的孔隙中洞察山与水的幻形,品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深意。灵动的跃然纸上的鸟儿,被捕捉下掠过的痕迹,也处处诉说着艺术家透过画面所传达出的一份严谨,同时留下了一个入画之眼。初识只是只见画中景,再见已成画中人,它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窗口。
观看其创作的过程,则更能体悟写意的偶得之趣。在艺术家独特的语言和统一的墨色中,对于行笔的速度和精准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陈中林先生直言,胸有成竹亦胸无成竹。在笔墨中随势生发,在笔锋流转间却也无意地完成了点线面的语言排布,在偶然中调整,在调整中偶然,却也是笔墨艺术最有魅力的旨趣。艺术家正是在计白当黑的运运筹中,凭借着从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提炼的本能,完成这样一场人到、笔到、意到的“偶得”。
带着传统与现代的思索,完成着向内探究,并最终在笔墨中吐露。回溯自己走过的历程,陈中林先生直言,自己不过多思索传统与当代,只是于他而言,他曾走入到传统去,并必须不断与传统交手。他曾细致入微的观察一只鸟儿的上百种角度并勾勒,也曾为临一方古人的小画苦下一月功夫。无论在哪个阶段,他仍会偶尔停下来走入传统,在真切的气息中,回粹自己的脉络。他坚信,对自己画面负责,是唯一值得重要思索的事情。
陈中林,号有鱼堂主人,1968年生于江苏南通。198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师从当代著名画家蒋风白、范扬、曾来德、霍春阳、唐秀玲诸位先生。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专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陈中林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书画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海淀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画院副院长。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青瓷学院客座教授。